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李論

    首先,在唐朝學習也是有等級的。民間自然是私塾,卿大夫的孩子去太學,貴族子弟去弘文館和崇文館,王侯的後代去國子監。

    其次,唐繼承於隋,也有科舉制度。科舉內容大多都是《詩》、《書》、《周禮》、《禮記》、《易》、《春秋》、《孟子》、《論語》、《大學》以及《中庸》等儒家經典以及從隋唐就開始的詩賦等。武則天時期又有武舉。

    所以唐朝人學習,也是學這麼內容。

  • 2 # 太簇序柒

    最近,網上的一部古裝懸疑劇突然火了起來,網上對這劇的評價是好評如潮,許多網友表示這是最近看過最好的古裝劇,這部劇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看到了長安城暢銷的“胡餅”和“美酒”,還有混血樂器琵琶、唐朝與現在不同的飲茶方式,崑崙奴、胡商等他華人種盡聚長安,讓我們看到了史書上記載的古時地球的中心,大唐都市長安。

    在劇中也有一個配角讓我們印象深刻,就是那個被張小敬在街上搶了馬並後來和張小敬一起入獄的趕考書生岑參。在獄中岑參盡顯文化功底,對於張小敬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即使是他國語言也能如實翻譯,讓我們看到了古時大翻譯家的風采。那麼疑惑就來了,唐時的人們是怎麼學習的呢?

    唐朝那個時候還是封建社會,社會上存在著階級,最普遍的就是士農工商階級,各個階級所選擇的學習方式大多是不同的,主要的參與學習的方式應該就是民間私塾和官府學校了。顧名思義民間私塾中的學生大多是平民子弟,而官府學校招生面對的就是達官顯貴的子弟,或者如果是真的天才,估計也會招收,那我們就來說說民間私塾和官府學校

    首先就是民間私學,我們都知道,春秋時孔子開私學,門下弟子三千,打破了官府士族對於知識的壟斷。後來各種私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唐宋時期,官學強盛至極,科舉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級私學的發展受到抑制,但層次較低的蒙學卻獲得發展。唐朝在行政方面,以縣為單位,在學校制度方面,縣以下的鄉鎮學和市鎮學,均屬小學性質,劃歸私辦,聽任私人辦理。當時的名師大儒,多聚徒講學,傳授經業。如以考定五經著名的顏師古、孔穎達,在未做官時,都是“以教授為業”。

    然後就是官府設立的學習機構,官方學校也是分了類的,弘文館和崇文館是貴族學校,國子監是公侯學校。弘文館學士為長官,負責校正圖書、教授生徒、參議朝廷制度及禮儀。收學生38名,都是皇親國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學年齡為14-19歲。凡學生教授、考試,如國子監。 崇文館本為皇太子讀書之處。

    而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份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

    除了這民間私塾和官府學校以外,還有少部分書香門第或商人家庭,他們的子女就是在家裡自己學習的,專門請老師到家為他們的子女進行一對一的教育,透過長久的學習後再報科考步入仕途。人盡皆知的詩仙李白就是如此,李白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勤奮學習,飽讀詩書:四書五經,爛熟於心;諸子散文,倒背如流。

    唐朝人學習的方式大概也就這樣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身上有苔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