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煙閣論史

    這撿漏的人生,怎麼能少的了宋高宗趙構呢。因為他“漏”在東京汴梁城之外,僥倖躲過了靖康之變,而有幸成了南宋皇帝。

    恰好,此時遼國的東北角女真人迅速崛起了。北宋這些個掌權的糊塗蛋認為機會來了,就聯絡女真(已經建國號金),即宋金海上之盟,約定大家一起進攻遼國。勝利之後大家分地盤,幽雲十六州歸宋,其他地方歸金。

    看著很好吧?

    但是宋朝這幫人忘了:宋朝的和平是建立在大遼沒什麼野心的基礎之上的。

    大遼已經立國200餘年,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大遼擁有幽雲十六州的農耕區,使大遼不會像以前的遊牧帝國那樣,有周期性的繼承危機與生存危機,大遼已經改成了父死子繼,與中原一樣了。大遼滿足於既有草原又有幽雲十六州,既有遊牧又有農耕,再加上中原的歲幣,日子過得很好。

    大宋與大遼打交道100多年,知根知底。而金國呢?大宋根本不瞭解啊。而且金國剛剛崛起,生猛彪悍,大遼都不是對手,你孱弱的大宋武力,靠什麼保護自己呢?還跑去跟人結盟。

    結果,宋在與金一起攻打遼的時候,顯現出了極度的無能。最終把金人的野心給勾起來了。順道手就把宋給滅了。

    1125年,金消滅了遼,兵鋒直指大宋。10月攻宋,1126年1月就保衛了首都汴梁。結果金人在外圍擄掠了一番就撤了。

    接下來宋朝的政客們又開始了拙劣的表演。宋朝派人去遼國故地策反原遼國的將領,讓他們投降過來跟著大宋。結果大遼的人也看不上宋,就把宋寫的信給金國交上去了。結果金軍再度進攻大宋,1126年12月,東京汴梁又被金軍包圍了。1127年2月,金軍破城,徽欽二帝、所有趙宋在城內的宗室人員都成了金人的俘虜。

    但是,唯獨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不在城內,躲過了一劫。

    時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趙構在幹啥?

    原來,在1126年1月時,趙構去金兵營談和,結果金人說趙構不是真皇子,趕緊給我換一個來。趙構就這麼被金軍放出來了!

    在金軍第二次入侵的時候,宋欽宗又派趙構去跟金人談判。途中在河北磁州遇到了守將宗澤,宗澤認為金人不可信,不能去,去了估計就回不來了。就這樣,趙構就沒去金營。

    等到汴梁被包圍時,宋欽宗任命在外的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募兵勤王。此時是1126年12月。

    趙構好不容易湊了一萬人,但是他根本不敢回汴梁,就帶兵到了河北大名府,接著又向東南方向跑,到了東平府。後來趙構覺得,也不能就這麼不管父母兄弟自己一個人跑了,但他又不敢回去,就派主戰的宗澤,帶著1萬人馬往澶淵出發,說是去勤王,並對外宣稱:大元帥趙構也在軍中。

    接下來,趙構一路向南跑。1127年2月跑到濟州府,4月跑到單州,5月跑到了應天府。

    此時訊息傳來,金人擄掠徽欽二帝以及趙宋宗室、汴梁財富北去。趙構就在應天府即位了。

    趙構什麼時候算站穩腳跟?

    在應天府稱帝后,趙構一路南下,還美其名曰“巡幸東南”。1127年10月,到達寶應縣,接著很快到了揚州。1129年,金兵殺向揚州,趙構南下逃跑,被金軍一路緊追,追到了海上。

    此時,南方各路將領力量逐漸成長起來,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已經崛起。金軍日漸難支,到1130年開始撤軍。到了這年夏天,趙構回到臨安,並決定定都於此。

    金軍忙於消化從宋搶去的財富,也因為進攻宋朝戰線太長,國力也無法長期維持。此後宋金雙方維持相對均勢,金軍再也沒有過長江。

    結語:趙構被後世稱為中興之主,有過譽之嫌

    當上皇帝、坐穩皇位的趙構,終於因為撿漏而走上了他的人生巔峰。

    史書上把他稱為中興自主,但幾乎同樣遭遇的司馬睿卻沒有得到這個稱號。我認為這有過譽之嫌,偏安苟安,怎麼能算中興呢?至少要大反攻、光復舊疆才能稱得上中興。

    (完)

  • 2 # 少年郎說歷史

    秦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君王之一秦昭襄王贏稷接位於其兄長秦武烈王贏蕩。這秦武烈王在周王僟舉鼎絕髕而亡之後,最後陰差陽錯,贏稷的了皇位。下面就讓我們拆解分析併合理的推測還原當時的真相。

    《史記·十二本紀·秦本紀》原文:“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問題:秦武王死時有沒有遺命?

    答案:沒有

    為什麼武王說沒有遺命呢?因為如果有宣示遺命,那麼也不存在爭位,要是明確傳位贏稷,恐怕燕國很願意送立其歸秦,扶立有恩,這位秦王必然不會虧待燕國的,燕王不會把這個功勞讓給別人,但實際執行送立贏稷的卻是趙國。

    那麼會不會是有遺命,而被人刻意隱瞞了呢?顯然不是,不管是誰拿到這麼有力的支援,都不可能不提,然而史載中卻沒有任何人提到。

    問題:趙武靈王送立贏稷?

    答案:是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原文:“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此載與《秦本紀》的“燕人送歸,得立”相悖,然而從資訊上來看《趙世家》所載更為詳實,且從後面的趙人樓緩入秦,並且隨後坐到丞相一職可見,趙武靈王是做了這件事的。趙國需要一個親趙的秦國,需要一個趙人(樓緩)能說得上話的秦國,這個目的很明確,也達成了。

    問題:羋八子有沒有質燕?

    答案:沒有

    從戰國史上來看,沒有母隨子質的事情,而且在秦國的兒子和弟弟更需要羋八子,他們本就不強勢,所以更需要培植和經營自己的勢力。所以,羋八子從未離秦,她除了照顧宮中的兩個幼子外,還作為魏冉的宮中關係而存在。羋八子及其兩個弟弟皆為楚人,在後面我們將此一方稱為“楚系集團”。

    要宣告的是,所謂的“楚系”和惠後的“魏系”僅是以核心人物出身國標記,不表示他們具有親楚或親魏傾向。

    問題:都有誰在爭位?

    答案:楚系集團和魏系集團

    秦武王薨後,其母惠後作為後宮位分最高者,是有權利提出繼位人的,而且她也會好好利用這個權利。惠後乃魏人,其兒媳武后也是魏人,我們將以惠後為核心的爭位勢力稱為“魏系集團”。

    想必惠後曾經一直以為自己的未來是美好的,因為自己的兒子成了國君,所以她從來也沒想過要構築什麼勢力。而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惠後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此時她必須為自己的將來考慮,並要扶立一個合適的人,經過再三衡量,她選擇了秦惠王的庶子贏壯。至於贏壯和惠文後之間的關係有多親近,史料沒有記載。但從有載資訊上來看,贏壯當時為庶長,必然已經成年,而且有軍功在身,以上因素決定其在朝堂上定是擁有一定勢力。惠後與其關係只要不是敵對,就值得爭取,因為贏壯是最有競爭力的繼位者。

    而楚系集團相比較,則遜色不少。羋八子的位分很低,在惠後和武后面前根本不夠看,而其弟魏冉在這個時候雖然有一定軍職,但並未處於朝堂核心,勢力有限,算不上是有話語權的人物。而楚系集團手邊可用的,也只有羋八子的兩個幼子,公子芾和公子悝。但這兩位公子年紀尚幼,軍功、官職、勢力肯定是什麼都沒有。恐怕當時的羋八子都沒敢想過爭位這回事。那麼為什麼有了楚系集團爭位之舉呢?

    最有可能的就是外部勢力介入,而這個力量來自趙國。公子贏稷雖然尚質於外,但趙武靈王風聞秦武王薨之後立即向秦國表示要送立贏稷繼任秦王,這使楚系集團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也使楚系集團看到了可能性。為國而質,在當時是於國有功的,更重要的是胡服騎射強軍之後的趙國之力不容小覷,秦國受到不小的壓力。

    問題:趙國打的什麼算盤?

    答案:送立贏稷,橫豎皆利

    趙國送立贏稷歸秦,結果不外乎幾種可能:

    第一種:秦國拒絕。若是如此,趙國便有了較為充分的理由進攻秦國,一個內政不穩的秦國恐怕要吃大虧,趙國要麼奪地,秦國要麼割地,這事才能作罷,顯然這兩種都不是秦國希望的;而且不接納贏稷,趙國會一直拿著這位公子做文章,成為秦國長久之患。

    第二種:秦國接受,但魏系集團不甘心,繼續進行內鬥。這對於其他列國恐怕是最希望看到的,趙國也必然樂觀秦國自亂,但這種可能性不高,秦庭還是有較強的國家維穩意識;

    第三種:贏稷成功上位,並坐穩王位,這對於趙國來說自然也是大有益處。送立之功,莫不敢忘,扶立一個親趙的秦國,也是趙武靈王最希望的結果。

    問題:秦國的處理方案是什麼?

    答案:內部妥協

    武王薨於前307年,而秦昭王繼位於306年。這其中的間隔,自不必說,秦武王遺體需要歸秦,而贏稷趕回秦國也需要時間。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從燕入趙,再返秦,可是要花些時日的。為什麼要入趙?這是必然的,趙武靈王需要跟這位未來秦王談談條件!如果這位公子稷不太“懂事”,很可能這返秦之路有多長就成了未知數。

    而趙國的意圖,秦國不可能看不懂,所以秦國內部應該進行了多番衡量才做出內部妥協的決定。魏系集團必然不情願,但從前面所述,惠後屬於臨時組織的隊伍,並不穩固,在國家利益面前,她的意願必須讓路。而對楚系集團,這當然是利好,但為了安撫魏系集團,恐怕楚系集團也向魏系集團做出了一些讓步和承諾。而樗裡疾和甘茂的任務就是保證朝上無君的情況下國政能夠照常運轉,幸虧秦制的優越性,沒使二位丞相過於頭疼。最後等來的就是贏稷歸秦,並順利繼承王位。

    問題:季君之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答案:魏系集團為逆,最終被徹底剿滅

    《史記·秦本紀》原文:“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樗裡疾本就是右丞相,為何要再次宣告?因為甘茂出逃了。當時甘茂向昭王提議歸還南韓的武遂之地,遭到向壽和公孫奭的抗議。按理說,朝堂有爭,再正常不過。而甘茂隨後的舉動居然是假借伐魏的理由,逃跑了,去了齊國!這說明什麼?甘茂膽子太小?當這麼久丞相肯定多有朝議,為什麼早不跑?

    這裡需要留意的是,向壽是宣太后的孃家親戚。甘茂之前在秦武王時期多有附和之舉,所以很有可能當初他也是傾向魏系集團的。朝上之爭,是楚系集團對他的發難,他感受到了危險,為求自保,才做出逃跑的決定。

    再繼續看其他人的下場。秦昭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波及如此之大,僅僅是楚系集團誣陷他們“為逆”就可以下手了?恐怕不是!從甘茂出逃來看,楚系集團很可能一早就有了清除計劃,並有了一些舉動。這迫使魏系集團不得不做出一些反應,而這些反應相關的動作剛好成了魏系集團最後的叛亂證據。

    魏系集團經過準備後終於動手,不料叛亂很快就被撲滅,史稱“季君之亂”。也許很諷刺,但贏壯的這個封君很可能就是當初楚系勢力妥協給他的條件,不過他也只能享受到這了。至於惠後的結果,上面提到“不得良死”,但其實還有另外兩種史載她的死法,一說是武王薨前她就已經故去,出自《史記·穰侯列傳》(史記中很多自相矛盾),再一說認為惠後沒有被誅,而是贏壯被誅之後憂鬱而死,出自《史記索隱》 ,但不管惠後是哪一種結局,對楚系集團都一樣不重要了。而秦武后很可能因為沒有深度參與,並且殺掉她還會得罪魏國,就乾脆給請回老家去了,所以有“悼武王后出歸魏“這樣的結果。

    但在另外一部史料《竹書紀年》中記載:“(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這裡的時間卻是秦昭王元年,這與《秦本紀》的時間似乎有衝突,那麼到底哪個是真的呢?事實上,兩者都是真的,因為“季君之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所以《竹書年紀》應該解讀為:“前306年,秦國發生內亂,在平定過程中秦惠文後、公子雍以及公子壯都被殺死”。《秦本紀》則應該解讀為:“昭王二年,即前305年,涉及叛亂的贏壯,以及所有涉案大臣、諸侯、公子全部徹查清楚,叛亂中被殺,或伏法被殺,即是所有為逆者的下場,季君之亂結案”。也就是說,《竹書年紀》指出了魏系集團與楚系集團的衝突在秦昭王元年就發生了,這很可就是上面提到的,楚系集團做了小動作,逼得魏系集團最終出了手。而叛亂的核心人物當時就被誅殺。造反是一個大工程,沒有一定的支援,是不會有人去做的。秦庭接下來要徹查的就是所有涉案人員,直到次年才全部查清並殺了所有輔助叛逆的人,而“季君之亂”這場叛亂大戲在這一刻才徹底謝幕。

    自此,魏系集團徹底掃清,秦昭王再無後顧之憂。隨後楚系集團崛起,秦宣太后自不必說,穰候魏冉、華陽君羋戎都成為了秦國封君進侯的人物。而秦昭王也效仿當年獻公報魏的做法,在趙武靈王期間與趙國和睦相處,算是報答趙國的送立之恩。

  • 3 # 北冥說史

    題主這裡的“撿漏”,應該就是我們俗語裡所說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者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

    要想通過“撿漏”走上人生巔峰,你也得有撿漏的資本才行。歷史上確實有些名人通過撿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韓信趁機偷襲佔領齊國,登上齊王寶座

    韓信作為劉邦的大將軍,接連滅掉魏國、趙國、威嚇燕國投降。本來準備要兵發齊國的。

    韓信也就想撤兵不戰了。蒯通卻勸他說:將軍您受漢王的命令進攻齊國,漢王劉邦祕密派使者去遊說齊國,並沒有讓您停止進軍。為什麼不去攻擊呢?況且酈食其一個書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讓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投降。將軍您率領好幾萬軍隊,一年多才佔領了趙國五十多座城池,您擔任將領好幾年,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

    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渡河攻打齊國。這時,齊國因為準備投降了,就撤去了防守。韓信通過偷襲齊國在歷下的軍隊,攻打到了齊國都城臨淄。

    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史記·淮陰侯列傳》

    號稱“兵仙”的韓信,雖然之前也戰功赫赫,但這件事做得很不地道。他“撿”了酈食其的“漏”,佔領了齊國。

    之後,韓信以安定齊國的需要請求做代理齊王。而劉邦當時正受困於項羽,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當上齊王,手下又有軍隊,又有地盤,是他最風光的時候,連劉邦也不得不對他進行籠絡。可惜,韓信情商太低,最終還是死在了老流氓劉邦手裡。

    二、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鷸蚌相爭”,晉王李治“漁翁得利”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本來被立為太子,可他又十分寵愛非常聰明並且才華出眾的魏王李泰。

    李承乾後來腿又除了毛病,行走不便,內心十分自卑。做事也就越來越荒唐。不僅養男寵“稱心”,還在太子府搭帳篷,自稱單于,模仿部落打仗。手下不努力做的,李承乾就懲罰他們,有的甚至毆打致死。

    魏王李泰也起了爭奪太子之心,出處排擠李承乾。李承乾被逼無奈,想發動政變,讓李世民下臺,自己好提前登基。

    李世民原本想立李泰為太子,李泰一句自作聰明的話卻讓李世民打消了這個念頭。

    李泰對李世民說,如果父皇立自己為太子,等自己要死的時候,就把兒子殺了,立弟弟李治為皇帝。

    李世民開始挺感動,可在大臣的勸說下,覺得李泰這話不符合人情,一個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吝惜的人,怎麼會把皇位傳給弟弟呢。

    他覺得,李泰如果當了皇帝,一定會骨肉相殘,殺死李承乾和李治。

    為了保住這幾個兒子的性命,李世民覺得,只有晉王李治當了皇帝,李泰和李承乾才能活命。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

    就這樣,原本性格仁慈,年齡又小的李治是最沒有機會當太子的,沒想到,李承乾和李泰的爭鬥,讓太子的帽子落在了他的頭上。

  • 4 # 蜀中閒人

    因撿漏而達到人生巔峰的,當屬程咬金了。

    程咬金當上瓦崗寨皇帝是因緣巧合造成的,也是老程福大,撿到漏了。

    瓦崗寨的皇帝,本質上就是鬍子裡的大當家。誰當大當家的,就要按鬍子的思維辦事。選拔標準就是:勇猛、膽正、豪爽、義氣。程咬金被稱為混世魔王,那三板斧,不是蓋的!全票當選實不為過。那有人說了,單雄信不也是好人選嗎?他也是綠林豪傑,也是瓦崗寨的結義兄弟。你應該聽說過: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當時,結義的太多,有了派別。徐茂公和秦瓊根本不相信單雄信。包括後來真的就分道揚鑣了,友誼的小船,沙雕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這個皇帝,是個形式,不是真正的天子一方,否則,也會打破頭的。老百姓總說:程咬金當皇帝,就是小孩過家家,不當真。

    應該說這是徐茂公為平衡各方勢力,不使義軍瓦解,選定最沒勢力的程咬金來做皇帝。因為程咬金人緣好,又不拉幫結派,各方勢力都能認同。不然選誰都不好使,只能更加激化內部矛盾,徐茂公也是用心良苦,出此高明之策,程咬金能當上瓦崗寨的皇上,而單雄信卻不能,是因為那些所謂的義軍,大多是原來上層社會的官二代,他們從骨子裡看不起底層老百姓,而單雄信就是底層出身,雖有能力,卻受到這些義軍的排擠。

    瓦崗寨是翟讓一手創立起來的,但是他是個不自信的人,也是個沒有格局的人。程咬金眾人上了瓦崗寨,並不是去搶翟讓的地盤兒,而是聚義辦大事,所以實際的權力還在翟讓的手裡。而程咬金當上所謂的瓦崗寨皇帝,完全是內部人的鬧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名譽主席的虛職。因為程咬金為人豁達,不計小節,還特別熱心仗義,整天過的沒心沒肺。所以對他來說名利根本不放在心上,更不會當一回事,所以即便是讓他當了所謂的皇帝,大家都沒有壓力,圖個紅火熱鬧,實際上也沒有人當真。

    程咬金做首領不痛快,救出李密,將領袖交給他。李密日漸驕橫,冷了眾人的心,程咬金等人最終投奔李世民。程咬金立下不少功勞,封盧國公。在很多小說中,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也就是因為他搶劫楊林的黃綱,楊林逼山東官員破案,山東地方官員請出程的表哥秦瓊,秦左右為難,上演了一出染面塗須詐登洲,後發展到三擋楊林九戰魏文通,其中,去登洲途徑兩雷莊岔道,一條去登洲,等於自己送死,一條去程躲避之處,等於出賣自己兄弟,被後人引為兩肋插刀典故。

    程咬金也是《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絕技就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以販賣私鹽起家,和秦瓊是姑表兄弟,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

  • 5 # 一個九天鴨

    在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後,他實行了一系列來鞏固統一,建立郡縣制等,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明智的決定。但是秦始皇他很急於求成,這就導致了他施政的暴虐,調派大量人修築長城,實行嚴苛的法律,並且對農民徵收沉重賦稅,有多沉重呢?當時的農民要將自己作物的三分之二上交國家,民眾都快吃不飽飯了。

    於是在公元前209年,就爆發了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就是大澤鄉的農民起義。雖然起義軍發展的很壯大,但是由於起義軍缺乏後援,被秦二世調大軍反擊,起義無奈失敗,首領陳勝和吳廣先後被殺害。

    說這些有什麼用呢?別急。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出現了,他就是漢高祖,西漢的建立者劉邦。

    前面說到起義失敗了,但雖然失敗了,但是嚴重打擊了秦的勢力,而且反抗秦的浪潮沒有平息,其中劉邦與項羽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當時項羽的兵力還是比較強的。於是一場著名的戰役——鉅鹿之戰爆發了。這裡面也有個典故叫破釜沉舟。這裡就不給大家細講了,總之就是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一帶以很少的兵力擊敗秦朝三十萬大軍。這個時候劉邦一看,秦國大部分兵力已經被項羽殲滅了,那我何不直搗龍門,殺到秦朝都城咸陽呢?

    於是,劉邦抓住時機,率領起義軍直達咸陽,當時秦國的大部分主力已經被項羽殲滅,而劉邦沒費一兵一卒。在這樣一個情形下,在鉅鹿之戰同一年,秦朝的統治者在劉邦的起義軍的包圍下出城投降,秦朝滅亡。而後來滅掉秦朝的人,也就不叫殲滅秦朝主力的項羽了。劉邦真的是撿了個漏,當然也離不開他的果斷和機智。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想必就知道了,劉邦和項羽開始“楚漢之爭”,劉邦善用人才,項羽卻一味依賴武力。劉邦取得戰爭的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

  • 6 # 飄雲少年

    歷史上那些名人是通過撿漏走向人生巔峰的?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架空曹室權利

    公元249年,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皇宮和京城洛陽。

    他利用郭太后對曹爽等人的矛盾鼓動太后,以其名義下令,免去了大將軍曹爽之職。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有29年,他的老部下大多作古,但是依舊有這樣一位老部下,不但沒有阻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還助紂為虐。

    後來也是因為他給曹爽寫了一封信,向曹爽保證只是將其免官,可以保住榮華富貴。不料最後司馬懿翻臉不認人,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三族。

    此後的曹魏基本上權利被架空,曹魏四代人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就此落在了司馬懿的頭上,可笑曹操打了幾十年的江山,未曾想在死後落在老員工司馬懿手中。

    有一句話形容十分貼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成立大漢王朝的是劉邦,但是天下真的是劉邦打來的嗎?

    其實不是的,滅掉曾經威名赫赫的大秦帝國真正的人是項羽,沒有項羽抵抗秦軍精英主力,劉邦也不能偷偷帶兵,趁著項羽和秦軍激戰,跑進咸陽城去耀武揚威。

    任憑老天安排一百個劉邦都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劉邦滅不了秦。

    如果不是劉邦遇上韓信,可以說劉邦也成就不了大漢王朝的基業。

    他此生最厲害的一戰,就是荊州之中中擊敗蜀漢名將關羽。

    因為關羽之死,他一直一來都是讓很多人不甚喜愛。

    呂蒙本人若是沒有擊敗關羽,他也不會一戰天下聞名,聲震華夏。

    不是他不優秀,而是他和關羽的差距很大,他本人雖然少年追隨姐夫鄧當,以及曾經的大都督周瑜征戰沙場,但是他一個寒門中人外加大字不識一個的莽夫最多在江東也只是略微有點名氣。

    他擊敗關羽,一瞬間使他的名氣達到巔峰,關於他的死也有兩種說法,一種病死,一種被孫權毒殺,他的死也讓後來的很多人猜測不斷。

  • 7 #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靠著一場漏洞百出,極其蹩腳的政變,奪取了利比亞的政權,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到了1969年8月31號深夜,卡扎菲和小夥伴們終於按照計劃開始行動,不過,實施過程是稀裡糊塗,一塌糊塗。

    他的助手奧馬爾.米海什按計劃要坐飛機前往的黎波里接管軍營,到了機場才知道,飛機都滿員了,糟糕。幸好在機場裡有熟人,走了後門才得以搭機。這哥們,也是個馬大哈,在的黎波里下機搭出租車時,糊里糊塗把自己的武器彈藥忘車上了。

    而當事主角卡扎菲呢,也是一路掉鏈子,他按計劃是要率一隊人乘車去佔領班加西電臺,可是,路上卻出了大岔子…

    老卡領著車隊朝目標浩浩蕩蕩開進的時候,中途一回頭,發現跟在屁股後面一票車隊不見了,自己成了光桿司令一個,徹底懵逼。原來,後邊的人在前一個路口的時候跟自己失散了。鬱悶的卡扎菲,只能孤獨的駛向班加西。

    更不靠譜的是負責佔領的黎波里國家廣播的小夥伴,他們迷路了,繞城一週都找不到電臺在哪裡,只好灰溜溜的原路返回;負責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隊的小夥伴,到了行動才發現,自己所帶的600多號人,居然只有1050發子彈,喵了個咪,這怎麼玩?還好一路上沒有反抗,不然,就悲催了。

    當卡大佐帶著人衝進班加西廣播大樓後,本來是想讓播音員弄個宣告,哪知播音員被嚇壞了,弄不了,於是卡扎菲只得自個兒親自上陣,由於太倉促,只得自己隨便扯了張紙潦草的列了幾個要點,其餘都是臨場發揮。

    你看看,這哪叫政變,簡直是鬧劇,不靠譜到了極點。可就是這麼個倉促、漏洞百出的政變,它,它居然成功了,哈哈。

    政變發生的時候,對手也配合,老國王還在國外,留守的王儲居然在宮裡喝高了………

    政變成功後,在蘇爾特沙漠的一座帳篷裡,一對老夫妻被收音機裡的訊息驚得面面相覷:啥?咱小兒子政變上臺了?

  • 8 # 默貘君

    歷史上最厲害的“撿漏”,我認為當數三國時期的司馬家,直接撿了一個皇帝的位置。

    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三國演義》開頭的一句話,不管有多少的功過全都做了白骨。當初的三分天下,曹操,劉備和孫權何等英雄豪傑,但是,三人之中誰也沒有完成畢生所願,統一華夏,最後卻被後起的司馬家奪了天下,這些英雄豪傑的結局也是令人嘆惋啊!

    司馬懿真正掌握曹魏的一戰 高平陵之變。當時曹操臨終之前對曹丕講,司馬將來必定會干預自家家事,此人野心很大一定要十分小心,可是司馬懿此人也是十分懂得隱忍,知道曹丕處處提防自己,便處事謹慎,並沒有暴露自己的野心,於是司馬懿又熬過了兩朝皇帝,等到少帝曹芳即位,國強主少,正是取而代之的好機會,司馬懿潛伏已久的野心終於顯露出來。

    在曹芳初登皇位之時,遵循先帝的遺詔,選出太尉司馬懿和宗室的曹爽為顧命大臣,照顧年幼的皇帝,共同處理朝政,雖然二人都是顧命大臣,魏國最高的職位,曹爽的大將軍職位還比司馬懿要更高一籌,但是曹爽始終不願和司馬懿共事,不願曹家的天下輪到一個外姓人來管理,於是聯合宗室要削弱司馬懿的權力,給司馬懿來了一個明升暗降,將司馬懿升到太傅這個職位上,但是手中的實權全被曹爽奪走,在被奪得權力之後司馬懿便一直稱病不起,麻痺曹爽,以為他再也沒有野心,可是暗地裡卻一直在扶植自己的兒子和密友,掌握軍中實權,等待有朝一日奪回權力。

    當曹芳帶領曹爽等眾多皇室貴族,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這時京城空虛,司馬懿總算等到了機會,不再裝病臥床,開始了他蓄謀已久的奪權計劃,可能是被司馬懿臥床不起徹底麻痺了,曹爽雖然奪了司馬懿的實權,但是司馬懿周圍的人各個有兵權,司馬懿從太尉之位下來,但是接替他位置的是他的好朋友蔣濟,他的兒子在朝擔任中護京城內的武器庫,還拿到了許多軍中符節,命人持節控制了曹爽等宗室城外軍隊。

    奪得京城及周圍控制權之後,司馬懿並沒有停下來,立即快馬奔襲到高平陵,走到年幼的皇帝身邊,向皇帝一一訴說曹爽的罪狀,司馬懿說,當時先帝命令我們二人輔佐,曹爽為了大權獨攬,故意架空了臣的權力,在架空我之後曹爽並不滿足,軟禁郭太后,讓皇帝骨肉分離。

    將皇帝侍衛全都換成自己的親信等等,全都是對陛下圖謀不軌啊,旁邊蔣濟也在煽風點火,於是年幼的曹芳選擇信任了司馬懿,奪了曹爽的兵權,雖未殺他,但沒過幾日,曹爽便在家中去世了,至此,司馬懿重奪權力,成為了魏國真正的掌控者。

    司馬家歷經三代,將曹操曹丕勵精圖治白手起家的魏國,成功地取而代之,可以說是一個最厲害的撿漏了。

  • 9 # 雨哥港歷史

    歷史上最大的撿漏者,當屬努爾哈赤了,硬生生是撿了個大清國,運氣實在是好到爆。

    努爾哈赤只想要關外那點地,並沒有想佔領中原,想都不敢想過這種事,他只想要大明朝廷承認他而已,就這麼簡單。可是明朝的剛硬怎麼會答應他呢,廟堂之上的大佬們一心想要復遼,不給他生存之地,可他們好不容易從大山中跑出來,現在鍋也有了,碗也有了,能吃上一口熱乎飯了,你說讓我回去,怎麼可能答應,反正就是不回去了,你愛咋的咋的。

    話說李自成這邊帶領的農民軍,在中原地區左衝右突,命是越打越硬,最後這貨居然打到北京去了,逼死崇禎帝,終於要當皇帝了,可是李經理眼光就看到前面一寸,在遠一點就瞎了,竟然把官員抓起來拷問,不為別的,就要錢。還把吳三桂他爹也抓起來揍了一頓。

    吳三桂已經投降李自成,正進京認新主人呢,半道上碰見管家把家裡這事跟他說,吳三桂又回去了。

    李自成派兵圍吳三桂,吳三桂只好找滿清借兵,一是為崇禎帝報仇,畢竟受皇恩啊。

    滿清這才恍然大悟北京被李自成打下了,但是不同意借兵,你們打是你們的事,來來回回寫了十多封信,這才敲定合作合同。兵是不可能借的,但是我們可以出兵幫你。

    這時吳三桂已經扛不住李自成的攻擊,再拖下去只有滅亡的份,就這樣中原的大門從此開啟再也關不上了。

  • 10 # 小史寫小史

    看到通過“撿漏”走上人生巔峰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漢文帝劉恆。撿了一個皇帝做做,還開啟了文景之治,為漢帝國走向巔峰打下基礎。

    為什麼說漢文帝劉恆能當上皇帝是“撿漏”?

    首先,以周勃陳平為主的功臣集團,誅殺諸呂后,為除後患,準備廢掉與呂后有血緣關係的少帝,這樣皇位就空虛了,需要從劉邦的兒子,孫子中找一個“合適”的人做皇帝。

    雖然劉邦的兒子只剩下了兩個,一個就是老四劉恆,還有一個是最小的淮南王劉長,但劉邦的孫子卻有很多。都是皇帝的人選。什麼樣的人“合適”?

    對功臣集團來說,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恆最合適,因為他平時為人低調,仁孝寬和,一看就很好說話,容易控制。最重要的是,劉恆的根基薄,他的母親薄太后,孃家也不是顯貴,容易控制。特別是在呂后之後,大臣對外戚很排斥,也很害怕再出一個呂后。

    所以,劉恆就“撿漏”當了皇帝。走上人生的巔峰。

  • 11 # 千百年前

    其實,哪有什麼真正的撿漏,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所謂撿漏,只不過是運氣比較好,而有著“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正是這樣的人。

    既然李忱有著“小太宗”之稱,其能力必是不俗,而他父親唐憲宗也是有著“中興之主”的名號。可是,李忱並沒有接唐憲宗的班,為什麼呢?

    首先說說李忱。李忱在早年時,命很苦,人表現得也不是很聰明。而他在唐朝皇室裡,也是當之無愧的“犬子”。到中年之前,李忱幾乎就沒被人瞧得上過。

    李忱的母親身份卑微,生下李忱之前只是一個宮女。都說母憑子貴,其實皇子的比拼上很大一部分也得看母親的身份,李忱從這一關上自然被刷了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忱母子都沒被多少人待見。而且,他在小時候還出了一次“大洋相”。

    話說當時李忱要入宮面見唐憲宗的嫡妻郭氏,但當時正好趕上有人行刺。李忱哪見過這種場面,當即被嚇得目瞪口呆。原本,他就性格內向,此後更加沉默寡言。

    在外人看來,李忱就像個呆子,而皇室中的親王也都以取笑他為樂。

    這麼沒有競爭力的皇子,自然輪不到他當皇帝。所以,當唐憲宗死後,其異議母兄李恆,也就是唐穆宗即位。

    按理說,皇位是輪不到他了。可是,唐朝中晚期又偏偏是宦官當權,節度使縱橫天下。也就是說,皇位出現了更多的變數。

    公元820年到840年,短短20年間,就出了4任皇帝。他們分別是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唐敬宗是唐穆宗長子,這個人是個倒黴鬼,十七歲就被宦官殺害。

    唐文宗是唐穆宗次子,這個人很有能力,勵精圖治,企圖一舉消滅宦官勢力。可是很遺憾,在“甘露之變”失敗後,唐文宗遭到軟禁,最後也抑鬱而終。

    唐武宗是唐穆宗五子,說到這,可以暫停一下了。

    唐朝中晚期,皇帝走馬觀花似的換個不停,每一次事變都會遭到宦官的血洗。而像個呆子一樣的李忱自然沒引起多少人重視,不過這其中並不包括唐武宗。

    原來,他一直在裝傻!不行,在他強大起來必須解決掉他!

    唐武宗試過很多方法企圖殺死這個“傻叔叔”,比如做手腳讓他在騎馬時從馬上摔下來,比如把他灌醉然後扔到雪地裡。

    可是,每次這個李忱都能逃過一死。摔也摔不死,凍也凍不死。還沒等唐武宗想到下一個折磨李忱的方法時,他就因為沉迷酒色,自己先駕鶴西去。

    唐武宗在位時,非常強硬,狠狠打擊了西北方的叛亂和不聽話的藩鎮,在位時期也加大力度打壓宦官。而在唐武宗死後,宦官馬元鷙發動政變,一舉奪權。

    可是,再怎麼樣,也輪不到一個宦官當皇帝,所以他必須選擇一個自己意志的代言人。

    選聰明的肯定不行,這麼做對於國家是好事,但對於自己可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唐文宗和唐武宗現成的例子擺著呢。

    所以,馬元鷙看上了看著傻傻的“皇太叔”李忱。

    要知道,李忱可是別人眼中的傻子,這個印象持續了37年。

    但他上位以後,立馬思路清晰,手段雷霆。那些當初擁立他的宦官,他並沒有斬盡殺絕,還給他們升了位以示“感激”。比如馬元鷙,成了大將軍,不過沒有兵權。

    而宰相馬植因為和馬元鷙吃了頓飯,就被李忱打發回家。用他的話說就是,“權力和小命,你選一個吧。”

    李忱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精簡了國家機構,也強烈打壓了企圖干涉朝政的宦官。

    李忱在位十三年,是唐朝安史之亂後最為穩定的時期。但是他這“小貞觀”也僅僅就就維持了十三年,最後他也和其父一樣,誤服丹藥而亡。

    屬於唐朝的歷史,似乎從這就開始斷了。

  • 12 # 半步巔

    通過“撿漏”走上了人生巔峰的歷史名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世凱!

    一、告密慈禧,進階封疆大使

    1897年,袁世凱還是個直隸按察使,主持小站練兵。

    1898年9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說實話論官職並不是很大!

    我們都知道,在這一年,戊戌變法已經在六月份就開始展開了。以光緒帝為首,重用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維新派,與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已經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

    維新派從一開始就將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因為他主持的小站練兵是模仿著德國軍隊的。所在才在康有為的推薦下當上了工部右侍郎!

    9月18日(陰曆八月初三),康有為等人得到光緒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詔,深感局勢緊迫,於是鋌而走險,決定包圍頤和園,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並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

    誰知袁世凱前腳剛答應了維新派,後腳就到天津向榮祿告密!

    慈禧太后知道後,原本的“戊戌變法”直接變成了“戊戌政變”,後來的結果也是我們所知道的,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並誅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緒帝於瀛臺。“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反觀袁世凱,因為這一次告密,得到了頑固派的信任,地位扶搖直上直接從工部右侍郎升任為山東巡撫。此時的袁世凱,已經40歲,第一次擔任封疆大使的職位!

    二、逼迫清帝退位,鎮壓革命黨人,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發了一場皆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這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史稱武昌起義!

    袁世凱重新掌權後,得到了帝國主義的大力支援,他一邊鎮壓著革命,一邊逼迫清帝退位。可以說是利用革命勢力的迅猛發展迫使清政府讓他任內閣總理,執掌了全國軍政大權。

    袁世凱對南方革命黨人更是採取了一打一拉的做法。首先是派兵去攻打武漢,這一下子把革命的力量直接削弱了不少,其次又派伍廷芳南下和談,用欺騙的手段表明自己贊同共和,誘使革命黨人交出政權,讓他來擔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得到革命黨人的同意後,袁世凱立馬就逼迫了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統治宣佈終結,13日孫中山辭職,14日袁世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得逞了,也進一步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取了!怎麼說呢,清朝是南方革命黨人通過武力施加壓力得以推翻的,但是回過頭來竟然被袁世凱接手了!

    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執掌了全國政權後,不但沒有守護好革命勝利果實,還想著復辟!集權,發動宋教仁案件就是復辟的前奏!

    不管怎麼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也代表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夭折!

    但是站得越高,摔得也就越慘!復辟帝制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後因為尿毒症不治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什麼可以讓心得到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