回覆列表
  • 1 # 佈雷桑秀策醬

    一般人們口語中所謂的三宮,通常指的是后皇宮裡的中宮和東西兩宮,這是明清以後的體制。

    三宮最早乃是指諸侯夫人的居所,周天子后妃的居所稱作六宮。——《禮記》言:"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

    先秦以後,諸侯國消亡,“三宮”的含義也有了變化。到了漢朝,皇帝、太后、皇后合稱為三宮或稱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為三宮(漢武帝初期)。到了唐朝時又將兩太后與皇后合稱三宮(唐穆宗時期)。

    而所謂的七十二嬪妃,這裡是泛指皇帝后宮人數眾多,事實上某些皇帝后宮侍妾的數目遠比七十二為多。

    以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滿清為例等級關係如下圖。在後宮中,嬪以上的品級有朝服、朝冠,而貴人往下則屬於低等品級。在後宮中皇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把手。而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且有協理後宮之權,為了後宮和諧,有皇后在位時一般不會冊立皇貴妃。

  • 2 # 鄧海春

    以明代為例,其自建國伊始便參考唐宋之制,建立各項典章制度。後宮嬪妃之制,也是以唐宋之製為藍本,參酌承襲之。

    明代自皇后之下,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才人、昭容、昭儀、婕妤、美人、選侍、淑女。但這些名號並不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

    上圖孝慈高皇后馬氏

    妃嬪中地位最高的是貴妃。《明太祖實錄》中,在洪武元年十一月制定皇妃冠服時,記載“古者,王后之下為夫人,次嬪、次世婦、次御女,則夫人即皇妃之位也。所以,明初所定后妃之制中,皇后之下,便是皇妃,皇妃中又包括貴妃和眾妃,貴妃之位在眾妃之上。那麼可以認為妃這一名號有兩個等級,即貴妃和妃。

    《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定諸妃位號“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但實際並不僅限於此。洪武朝及以後各朝妃嬪的位號還見“充、定、麗、榮、貞、德、安、懿、宸、靜、和、恭、端、宜”等字。上圖電視劇《大明嬪妃》劇照

    妃以下還有貴人、才人的設定,且是“增設”。洪武時期亦有美人的設定。至永樂、洪熙年間,嬪妃名號已有貴妃、妃、貴人、才人、昭容、昭儀、婕妤、美人。《明實錄》中,昭容、昭儀、婕妤三名號在洪熙以後再未出現。

    嬪的設定,明朝前期已經出現。據《皇明後紀嬪妃傳》記載,宣宗有一位郭嬪,名諱愛,鳳陽人。九嬪的設立是再嘉靖十年,先是吏部尚書張璁奏:“古者天子立後並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所以廣儲嗣也。”建議世宗選淑女以廣子嗣。嘉靖十年二月,世宗諭大學士張璁:“朕奉章聖慈仁皇太后慈訓,於選中淑女三十人內慎選九人,以充九嬪。”上圖萬貴妃劇照

    綜上所述,洪武年間妃嬪名號目前可考的有貴妃、妃、貴人、人、美人,與唐宋之制相比,沒有在名號上做過多的文章,設定相對簡單,這或許與太祖鑑前代女禍,避免“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的想法有關。自永樂以後,妃嬪名號則屢有增加或更改。宣宗賜孫貴妃寶,而有皇貴妃之稱,自憲宗皇貴妃萬氏始,皇貴妃成為妃嬪等級中最高一等,嘉靖年間又增設九嬪。隨著妃嬪名號的演變,相應的禮儀制度亦發生了變化。自嘉靖以後,具有遣使冊命之禮的妃嬪名號為皇貴妃、貴妃、妃、嬪。選侍、淑女只是受封拜前的稱謂,而非妃嬪封號,不應列入妃嬪等級序列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現在取消了4保1打法,解放了上中野,S8經常用到的4保1打法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