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紙閒談

    或許《人間失格》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與之相對應的便是時代的特徵。人們於文化作品中去尋求這種認同感,而作品所給讀者帶來的認同感越多,那麼它就越經久不衰,能長期存留下去,或許這也是《人間失格》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人間失格》源於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中篇小說,其實故事內容和太宰治的人生極其相似,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太宰治的自傳作品。小說中以看到葉藏的三個時期照片為引,分別介紹了葉藏的少年,青年,中年的感情和生活經歷,也為我們展現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做人的資格。《人間失格》於1948年發表,作者太宰治也在同年自殺。

    《人間失格》的風格讓人讀來有些壓抑,主人公葉藏似乎生來便具有一種排斥社會,恐懼人類的衝動,但又無法逃離這個漩渦。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殺,卻總是意外獲救。看似懦弱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什麼?

    我總會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兩本書給人的壓抑感同等,但松子畢竟有過曾經快樂的瞬間,但葉藏似乎沒有過歡樂,永遠都只是在恐懼和不安中存活。

    在現實中,我們有時候又何嘗不是葉藏呢?明明也曾恐懼過外面世界的陰冷,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硬撐。在那些孤獨無助的夜裡,也總會想起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優秀的作品從來都是能從其中找出自己,說矯情也罷,說深沉也好。畢竟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誰也不會和你走一樣的路。更多的是理解,如果葉藏的親人能夠理解他,是否結局就會不那麼悲傷呢?

    但正因為世界有著自己的瑕疵,我們是否仍然能從中體會到一些本來就來卻不曾在意的美好呢?所以生而為人,你不必抱歉。

  • 2 # LonelyWalker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自傳性小說,透過葉藏的手札,回憶的是自己“失敗”的一生,體現了一種頹唐和厭世的“喪文化”。本身主題消極棄世,如何獲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我認為主要是兩個方面引起了共鳴。

    一是對孤獨另類的共鳴。人是群體性動物,任何人無法脫離社會而活,但是人又是孤獨的,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內心,無法對他人產生信任,有很多時候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身不由己的事,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覺得真實的自己是社會中的“另類”,《人間失格》中的葉藏也是這樣的代表,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為了討好他人只能裝作小丑,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同時對他人看破自己的內心惶恐不已,葉藏的身上,許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為他人理解、害怕被人理解、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這也是當今年輕人常有的心態。

    二是對生活無助的共鳴。靈魂與軀體是一對矛盾,靈魂嚮往自由,軀體卻為現實所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不喜歡的事、不得不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即使有一瞬間享受到被救贖的快樂,隨之而來的缺也是更長久的痛苦。葉藏為了生活,不得不按父親的要求妥協,不得不與厭惡的人親密,不得不做自己厭惡的事,即使在黑暗中看到些許微光,卻仍舊無法得到救贖,無法成為小女孩真正的父親,無法給良子帶來幸福。葉藏對生活的無助,是現代社會中許多年輕人心境得寫照,空懷理想卻為現實桎梏,只能在現實中無助彷徨,難尋出路。

    太宰治本人的境遇、日本戰敗後的蕭條,無一不刺激他敏感的神經,帶給他絕望,數次自殺後終於告別人世,留下《人間失格》這一名作,我想他想給世人留下的並不是絕望,而是向死而生的希望,以自身悲慘的一生勉勵後來者不要放棄,正如他的遺言“不要絕望,在此告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子見齊桓公》,《梁君出獵得善言》原文,註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