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爸來了
-
2 # 育兒智匯
人活在世上,不管他願不願意,必定會面臨社會期望和自我認知兩大問題。
社會期望是外部標準和準則,自我認知是內在自我察覺與評價。
全面、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實現社會期望的基礎和前提,當自我認知與社會期望內容匹配時,人的內心才能有真正的踏實感、滿足感。
如果自我認知薄弱,就難以採用合適的措施激發自身潛能、以便有足夠的能力去滿足更高層次的社會期望。
家長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師,從把孩子帶到世上那一刻起,就開始扮演其人生導師這個角色。在日常生活和各種互動中,家長教會孩子審察自己和觀察世界,從而認識、評價自己,瞭解社會期望,在不斷完善自己能力的同時,實想人生目標,滿足社會期望。
自我認知和社會期望一致,是多數人追求的理想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人的發展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自我認知和可滿足的社會期望兩方面都會朝著更高水平發展。
意外總會不請自來。假如當社會期望和自我認知產生了衝突,特別該衝突在親子教育當中,怎麼辦?
1. 停下來找找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於自己,還是於社會?
因為,一方面,人在潛意識中(通常自己覺察不到)可能會存在“認知偏見”。所謂“認知偏見”,即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個人經歷或境況對一些現象或是事物做出判斷,而不顧實際的情況。另一方面,即使是主旋律美好、和諧的社會,短時期、區域性也可能出現不健康的價值標準。
找準問題出現在哪裡是比較困難的一步,原因是人一般都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錯誤,這種現象與“驗證性偏見”有關。“驗證性偏見”是指一旦人們認定自己判斷出的原因,就會下意識地儘自己所能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去了解正真的原因。而且,事實證明,即使我們錯了,只要是足夠努力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幾乎都能找到證據。
基於這些原因,在查詢問題癥結時,要特別注意排除先入為主的想法,懷著儘量客觀、細緻的態度,結合多角度分析問題。
2. 如果社會期望正常,問題是自我認知不當,家長和孩子一起及時修正,並虛心學習,集思廣益,讓自己知識更豐滿,眼光更敏銳,思想更沉穩,逐漸完善自我體察的能力。
3. 如果確信自我認知清楚、明瞭,而且也在朝自己既定的目標堅定推進,但由於社會出現了不正常的價值標準,造成自我認知和社會期望有衝突,比如個人認為能為周邊的人帶來快樂是一種幸福、一種成功,與擁有多少金錢和權力無關。但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價值準則是能賺錢才算得上幸福和成功。那麼,就與孩子一起遵循自己的內心吧,這樣才不會被不正常的風氣帶離本來讓內心安寧的正道。
一般,正常社會里的健康人,其自我認知與社會期望不會偏差太大,即使有偏差,也是細微的或者暫時的,透過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可以消除,關鍵是“往前走”——發展與成長。
回覆列表
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各種不同的群體,活動中都有一整套社會期望。很多時候個人行為很難違背群體期望,否則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與群體的制裁。
自我認知主要是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親子教育不是怎麼逼孩子成功,而是怎麼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另外,只有找到適合孩子的道路,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而且成功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