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為什麼在《後漢書》中與寇恂同列《鄧寇列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後漢書》記錄了東漢195年的史事,事件和人物眾多,如果每一位人物單獨立傳,恐怕篇幅太長,部頭太大。作者把相關人物同列一傳,即可以控制篇幅,又利於閱讀。
寇恂原來在王莽的新朝當官,新朝滅亡後投奔到劉秀麾下。和鄧禹交流後,鄧禹驚其才,一起吃牛喝酒交談甚歡。在劉秀為防守河內的人選舉棋不定的時候,鄧禹推薦了寇恂,可以說鄧禹是寇恂的伯樂。
鄧禹和寇恂同時列在開國功臣表《雲臺二十八將》中,位次排名分別是第一和第五,可見光武帝劉秀對這二人的功績評價是差不多的。
鄧禹13歲就認識劉秀,劉秀當時就認定他是個人才。20歲不到的鄧禹找到已經起事的劉秀,劉秀詢問鄧禹時,鄧禹說:
“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明公雖建籓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言談之間頗有諸葛孔明指點江山的氣勢,即分析出大勢,又指出了行動方向。從帶領幾千兵士開始,鄧禹在樂陽縣,清陽和蒲陽接連取勝,平定了河北北部。之後又攻取河東郡,消滅另一路起義軍王匡。憑藉這些戰功被拜為大司徒。在後能做謀士,軍師運籌帷幄,在前可以衝鋒陷陣,實屬文武雙全。
寇恂世家望族出身,從一個文官 -- 市委秘書開始進入官場,後來被這個戰亂的年代推上了戰場。寇恂眼光獨到,在王莽新朝滅亡之後就認準了劉秀是個可靠的領袖:
:“邯鄲拔起,難可信向。昔王莽時,所難獨有劉伯升耳。今聞大司馬劉公,伯升母弟,尊賢下士,士多歸之,可攀附也。”
基於這個判斷,當機立斷的殺掉更始帝派來的使者,奪取使者帶來的兵士投奔劉秀。鄧禹發現寇恂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舉薦寇恂坐鎮防守河內:
“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四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寇恂不負重任,用疑兵之計打敗前來圍攻的更始帝軍隊,消滅一萬多來犯之敵。後來改任汝南太守時,在剿滅盜匪的同時開辦學堂,自己還親自擔任老師教授學童。
在那個改天換日的時代,鄧禹和劉秀的相互選擇,成為最後成功的關鍵。鄧禹有識人之能,積極為劉秀推薦人才,而這些人都人盡其才,為漢室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而這些人與鄧禹相處猶如家人一般的融洽。鄧禹在宜陽打了敗仗,自己掛印而去,主動承擔責任,富有擔當。劉秀後來再次啟用鄧禹,因為鄧禹的德行並未對他有所猜疑,鄧禹也得到善終,仁人君子獲得了應有的結局。
“伯夷、叔齊不記念人家欺侮過他的舊事,所以人家也不積怨於他。”
在寇恂的身上看見了伯夷. 叔齊的品行,這是很高的評價了。
鄧禹為什麼在《後漢書》中與寇恂同列《鄧寇列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篇幅的限制《後漢書》記錄了東漢195年的史事,事件和人物眾多,如果每一位人物單獨立傳,恐怕篇幅太長,部頭太大。作者把相關人物同列一傳,即可以控制篇幅,又利於閱讀。
2. 二人有知遇之情寇恂原來在王莽的新朝當官,新朝滅亡後投奔到劉秀麾下。和鄧禹交流後,鄧禹驚其才,一起吃牛喝酒交談甚歡。在劉秀為防守河內的人選舉棋不定的時候,鄧禹推薦了寇恂,可以說鄧禹是寇恂的伯樂。
3. 功績相當鄧禹和寇恂同時列在開國功臣表《雲臺二十八將》中,位次排名分別是第一和第五,可見光武帝劉秀對這二人的功績評價是差不多的。
4. 同樣文武雙全鄧禹13歲就認識劉秀,劉秀當時就認定他是個人才。20歲不到的鄧禹找到已經起事的劉秀,劉秀詢問鄧禹時,鄧禹說:
“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明公雖建籓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言談之間頗有諸葛孔明指點江山的氣勢,即分析出大勢,又指出了行動方向。從帶領幾千兵士開始,鄧禹在樂陽縣,清陽和蒲陽接連取勝,平定了河北北部。之後又攻取河東郡,消滅另一路起義軍王匡。憑藉這些戰功被拜為大司徒。在後能做謀士,軍師運籌帷幄,在前可以衝鋒陷陣,實屬文武雙全。
寇恂世家望族出身,從一個文官 -- 市委秘書開始進入官場,後來被這個戰亂的年代推上了戰場。寇恂眼光獨到,在王莽新朝滅亡之後就認準了劉秀是個可靠的領袖:
:“邯鄲拔起,難可信向。昔王莽時,所難獨有劉伯升耳。今聞大司馬劉公,伯升母弟,尊賢下士,士多歸之,可攀附也。”
基於這個判斷,當機立斷的殺掉更始帝派來的使者,奪取使者帶來的兵士投奔劉秀。鄧禹發現寇恂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舉薦寇恂坐鎮防守河內:
“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四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寇恂不負重任,用疑兵之計打敗前來圍攻的更始帝軍隊,消滅一萬多來犯之敵。後來改任汝南太守時,在剿滅盜匪的同時開辦學堂,自己還親自擔任老師教授學童。
5. 二人皆德才兼備在那個改天換日的時代,鄧禹和劉秀的相互選擇,成為最後成功的關鍵。鄧禹有識人之能,積極為劉秀推薦人才,而這些人都人盡其才,為漢室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而這些人與鄧禹相處猶如家人一般的融洽。鄧禹在宜陽打了敗仗,自己掛印而去,主動承擔責任,富有擔當。劉秀後來再次啟用鄧禹,因為鄧禹的德行並未對他有所猜疑,鄧禹也得到善終,仁人君子獲得了應有的結局。
“伯夷、叔齊不記念人家欺侮過他的舊事,所以人家也不積怨於他。”
在寇恂的身上看見了伯夷. 叔齊的品行,這是很高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