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友峰1
-
2 # 浙山浙水浙里人
一、心疼孫子燒疊紙,心疼外孫把手指。
這句話什麼意思?孫子屬於自家人,而外孫屬於外家人,最簡單粗暴的一句就是孫子真的是本家姓,百年之後,孫子還會掃墓燒紙錢緬懷下,而外孫指著那邊說是外公家。
二、外孫狗,吃飽了走。
在中國的婚姻觀念裡,正常情況下,結婚後都是女方到男方家庭生活,至此餘生只是孃家的客人了,而外孫是外嫁女的兒子 ,也就是外公家的親戚。不管外公外婆叫的有多親,酒足飯飽之後,外孫就要回到自己的爺爺奶奶家,所以才有了“外孫狗,吃飽了走”這樣的話來形容外孫與外家公的關係。
三、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嘴藐藐
大多數人都相信,在第一代是最親的,到了第二代上一輩的人在的時候還會親一點,一旦老輩人調零,親戚之間就開始流於形式很多東西變得浮誇。而外孫就是這樣,一旦血緣上的近親逐漸的淡化,最終就是隻有過年的時候彼此走動下,平時有些可能完全不往來,而孫子剛不相同,不管過多少代,都是同宗同族的人。
-
3 # 小本生意43
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感受。俺用自己親眼目睹的經歷來解釋一下,孫子和外孫就是不一樣。
幾年前,俺們社群有哥哥哥妹妹兩家人,他們都在外打工,由於工作的原因小孩都沒辦法帶在身邊。妹妹的公婆過世的早,所以妹妹的孩子寄養在俺家,和俺的兒子一起由俺爸媽帶。由於俺兒子比妹妹的兒子大一些,平時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優先妹妹的兒子,老人總認為大的要謙讓小的。
就這樣,他們一起從小學直到初中畢業,都是在俺爸媽的照顧下長大,現在他們都已成家立業。
去年,俺爸得了重病,俺的兒子把自己的積蓄全部都拿出來給俺爸看病,兒子、兒媳忙裡忙外日夜守候在他爺爺身邊悉心照料,感覺到和他爺爺感情特別深,因為兒子是俺爸媽一手帶大的。
妹妹的兒子只到醫院看過他外公一次,後來過春節的時候又去看過他外公一次,再後來就沒有來看視他外公了。
也沒有打過電話,更別說拿錢給外公看病了。
同樣一起帶大的兩個人差別怎麼就是那麼大,不可思議。
所以,俺認為孫子和外孫就是不一樣。老人同樣對待他們,他們去不一定同樣對待老人。
-
4 # 火車頭loco
孫子,兒子的兒子。外孫,泛指女兒的兒女,特指出嫁女兒的兒子。唐朝儒家學者賈公彥在《儀禮》中詳解道:“外孫者,以女出外適而生,故云外孫。”孫子與外孫,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有分別的:
法律上的分別。單就“近親屬”的範圍看:在刑事訴訟法中,近親屬僅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也就是特指平時在一個鍋裡吃飯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這些叫至親,與繼承法中的繼承順位是一致的。在民事訴訟法中,近親屬除了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擴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比較寬泛;在行政訴訟法中,又將民事訴訟法中近親屬的範圍延展到“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係的親屬”,沾親帶故的都算。有資深法律專家指,擴大法定“近親屬”範圍容易引起財產上的紛爭,事實上也的確需要統一近親屬範圍。
血統上的分別。從性染色體中的Y來講,Y染色體只傳男不傳女,孫子的Y染色體來自於兒子,外孫子的Y染色體則源於女婿。孫子與外孫子分別繼承的是各自家族的血統、派別,傳的是各自家族的宗、接的是各自家族的代,姓的是各自家族的姓氏,供奉的是各自家族的老祖宗。“孫子再不好都是自家的根,外孫再好也是別人家的苗。”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面上不說,私底下卻是共識。
傳統上的分別。在一些老人眼裡,女兒再怎麼好再怎麼捨不得這個“小棉襖”,但終究是要嫁出去為人婦的,要過自己的小日子,況且仰仗女兒養老不太現實,是要看女婿臉色的。養兒則不然,沒有“潑出的水”之虞,有的只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因為要指望兒子養老送終,自然把兒子的事看得就重些,把兒子的兒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其實。姥爺姥姥又何嘗不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呢?將心比心,情同此理,心照不宣罷了。
倫理上的分別。“外甥是舅家門前的狗,吃了喝了朝外走。”在大家看來,外孫,畢竟是外姓人,吃了外婆家的,拿了外婆家的,卻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家裡去,而後就把在外婆家的各種好都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隨著代際的遞延,曾有的親情會一代比一代疏遠和淡漠,以致到後來形同陌路,基本上就不來往了。很多老人疼愛孫子,也因了一句老話在裡頭“心疼孫子燒張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意思是說,自己百年後,孫子再怎麼也會給老人披麻戴孝、燒紙上香的,可外孫就不一樣了,像一個客人,對外孫再好,他們頂多就是指著遺照說一聲,這是我的姥姥、姥爺。
孫子和外孫真是有分別的,人們不能罔顧這個事實。但是,有分別,並不是說要在親情上搞區別對待。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都是自己兒女的後人,“手心手背都是肉”,需要一樣的疼愛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寵愛和溺愛。付出了真心真情,外孫一樣會孝順姥爺、姥姥的。擁有孫子和外孫的老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對待。
-
5 # 還是那個花
孫子和外孫一樣不一樣,先說說兒子和女兒一樣不一樣
從小教兒子:兒子哭了就說男子漢還哭丟不丟人,兒子嫌棄什麼不好吃,就說等你長大了好好賺錢買好東西給媽媽吃好嗎。
從小教育女兒:女兒不愛洗臉就說不洗臉不漂亮長大沒人要了,女兒不愛做家務就說這麼懶到時誰娶你。
由於教育環境不同,男娶女嫁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個誰也從根本上改變不了,娶就是添口人,嫁就少一口人,這個誰也沒法直接否定。誰家娶媳婦又添丁,那可是大紅大紫的大喜事,嫁出女兒人去房空,雖喜難免一絲惆悵。添外孫喜喜出望外,正好可彌補心中一點空虛。假使有外孫又有家孫,可以做到好吃的一人一份,好穿的一人一件,別人問起兩個小孩誰是誰時,說簡單點誰是孫子誰是外孫,複雜點哪個是兒子的哪個是女兒的。
一內一外看似同等對待,那麼家中假使就一件傳家寶是給誰?我認為90%是留給家孫。還有房子家產是誰的也一樣。
-
6 # 拒絕被情緒主導
私心不可太重,太重了,心態就不好,因此各種疑神疑鬼的事就來了。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便是想開了。想開了,各種煩惱便少了,自己就開心了,家也就和睦了!
-
7 # yy看遍天下
最根本的原因出在宗族上,外孫是別人的孫子,即便跟著自己姓,嘴上不說心裡也是有坎的,現在好多家庭都沒有所謂的族譜宗祠了,但是依舊是親孫子才是未來的香火,一代傳一代,外孫只有在外公外婆健在的時候親密,一旦老人去世便會形同陌路。還有就是家庭觀念極強,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孩子是一個家庭,假如有兄弟兩個人,那麼每個人都會有家庭,爺爺奶奶就作為共同的家人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不再,兄弟兩個人的家庭也會彼此疏遠,最後行同路人,這是無法抗拒的現實…外孫則屬於另一個家庭,即便老人健在仍然不是自己家人……
-
8 # 使用者56721104942
孫子與外孫永遠不同,中國幾千年觀念改變不了,比如女兒永遠嫁人,有幾個女人百年後埋了孃家,武則天當皇帝也改變不了,是李家兒媳,死後葬入李家,甭說百姓改變不了。
-
9 # 使用者3632024934095
女兒和兒子是一樣的親 孫子和外孫是一樣的血緣關係 都是八分之一 孩子誰帶大親誰 如果非要說誰更親一點 外孫是肉身上掉下來的肉 孫子是別人的肉身上掉下來的肉 外孫更加和外婆關係親一點
-
10 # 使用者9821190150169
肯定不一樣,我家人很本能疼愛內孫,內孫缺點也是優點,對內孫零容忍,超級維護,我娃一犯錯,一直抓住小九九,說個不停,我侄子犯錯,一笑而過,我非常看不慣
回覆列表
毫無關係。我對外婆的感情非常深厚,從小就深深喜歡她。記得我小學在文革動亂時期,爸爸去安徽省支左,媽媽去了五七幹校,沒有辦法了,將我送到了舅舅家寄養,我和外婆生活了兩年多,直到小學畢業,外婆燒飯作菜,生活上照顧了我,我們之間感情深厚,可惜,舅舅的一家又被全家下放了,去了江蘇省蘇北農村…我高中畢業,此時1975年鄧小平重新工作,對老幹部平反,大量重新恢復工作,舅舅又重新回省城南京市工作,外婆留在了蘇北她老人家的故鄉,我就去蘇北插隊,生活上我倆相互照顧,我當時插隊,生活十分艱苦,主要是不夠吃,農活強度大,爸爸經常寄錢寄糧票補助我,我將這些和每年一度的工分收入,全部交給了外婆,我們朝夕共處三年,我幫助外婆做重活,挑水背草種自留地,她做飯菜,我們同命相連,在這一時期,她告訴我為啥在抗日戰爭時期,將自己的兒子女兒全部獻給了新四軍,她說:一天早晨,家裡來了倆個新四軍,說南方口音,很難懂,但是非常熱心,掃地,挑水,還為外婆種地,踩水輪車(這活最累人)…完了,不吃也不喝,左一聲媽媽,又一聲媽媽的,這外婆就非常感動了,說從來沒有見過天下有這麼好的兵,是菩薩下凡了,就將舅舅和只有十六歲的我媽媽全交給了新四軍,她說自己就是窮死累死也值了…我結婚的時候,她特地託我媽,給了我四百元,全是她老人家平時省下來的零花錢,我雙手緊緊拿著錢哭了很久很久(當時大學年輕教師月收入也只有五十元)。外婆她在我心中永遠是最偉大的女性,我不竟想起高爾基的偉大小說《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一個真實的外婆,她更加偉大,她是革命的外婆!我的孫女出生了,他們回孃家,外婆見了,就喜歡萬分,緊緊抱住,第一句話就說“最喜歡她”…應該說媽媽的遺傳基因佔60%以上,外婆比奶奶親,祖國的傳統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親家抱住她的外孫女(我的孫女)愛不釋手…我的老媽媽,今年91歲了,當年新四軍的女兵,至今,就一直和外孫一家生活著,很幸福…我們家是反傳統的,是女兒守家,唯一的一個兒子我,在外闖天下,插隊當過三年農民,去日本留學工作,又轉眼之間過去了三十多年,我永遠懷念自己的外婆,對自己的奶奶幾乎沒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