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樞攬勝

    魏惠王魏嬰與弟魏緩。由於魏武侯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在他死後,魏惠王與魏緩爭立魏侯爵位,國內大亂,引來趙國和南韓的干涉,韓趙本來是支援魏緩的,但之後趙韓兩國意見不合,撤回軍隊,將魏緩孤零零留在了魏國,最後魏罃殺死魏緩,自立為君。

  • 2 # 歷史倪說

    如果這個問題說的是魏武侯的兩個兒子魏罃、魏緩,爭奪王位之事。請往下看。

    由於生前對繼承人問題安排不妥當,魏武侯去世後,魏國陷入了即將分裂的境地。魏罃與魏緩為了太子之位,爭得不可開交,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魏國朝中的公卿大夫佔隊分列,一分為二。

    正當魏國內亂即將爆發的時候,鄰國南韓、趙國卻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魏大夫王錯出奔南韓,他屬於魏罃陣營,此次赴南韓,應該是尋求外援。令人不解的是魏國大夫公孫頎也從宋國轉道趙國,再赴南韓,按照他的遊走路線分析,確實有聯絡周邊以圖對魏國不利。果然,公孫頎面見韓懿侯時直截了當提出趁此魏國國內爭立之際,正是滅魏的大好時機,《史記》對他的話做了詳細的描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此時的魏國,顯然是魏罃掌握了主動權,如果沒有外部干預,完全可以肅清魏緩的勢力,穩定魏國。

    數年間,魏國仗著國力日盛屢次刁難南韓,南韓歷代國君無不恨之入骨。魏國當前的境地讓韓懿侯興奮不已,當即表立即著手聯合趙國出兵魏國。於是,韓、趙兩軍在濁澤與魏國展開交戰。結果,魏國大敗,魏罃被困。

    趙成侯的主張立即遭到韓懿侯的強烈反對,他認為,魏罃雖然沒有完全掌控魏國,但是是名義上的魏君,殺人國君會留下不仁不義的罵名,弄不好遭到魏人以及諸侯列國的討伐。南韓的方案是,讓魏國一分為二,在戰略上削弱魏國的實力。分裂之後的魏國甚至不及宋國、衛國,永遠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

    顯然,從趙成侯、韓懿侯對同一議題的主張來看,南韓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能收長久之效。相比之下,趙國的主張既殺人又分地,確實有“三家分晉”的延續的味道,雖可肥己,但也留下惡名。

    韓懿侯的觀點遭到趙成侯的恥笑,韓懿侯氣憤萬分。有意思的是韓懿侯沒有就此繼續跟趙成侯協商,而是連夜撤軍回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理解韓懿侯的擔憂,此次出兵南韓雖然參戰,但是出動兵力較少。韓懿侯擔心趙成侯會因為意見不統一,反去聯絡魏罃,到那個時候南韓不但會被動,還會有滅頂之災。當年智氏率領韓魏水灌晉陽,結果反被韓、趙、魏瓜分的事情歷歷在目。

    韓趙兩國意見不統一的事情傳到魏罃耳朵裡,他欣喜不已,認為魏國命不該絕。於是,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果然,韓懿侯的撤軍讓魏罃吃了定心丸。

    我們再來說說趙成侯,他沒想到韓懿侯會連夜撤軍,按照他的想法第二天可以繼續協商處理魏國的事情。南韓的撤軍,打了趙成侯一個措手不及。此時,如果趙國堅守陣地,將會演變成,趙魏大戰。趙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路撤軍回國。

    魏國因為爭立險遭滅國,最後卻戲劇性地生存下來。魏罃即位為魏惠王,他立即處死魏緩,剷除了反對勢力。

    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現代醫學比較發達,但是連肥胖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