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倉號
-
2 # 斑馬消費
區別肯定是有的,不同茶葉產區,不同的茶葉產品和製作工藝,導致的區別顯而易見。
以綠茶來講,大茶廠的機械化程度高,每年生產量大,對原料需求大,對本地原料消耗快,所在大茶廠的茶園一般滿足不了其生產需求,往往從外地調運這已經不是秘密。
雖然製作工藝一樣,但是,各地茶園原料摻和在一起,而且有很多不是同一種茶樹品種摻和在一起,在茶葉產品口味上肯定會出現“問題”,做出來的茶葉產品沖泡後的滋味遠不如本地茶葉“正”。
如果是大茶廠要實現輻蓋全省甚至輻射全國的市場,外地人肯定會喝不出來。
這是因為茶葉這種農產品比較有“脾氣”,挪了個位置,光照、氣溫等小環境足夠影響茶葉滋味,雲南各個山頭的普洱就是最好的例子。
和普洱一樣,在最近幾年的綠茶行業裡,也悄悄的出現拼配的技術,不是說這種技術不好,只是說這是大茶廠因為產量巨大,要保證茶葉質量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小茶廠遠沒有這樣的顧慮,因為自身輻射範圍有限,實力有限,所以在茶葉鮮葉原料收購方面難以外地化,這反而成就了小茶廠的茶葉產品本地化的特徵。
當然,在製作工藝上和大廠差不多,尤其在個別精製茶產品上,或許更用心更捨得時間,因為所輻射的客戶都是老客戶,老客戶帶新客戶這種口碑傳播,最終導致小茶廠的產品受到青睞。
根據題主的問題,總結一點回答就是“各有千秋”。
大廠茶不一定就品質過硬,而小廠也不一定就品質糟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大廠茶,所謂大廠,那生產過程勢必就得流程化和規範化,流程化和規範化對於茶而言,是優點也是其缺點,有點是規範化的同同。其生產過程更為規範,產品衛生程度得到保證。缺點是既然要流程化和規範化那生產數量就會比較大,因此在原料的選擇上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細想,大廠要生產一批產品,數量並不是以白或者千片計算,而是以噸位計算,而近幾年來講究一山一味,出於普洱茶的這一個特點,大廠就缺少了優勢,生產的時候肯定就得必須選取多個地方的原料統一拼配(這裡並不是否定拼配茶,對於拼配茶和純料茶也是各有各的優勢),批次生產,而說到拼配並不是說所有的大廠都像大益那樣有過強和過硬的拼配技術,更多的二三線茶廠的拼配並非講求技術的,可以說是瞎拼亂配,這樣做出來的產品茶性也不會像真正意義上拼配做出來的產品穩定,同時也沒有小廠純料茶的個性特點。
2.小廠茶不一定就說品質糟糕,相對於大廠茶,小廠茶在生產量級上偏少,因此就可以靈活掌握,在原料的選擇上,為了抓住消費者,勢必就會在產品上與大廠形成差異化,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跟隨大廠在行業分上一口湯喝。也因此在對茶產品原料的選擇時就會選擇生態條件好的,茶葉內質好的的鮮葉作為其產品的原料。同時也因為小廠不具備好的拼配技術,不去進行拼配,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更具有自身特點,個性化特徵也更為明顯。
碼了這麼多字,個人感覺還是沒有完全說明白,但又想不起來是那些方面出現遺漏。總之呢,就是大家在選擇普洱茶產品的時候,不必要非要去追尋大廠產品,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如果喜歡喝純料茶,並且希望喝茶的同時感受一下普洱茶各名山名寨的茶葉的特點的話。建議選擇小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