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奶茶筆出的文字,淡雅清香,現實不做作。難熬的日子裡,是這本《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伴我左右,它是樂觀的它是向上的、讓我明白真正的獨處並非孤獨,而是個人對一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
2
回覆列表
  • 1 # 空思我

    獨處與相處

    我只看過一場演唱會,那便是劉若英的。

    2016年11月12日,北京。

    我很喜歡她,但在演唱會上,她的許多歌曲我只是耳熟,完全無法像其他粉絲一樣,全程跟唱,但我仍然很開心。因為我喜歡她身上那種風輕雲淡又執拗固執的態度,對於她的每一首歌,我當成是驚喜的贈品,沒那麼在意卻又小心珍藏這一份意外的快樂。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是劉若英懷孕期間寫下的作品,也是機緣巧合,本來定下此事時她還未發現自己懷孕,可落實到文字上的時候,她已經是一位“準媽媽”了。這樣一個喜歡和習慣獨處的人,已為人妻,並且即將迎來自己的新身份——母親,實在是不能不讓我生出一些感慨。當初高唱著“想要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愛痴狂”的姑娘,也終於“塵埃落定”了。

    她那樣一個至情至性,狠狠愛的人,在2011年,41歲時,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溫暖懷抱。她和她先生讓我看到了婚姻的另外一種相處模式,明明是親密愛人,卻又各種獨立,實在有趣。兩人從不介入各自的書房,公用的區域只有廚房和客廳,這不禁讓我感慨,房子還是大點好,不然家裡都沒有空間做書房,更何況還是兩個。

    她用她的切身經歷,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狀態,如何在“獨處”和“相處”間尋求平衡。

    中學時期,有一段時間特別害怕“獨處”。住校生的生活很單調,自習、上課、吃飯、作業,迴圈往復,很少有其他活動。我們那屆是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屆,因為上一屆學生的考試成績拿了第一,因此,從學校領導到各班班主任,甚至各科任課老師,都滿懷雄心壯志,想要延續這份風光,對每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嚴防死守,毫不懈怠地督促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是頭等且唯一的大事。在那種單調且重複的生活中,我想要人群的溫暖,於是,上廁所、去超市買零食、體育課上的自由活動,等等,我是完全不接受任何獨自行動的,如果沒有同學一起,那我寧願放棄這件事情,無論本來我有多麼想要去做它。於是,我需要他人的遷就,同時,我也放棄自己某一部分的意願,去遷就他人,完全摒棄“獨處”的狀態,時刻在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中生活。

    上大學後,生活節奏變慢,我慢慢地釋放自己,也越來越瞭解自己,喜歡看書,喜歡旅行,不喜歡熱鬧,不喜歡爭吵,等等。但我還是習慣躲在人群中,留下那一丟丟小自由給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今年,有一段時間,一定程度上,遠離朋友和家人,第一次真正面對自己,讓我有非常大的收穫。原來,我可以不用每天陪朋友或家人看並不吸引人的電視劇,我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寫自己想寫的字,為自己安排一段想要的旅行,買自己喜歡的鞋子,真正做自己的主。這種“獨處”的生活,給了我大量思考的時間,聽從內心真正的聲音,去做出選擇。

    而且,慢慢我也學會在人群中“獨處”的辦法,比如,早晨上班之前,大家都在辦公室換衣服、聊天,準備完畢的我,默默拿出手機,開啟這本書,任他人在耳旁談論什麼話題,我自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融洽“自處”。

    我們需要“獨處”,也需要“相處”,無論是自己“獨處”,還是與他人“相處”,從眼前出發,真正活在當下,做自己的選擇,過自己的生活,微笑迎接明月清風,勇敢面對狂風驟雨,這才是完完全全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 2 # 圖說事兒

    喜歡讀奶茶的文字,因為字裡行間透露她的簡單,真誠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讓我更確定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奶茶創作這本書時身懷六甲,而我讀到這本書時正好懷胎6個月,是不是一種不謀而合,這種冥冥註定的默契讓我拿起到放下這本書的過程中,都是溫暖和歡喜。

    很久沒有陳述自己最近的狀態,索性將這篇讀書心得以電子檔的形式記錄下來。沒錯,孕育小寶貝是件措手不及又不得不用全心力去應對的事,所謂措手不及,是關於自己精神支柱的東西都必須擱置一邊,例如事業擱置(今年年初大出血,在家裡躺了半個月後,不得不從核心崗位下來),健身暫停(單車,游泳,健跑,舉鐵,腹肌撕裂,NO!),旅行(呵呵噠,NO!!),所有精神的支撐崩塌後,加上身體上的難受,很遺憾,抑鬱了。生活也隨之糟糕透至極,此處省去吧。還好低谷時期,小佔匆匆趕來,得知我處境時,很乾淨利落的跟我一起想辦法解決。在真正寫這本書書評前之所以羅嗦了這些,也許當你看完這個書評時再來看這一段,就明白了用意。

    收到小佔送的這本《我敢》,隨意翻看了開頭序的部分,就深深愛上了,捧上了就放不下來了。劉若英,我們喊她奶茶,奶茶是一位從小就愛獨處的人,而我不一樣,我是後天才愛上獨處的感覺。回想離開家人,獨立生活至今8年,四年大學生活和四年工作歷練,有三次不得不去獨自面對獨處的恐懼,而每一次跨過心理這個屏障,內心獨處的空間又會上升一層級。第一次接觸到“獨處”是在大二,當室友各自談上戀愛,各自忙於不同的第二專業修學,我不得不過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走走停停的大學生活,從上廁所都有人陪伴的狀態變更到獨處的狀態,那時候心理確實不好受。第二次體會"孤單"是畢業那一年,選擇留在南昌,磕磕碰碰找到了工作,事關緊要當然是解決住的問題,先是一個人租下了金盤路上兩室一廳的套房,剛剛畢業的孩子哪有那麼多錢用在租金上,所以我不得不又在網上掛出合租訊息,當時白天上班,晚上便輪番帶著人去看房,2011年的生日便是帶人看房度過,晚上洗澡完泡了一盒康師傅泡麵,紅燒牛肉的,至今每次吃到這個味兒就想到這一幕,蹲著茶几前一邊瘋狂的狼吞虎嚥一邊不忘給自己送上一句“Happy Birthday!”這個生日終身難忘。第三次......2014年兩次失戀,感覺自己不止於簡簡單單“孤單”二字了,真可謂是被世界拋棄了好嗎,每天都是世界末日.........

    然而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可以代替誰承受生活中所產生的問題與所帶來的痛苦,一旦撐過孤單到心痛的撞牆期後,就會自然地掌握獨處技巧並享受它的美好。就如大學時那段早早的獨處階段,正是我獨立思考能力的塑造時期,我比同齡女孩更早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需要的如何得到,不需要的如何拒絕。工作後,正是因為獨處空間,我開始享受這種的感覺,我愛上了週末花一天時間在家打掃衛生,另一天就一個人看電影或一個人去書店逛逛,偶爾發現小資的店,會跟朋友分享,約好下次一起來逛逛,我很慶幸也很感謝有這一段獨處經歷,讓我比其他同齡女孩更堅定自己的初心和目標,面對初入社會形形色色的大染缸,我更經得住考驗。保留了內心的一塊淨土,才能始終做自己。而經過2014年整個一年的低谷時期,我深深地明白一句話的道理,只有真正意義上會“獨處”的人,才會過上輕鬆愜意的與人“相處”的生活。正是因為精神上過於依賴某人某物,才無法抽離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對待,主觀,只會讓自己更陷入尷尬不堪的境地。2014年後,我漸漸找到讓自己精神流動的口子,可以流進也可以流出。這些都是在獨處的空間裡形成的習慣,它讓我整個2015年事業、愛情、生活所有領域都風生水起。當然你不會一直風調雨順,也不會簡單地只經歷這些,因為你要進步呀,要上升到更高一層的獨處修行階段。

    劉若英在自序裡有一段文字寫道“有新發現的人生,也有不適應的世界,因為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因為對生命的好奇喜歡自由自在,但依然結婚,現在則等著生子,步入人母的經歷。也許我的人生中還會繼續這樣的矛盾。”感覺這段文字就是寫著自己,寫著自己現階段經歷的,2015年我獨處了一年,卻又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獨處,因為年初的時候遇上了現在的老公。獨處的同時,我開始漸漸用跟以往不同的模式與他相處,我們各自獨立,各自奔波,卻相互支撐。省去了戀愛時的花開爛漫,直接步入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簡單平淡生活。很快我們花開結果。我愛自由,但依舊相信結婚是女人的最終歸宿。2016年,結婚生子,速度快的驚人,是我的作風,雷厲風行。同時進展太快就會失去平衡,沒有經歷婚姻的我兩很快的相互不適應。關係鬧的最僵硬的時候,我問過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我問自己後不後悔當初選擇,每次自己給出的答案都是負面的,在抑鬱痛苦掙扎而得不到好結果的時候,眼中任何事情都是痛苦的,自我會膨脹成全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還跟我吃完夜宵,回家就跟我表白了,我“鐵兄弟”啊,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