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偽裝的觀點

    七擒孟獲,這個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擒縱過程,估計七代表的是多,而不是確數。

    第一個要點,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接受的是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可見馬謖此人並非是無能無知之輩,但大意失街亭卻讓他揹負了千古罵名,看來做人要聰明一時容易,聰明一世卻是難上加難。

    第二個要點,孟獲並不是第一個起來造反的,只是他在當時的益州蠻族和漢人中間有很不錯的聲望,有人信服,出身世家大族,所以被造反的三個勢力推出來當了領頭羊,可見這個傢伙也是個有野心的,不過後來他當了蜀漢的御史中丞,也算不小的官。

    第三個要點,孟獲造反被平定,南蠻並沒有徹底臣服,反而隔三差五的起來造反,不過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反而南蠻進攻蜀漢的物資財富為諸葛亮北伐提供了積累。

  • 2 # 最後的騎兵90

    七擒孟獲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比較精彩的一段,七擒七縱,使蠻王孟獲心服口服,歸降諸葛亮,實際上,孟獲叛亂是真,七擒七縱沒有這回事。

    公元223年,漢章武三年,漢皇帝劉備為奪回荊州御駕親征,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幾乎全軍覆沒,兵敗夷陵,漢軍退守白帝城,劉備不久病逝,託孤諸葛亮。

    同年,漢南中四郡中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等一起叛亂。

    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漢政權。

    在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內有叛亂的危局下,漢丞相諸葛亮審時度勢,採取北據曹魏,東和孫權的策略,暫時穩定局面,同時加緊恢復生產,訓練士卒,積極準備南征。

    公元225年,準備充分的漢軍由諸葛亮親自統領,分兵三路平叛。

    西路軍:諸葛亮為主,參軍楊儀,兵力一萬五千人,目標先消滅高定叛軍,在回師益州郡消滅孟獲等叛軍。

    中路軍:李恢為主,兵力二千人,目標迂迴益州郡,佔領孟獲根據地,切斷叛軍孟獲歸路。

    東路軍:馬忠為主,兵力二千五百人,目標消滅朱褒,隨後留在當地安撫,沒有在與諸葛亮會師。

    三地叛軍大約一萬五千多人,不包括孟獲部族軍,三地叛軍各自為戰,互不統屬,在漢軍大舉進攻下很快兵敗,叛軍又起內訌,孟獲見大事不妙急忙撤軍,漢軍繼續追擊。

    公元225年5月,漢軍渡過瀘水,克服地形、氣候等困難,在今雲南曲靖追上並擊敗、生擒孟獲,在匯合李恢部後,再次分兵平定其他部族叛亂。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將四郡分為六郡,任用當地人地方官,作為叛亂首領的孟獲則帶回朝廷任職,勇猛善戰的部族軍隊則組成無當飛軍,成為漢軍北伐的一支勁旅。

  • 3 # 博學的夢熙學姐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二均沒有直接記載。 而《資治通鑑》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日:公,無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到底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還是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都有待史學家進一步的研究。 根據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笫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到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中寫的很詳細。當然根據當時各種情況,條件不允許七擒七縱。到底還是帶了點傳說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士xt100和佳能200d作為入門機哪個更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