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掩赤城
-
2 # 霹靂火觀察
在科技的發展下,雷達技術越來越先進。使用雷達進行偵測可以找出空中的敵方戰鬥機的身影,所以,為了躲避或者矇蔽雷達的偵測,現代的戰鬥機在設計上都考慮上了隱身的理念,透過各種途徑實現在雷達下的隱身效果。但並不是所有的戰鬥機都能實現隱身的,那麼,對於不能夠隱身的戰鬥機,雷達偵測到之後應該怎麼辨認出是否是敵方的戰鬥機呢?
就像電臺之間傳輸無線電訊號需要通道、網號、通訊金鑰等一系列引數一致時才能夠進行聯絡溝通一樣,雷達在偵測四周環境的時候,也是需要和偵測到的戰鬥機進行一下“對話”的,只有“對話”透過的才是屬於友方的戰鬥機,而通不過的則屬於敵方的戰鬥機,就需要動用武力進行打擊了。這種“對話”機制也就是雷達識別系統,由於這關乎安全,所以對於系統的保密很重要,一旦被敵方拿走破解,那是非常致命的。
一般情況下,這種識別系統由詢問機以及應答機兩部分構成,兩部分對應相互交流,從而獲取資訊進行辨認。也就是當雷達發現目標後,會透過詢問機發出一組加密的詢問訊號,如果是“自己人”,目標上的應答機就能夠對訊號進行解密,然後自動發回一組加密的應答訊號。雷達接收到這個應答訊號後就會進行標識,在雷達的顯示屏上會標註出來,從而辨認出是否是“自己人”,如果沒有這一類標識,就會調動武力進行警告和打擊。
-
3 # 讀盡人間書
單憑雷達是不能分辨是敵機還是我機的。
在過去,中國依靠雷達體系只能在螢幕上看到飛機,而無法分析這架飛機到底是我機還是敵機。
而隨著資訊化的發展,越來越容易識別出是敵機還是我機。
這個就是敵我識別系統。這個系統由詢問機和應答機組成。
它的工作原理在雷達發現飛機目標的時候,詢問機會向目標發射一連串加密的數字資訊,如果是我機,則應答資訊會和回波一起顯現在螢幕上,如果是敵機,則無法識別這個數字資訊,就會被我方發現。
其實還可以根據飛機的飛行特徵來分辨是敵機還是我機。不過這個方法使用於和平年代。
據中國某部的雷達兵介紹,除了敵我識別系統,還可以根據飛機的飛行方向來判別,比如說,我們對從中國境內到境外的飛機稍微監視,而對於從國外到國內的飛機要特別注意,尤其看它是不是要飛到中國的一些重要防護敵區。還有就是它的速度,一般的戰鬥機都要比民航客機的速度快。
透過以上這些,就可以分辨出一架飛機是敵方還是我方的了。
回覆列表
靠的是敵我識別系統(IFF: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
這是一套雷達問答系統,其原理是雷達在發射雷達電磁波的時候,也向天空中發射一組特定頻率的訊號,當本方戰機接受到這組特定訊號後,透過預設的訊號比對,確認是本方雷達發射的訊號後,也傳送一組特定加密電磁波訊號,告知自己身份。最早的雷達敵我識別系統是英國二戰時期推出的,圖中紅圈部分就是當時英國的MK2雷達敵我識別系統的天線,敵我識別器透過這個天線,來接受和傳送識別問答訊號
這種機制也被應用到民航上,也就是民航上的雷達自動應答器,在接受到對方雷達發來的詢問訊號後,自動進行迴應,告知自己身份,方便遠端雷達可以遠距離確定自己身份。實際上馬航370事件,最大的離奇事件就是,該飛機在徹底墜毀前數小時,把自動應答器給關閉了,要知道民航飛機在飛行中一般是不會關閉這個應答器的,而且關閉應答器要進行多次操作,絕不會發生誤觸情況。
而戰鬥機的敵我識別天線的發展歷程也很有意思,其經歷了早期的與雷達分開,避免兩者互相干擾;到整合進雷達天線系統,在雷達天線中加塞進敵我識別天線;到為了多目標攻擊和超視距攻擊的需要,對於IFF敵我識別天線的效能要求越來越高,再次獨立分開的局面。
以F-16為例,早期F-16採用在機鼻處加裝刀型天線,雷增強敵我識別能力。
到F-16 C/D 更換機載雷達之後,IFF天線整合進雷達中
再到採用AESA雷達的F-16E/F,早期為避免訊號干擾,再次將IFF天線移到機首
在IFF與機載雷達的整合過程中,較簡單的方式是以寄生天線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圖中某雷達突出的8個點就是IFF寄生天線
至於殲-20,則採用更高階的第四代戰機的方式,與F-22一樣的方式,將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系統的天線集合在一起,組成CNI系統,這套系統是以機翼前緣為收發天線,實現隱蔽性並且獲得更好的效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