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題主學生黨,平時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來閱讀,大多數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讀書。最近覺得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來讀太雜了,也被人建議應該有系統的讀書。因為對許多其他領域的文學常識幾乎一竅不通。很多人說很難讀下來的百年孤獨可以算能比較容易地讀下來,但是很多人推薦的傲慢與偏見之類世界名著卻不太能讀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強迫讀下來嗎?
-
1 # 南國文化雜談
-
2 # sinly慢讀漫思
首先,閱讀與在校的“讀書”有所不同,區別在於心態,前者主動吸收知識,後者被動輸入資訊
【我的觀點】:
因為閱讀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身心上的喜悅,而學校的讀書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主要就是心態的問題。前者在閱讀的時候是比較主動的一種心態,而後者是被動的接受學校教育。所以主動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身心的愉悅,會讓我們感覺到很快樂。
在我看來,閱讀是值得我們堅持一輩子的事情,所以不用著急,如果在你現在還對這本書不感興趣的時候,沒必要去強迫自己一定要把它啃進去。除非有些專業必須要去讀一些文學著作,因為這是他們的學習要求,然而很多時候,那是一種被動的輸入。當然,如果他能夠同時享受其中的話,那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了。
為什麼閱讀要求要有主動的一種心態呢?因為在主動的過程中,你感興趣的書籍更容易來到你的面前。如果只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給你推薦他們認為很好的書籍。那麼此時你就很難遇上,真正適合你閱讀的好書。
就好像吸引力法則,如果你真正願意主動的去閱讀書籍的話,你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能量就會吸引到你所感興趣的書籍。你就會發現自己身邊有很多適合自己閱讀的書存在。相反的,如果你只是被動地去閱讀,那麼,你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負能量,也會將一些好書拒之門外。
【舉個例子】:
同樣是看文字,我們在閱讀“課外讀物”時,就比讀“課文”感覺有趣。因為我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是我們被指定的學習教材,所以,我們無從選擇我們的課本,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這些教材上的資訊。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難擁有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課堂學習。
然而,在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我們卻是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閱讀,所以我們會更用心的做這件事情,也很容易沉浸在其中。你有沒有曾經在學校的時候,因為老師不讓讀書,偷偷地在躲在一個角落讀“雜書”的時候。如果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你更能夠明白其中的區別所在。
【小結】:
有時別人推薦給我們的好書,我們卻讀不下去,這是因為每個人感興趣和喜歡的內容都有所不同,我們不一定非要認同別人的喜好,也無需輕易否定自己的愛好。只要閱讀帶給自己一種享受的狀態,能夠自己有所收穫,就是適合自己的書籍。
閱讀大多是一種主動選擇的過程,這種主動的心態會讓我們更容易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也更容易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也會更樂於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會收穫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其次,閱讀如同與書籍“戀愛”,和作者“談心”,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係,你選擇一本書,書也會挑人【我的觀點】:
你在閱讀的時候,就好像跟作者對話一樣。如果你無法理解他所說的話,那麼你就感覺味會同嚼蠟一樣,因為你和他的思想沒有得到“共鳴”。
因此如果你在閱讀一本書,感到索然無味的時候,那麼不妨試著把它放下,去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來閱讀。
當你有一天你的思想境界和作者的思想能夠產生同頻共振的時候,也許當你再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自己可以融入其中。
【舉個例子】
比如有一段時間,我對身心靈的書籍很感興趣,就把原來曾經讀過,但是讀不下去而擱置在書櫃上的一本書——《與神對話》再次拿來閱讀,發現自己受益匪淺。因為在我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也並不接受這種身心靈書籍中所提到的一些觀念。我認為與我的思想不能產生共鳴,甚至有一些是背道而馳的。
但是在後來我讀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和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書籍之後,我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慢慢接受身心靈的這一些觀念。所以再去讀《與神對話》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非常晦澀,反而很容易理解。
【小結】:
閱讀,其實是一件很挑時間和狀態的一件事情。如果時間不對,狀態不對,那麼你讀這本書真正能夠給你帶來的滋養並不會太多,那就有一點違背了你閱讀的初衷。這時如果還要強迫自己閱讀下去,那麼可能這本書帶給自己的負能量會更大一些。
如果讓我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閱讀,我更樂意將它形容為戀愛的狀態。如果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遇到錯誤的人那麼我們和這個人最終的結局,只會是擦身而過,甚至由愛生恨。閱讀亦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挑選到合適的時機,那麼和它只能是有緣無分。
所以說,閱讀不是一件可以強求的事情,如同戀愛時雙方若是“兩情相悅”,才會帶給彼此愛的滋養,書籍亦是如此,如果能夠和自己的思想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吸收到書中的養分來滋養自己的大腦,提升自我的認知和思維水平,讓自己獲得成長。
最後,嘗試閱讀前清空大腦、帶著問題去閱讀、轉變閱讀角度這三個方法,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如果你真的非常想把一本自己不感興趣的書讀完,也可以試試如下幾個方法,看自己能不能讓自己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讀下去。
①閱讀前清空大腦
大部分人會習慣性地帶著自己的“偏見”去閱讀,也就是說,在書中找“知己”,只專注在找和自己觀點一致的那些內容,而自動忽略一些真正有用但是和自己的觀點不同的內容,這是一種“求同排異”的心態,其實很常見,但是並不推薦。
那麼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就會強化自己的固有思維,而無法從書中接受到“新思想”,書讀完之後,沒有擴寬自己的思維,沒有提升自己的認知,只不過把書“看”完而已,這種讀書效果其實沒有多大。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她的婚姻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她想通過閱讀去改善她的婚姻。但是,她每讀完一本書,就會用書上那些自己認同的內容去“教育”她先生,讓她先生必須要聽從自己的意見,因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書中的內容就是最好的證明。她先生卻並不認同書中的說法,因為這其實就是他妻子的想法。所以,這樣的閱讀方法卻讓她的婚姻陷入了更加矛盾的境地之中。
因此,我們想要真正從書中收穫到更多的知識,首先就要學會放下自己腦海中的固有思維,否則,這些思維和新的觀點產生衝突和碰撞,其實不利於自己的吸收,也不會給自己帶來滋養。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就是我們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無論這本書別人評價有多好或者多壞,我們都要從自己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一本書,讓自己真正的融入其中,這也是我們常說,一本書“常讀常新”的原因所在。
還有一個方法,在閱讀的時候,專門去找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內容,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後去認真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麼認為?他有什麼依據?是自己的思維有待改進還是別人的思維有不同的支撐基礎?
總之,只要是能夠讓自己多接受一些新知識的方法都可以嘗試,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有所不同,你可以用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法,去重新定義自己的閱讀,然後從中收穫到更多的新知。
②帶著問題去閱讀
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如果能夠帶著一些問題去閱讀,那麼在讀完書之後,自己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得到解答,是為一舉兩得。
因此,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可以嘗試給自己提幾個問題,首先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你想從中獲取什麼知識?或者從中解決什麼自身的問題,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
當然這種發法比較適用於致用類的書籍,而文學類的書籍可能沒有這麼多的作用。它只是陶冶你的情操,讓你對一些文學著作有一些更深入的瞭解。但是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給自己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你對這本書更感興趣。
比如一些文學類的著作,一般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出現比較多的人物,那麼你可以設想一下這些人物最終的結局,然後帶著自己的想法去閱讀,看看最後他們的結局有沒有和你想的一樣,就好像看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一樣,你自己也可以是電視和電影的導演,你可以自己給這些人物加點“戲”。這樣閱讀的話,你會發現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其實自己已經可以當很多次導演了。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那些經典著作的閱讀,在經過自己的設想和作者的對比之後,也更容易發現其中的差距,同時也是鍛鍊自己的想象力的一種方式,讓自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去閱讀,也許就會有更多的樂趣可言了,而不是索然無味的狀態。
你可以先試著瞭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他的生平,你才能夠去理解他的文字背後隱藏的一些更深層的含義。
記得當時我剛開始讀《曾國藩》的時候,也覺得很難把這套書給讀完。後來我開始去了解這本書的作者唐浩明,他是“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被稱為曾國藩的“異代知己”,為了寫這部著作,用了近20年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曾國藩的生平,最終寫出了100萬字的《曾國藩》。這時,我就會從作者的角度去嘗試理解他眼中的曾國藩,然後我發現曾經很乾枯的文字,忽然就變得很靈動,讓我忍不住將它繼續讀下去。
因此,我認為,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把自己當成作者,或者當成裡面的主角,甚至其中一個小配角,看看我們會經歷一個怎樣的人生。那麼,我們在每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過了不同人的人生,對於這些書籍,我們也可以感受更深。
想想,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勢必都會面臨著很多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答案,但是或許在很多的書籍裡我們卻能夠看到,也許別人早就面臨過這樣類似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發,這些啟發是否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呢?
這些都需要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結合自身的情況,多運用自己的強大的大腦去多思考,多聯絡,最終也許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所面對的現實真的已經好很多了,應該感恩自己可以活在當下。
轉變閱讀角度,我們可以不要把自己當成自己,而是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角色身份,其實也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方式,讓我們更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而不只是以自己為中心,跳出自己,才有機會成為別人,然後,再回到自己身上,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和感受已經有所不同。
結語:閱讀,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閱讀是一件“主動而為之”的事情,心態不同可能會影響閱讀的效果;閱讀如同和書籍“戀愛”,與作者“談心”,如不合適,不防棄之;閱讀前清空大腦、帶著問題去閱讀、轉變閱讀角度,讓閱讀更有樂趣。不可否認,市面上很多的書籍,其實並不能歸為“好書”的範疇,但是那些已經被時間驗證過,被大家視為“經典”的名著,其實還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因為時代背景、思維觀點等不同,我們難以繼續讀下去。
然而,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接收這些名著的精華,讓它們滋養自己,賦予自己更大的能量。
閱讀,不是為了讓我們固步自封,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從閱讀中領悟到作者的人生體會,知識精華,精神世界,並從中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彌補自我的缺陷,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
3 # 曼聲閱讀
讀不下去的文學作品,有兩種情況
1、根本不感興趣的。這種情況就不要讀了。因為你不喜歡,很難感受書中內容,即使硬著頭皮讀完,也不知所云,白白浪費時間。
2、喜歡的作品,因為內容比較難懂,讀不下去。這種情況,建議你放慢速度,慢慢體會,改變閱讀方法去讀。比如跟好朋友一起讀,邊讀邊探討;有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的,可以結合在一起讀,比如《紅樓夢》;也可以看看別人寫的賞析,帶著你去讀。
如何尋找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別人的推薦只能參考,讀書還是得看自己的喜好和專業。這裡不說專業書,只說文學作品。
1、有的人興趣愛好非常明確,自己知道喜歡讀什麼書,那就讀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這樣的人往往在某方面很有專長,但也建議在讀感興趣的作品之外,可以適當接觸其他的作品,擴大閱讀範圍,提升自己的視野。
2、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愛好什麼樣的作品,應該是處在閱讀的初始階段,題主是否這種情況?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就要有一個找到自己閱讀興趣的過程。實力上,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你可以先撒開網,多接觸一些文學作品,一點點的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再進一步深入閱讀。
可以由能讀懂的作品開始,由喜歡讀的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當中,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所在,提高作品堅賞能力。
比如,我喜歡《紅樓夢》,喜歡曹雪芹的多才,詩詞曲賦,建築美食,現實和夢境,全都涉獵。除此之外還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喜歡魯迅文章,喜歡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那種民族的責任感,戰鬥精神。我喜歡村上春樹,喜歡他的詩意、孤寂、陰柔的意境。
一切都由己定。當你讀進去的時候,就像與一個傾心已久的朋友在暢聊。
當然,讀文學作品的過程,由讀不進去到愛不釋手,這個過程也是艱苦的,你要耐得住寂寞,要肯於花功夫。記住由雜到精,再由精到雜,是一個閱讀的過程,就是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本領了。
3、有時讀不懂也是因為沒有生活體驗。楊絳有句話大概是說:我們用讀書去體會生活,反過來再用對生活的體會去讀書。所以,讀不懂書的時候,也要在生活裡汲取營養,多進行生活體驗。
最後,還要注意:可以參考別人的閱讀和介紹書目,但是要按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進行,不要被別人左右!
讀書不要怕雜,只要讀就有收穫。但遇到讀不下去的,可以試著改變下方法,或者先放一段時間再讀。
-
4 # 小劍影視娛評
你好,這個問題我很感興趣
首先我是一個大二在校理科生,準備跨考廈門大學文學類研究生,當然啦,是因為喜歡才去跨考的,不是因為考研而考研。
有文學考研經歷的同學應該知道,需要精讀略讀以及需要拓展的書籍和專業課是非常多的,就以我準備考的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來說,文學大綜合需要讀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世界文學史,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等,知識體系龐雜不說,裡面還有非常多晦澀難懂的知識,在備考的過程中,即便是發自內心的對文學感興趣,也經常讀到頭疼。
這邊說句題外話,考研鄙視鏈許多同學都有了解,工科的瞧不起理科的,理科瞧不起藝術系的,藝術系的瞧不起文科的,文科好像總被安排在考研鄙視鏈的做低端,這邊小劍學長心平氣和地告訴各位同學,文學,真的不像你們想象中的容易哦~
像你提問中提到的《百年孤獨》《傲慢與偏見》我都有了解,如果只是為了陶冶情操而去閱讀,一本可以改變你的心境和態度的書足夠了,無需過多地在意這本書是否有“世界名著”的頭銜,當然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準備考研或是一些需要儲備文學底蘊的考試,那麼,這些書你可以去精讀,如果實在看不下去,可以給自己列個書單,不用一直專注一本書而產生審美疲勞,這樣對你的閱讀效率也有幫助。
這是我的一點小建議,希望可以採納~
-
5 # 你的雞腿
感覺沒有必要;
文學作品首先你要讀的是自己內心的情感和生活;
首先,讀書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的興趣愛好,有興趣自己才會想讀,主動的去讀;不要逼迫自己,甚至可能把自己原本讀書的愛好給當成一種累贅,產生厭煩的心裡,就適得其反了;
再就是主題,別人推薦的那些很著名的書如“傲慢與偏見",是適合別人,但是不一定適合你,不同年齡段所需要的書也是不一樣的,例如20歲的人沒有很多人生的經歷及閱歷,絕大部分都無法理解40歲的人讀的書;
或許你想看一本書,又讀不懂,感覺沒有興趣了,你可以放一段時間,可能等1、2年過去了,你再翻起來看看,說不定就有感覺了;
讀書是好事,不要最後弄的適得其反;當然現實生活中很多很多人讀的書都是自己不喜歡的,但是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有明確的目標,這些書都是對自己有用的書籍,例如很多專業書籍,需要考證而不得不讀。
一本書在每個人不同的階段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及想法,沒有絕對優秀的書,只有適合你、你願意去看,去理解的書;
以上,是本人自己的想法,供參考!
-
6 # 大穎在美國
我個人覺得興趣才是最大的老師,什麼事一旦自己感興趣,這都不用別人催著給規劃,自己就從頭到尾做了,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書也有很多種,題材那麼廣泛,我愛看書但不是每種都能看的下去,比如小說我就挺愛看的,但是太荒誕的驢脣不對馬嘴的我也看不下去。歷史類的,有特別一板一眼的哪種教科書我也看不下去,但是還一種趣談方式的帶畫的歷史書我非常喜歡。
世界名著裡說實話也就幾本我看下來了,其中還包括安徒生童話,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面,不是為了向別人展示我讀過什麼什麼就有的顯唄,或者追趕根本不屬於自己的那趟車,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分人熱愛而已,他們言情虛幻科技的可能一樣看不下去
反正就是什麼事吧可以逼自己一下,萬一有潛力待開發呢,但是逼完了還是不行就換條路,這樣能過的輕鬆一點
-
7 # 大連點點
所謂開卷有益,書沒有白讀的。讀書的潛移默化作用,不可小覷。
也許今天你讀不下去,可能明天就讀得順暢。有時候讀書和心境也有關係。
梭羅的《凡爾登湖》,不太好讀(問過朋友,她也這樣認為),第一次讀了很久才勉強讀完。後來又讀了第二遍,最近剛想讀第三遍。有些書,越讀越想讀。
國外的著作,有的不好讀,我認為主要是翻譯的問題,特別是詩歌。再一個就是小說中的人物名字不好記,動輒就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弄亂了,情節弄混了。這也沒辦法,誰讓咱沒閱讀原文的本事。
讀書的人,令人尊敬。
-
8 # 陽小凡故事屋
你好,我覺得不要勉強自己。
讀書是令人精神愉悅,令人放鬆的一項活動。
讀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才會讓你持之以恆的去讀。
如果讀的很痛苦,是堅持不下去的,而且會產生厭倦感。
-
9 # 走進新天地
你好!
讀書應該是一種愉悅身心的活動,讀書也應該是極其個性化的活動。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所有的人。
有一些文學作品,甚至是世界名著,也不是什麼人都能讀懂的。比如但丁的《神曲》。
當你對書中的內容不理解或者不感興趣時,此時的讀書就是一種折磨了——味同嚼蠟。
所以,讀不下去的文學作品就不要繼續強迫自己讀下去,先放一放,瀏覽一下和這部文學作品相關的有趣的資料。或許有一天,你又有了繼續讀這部作品的慾望呢。
希望你能讀到更多更有趣文學作品。
-
10 # 範本娜
我覺得有必要,當讀完時會特別開心,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就像哲學,大多都讀不下去,我每次都堅持讀完,不管收穫多少,只要讀完就開心。
雖然讀起來,精力不集中,會走神,記不住多少,我還很喜歡這個感覺,享受這個過程。
太通順的書有時也會覺得內容淺顯,沒有味道。
不管讀什麼,只要喜歡就行,我覺得讀不下去的書也要最好讀完。
-
11 # 裡裡外外都是李呀
看書,並不能說因為它是名著,或者跟隨網上說人生必看的書單之類的就一定要強迫自己去看。挑自己喜歡的,一定要自己喜歡感興趣再買,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最好去書店看看翻翻,這樣買來的書看得全身心都特別愉悅。
看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適合自己的書,以前老師要求我們看平凡的世界,我大概看了幾章就看不下去了。我知道這是一本好書,但它不適合,關於這一類比較深沉比較悲傷的書我都沒辦法看,一是不喜歡,二是真心看不下,然後沉迷於看科幻看懸疑看歷史故事這類書中無可自拔。
強迫自己看下去,不但沒有任何收穫,還白白浪費時間,囫圇吞棗味同嚼蠟。
-
12 # 小涵607
每個人興趣愛好不同,關心的領域也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圈子,生活如此,讀書更是。首先選擇書本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不要去看別人讀什麼,自己就也非要去讀,這樣本該放鬆的一件事反而變得很累。中國四大名著乃文化中的瑰寶,但是現實生活中能真正沉下心來讀懂讀通的人不會多,而且也不可能四本都喜歡去讀。所以,不要強迫自己,有時候學校推薦的名著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切從興趣出發!希望對你有用。
我的回答是:不要強迫自己。
原因有以下:
1、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一旦被強迫一定會是痛苦的。“強扭的瓜不甜”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不管是感情也罷,讀書也罷,都不要強迫自己。因為強迫的結果是沒有任何意義。
2、問自己,為什麼一定要讀文學作品呢?是為了顯得自己有文學氣質?或看起來有文化?先了解自己。是因為真正的喜歡文學作品?
束語
你看自己是屬於哪方面的呢?若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瞭解一些文學方面的知識,那麼你就隨著自己的興趣去讀,不要去強迫自己,因為沒有誰看文學作品或者不看文學作品,生活就會不幸福。閱讀文學作品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愉悅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