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人和善
-
2 # 字本論
“行李”一詞作為名詞,現在指出行的人所帶的衣服、包裹、箱子等等。可是,為什麼把這些東西稱為“行李”呢?“行”為出行、遠行之意還可以理解,“李”是什麼呢?很顯然不是姓。“李”字現在理解起來確實比較曲折。
“行李”原指“使臣”、使者或者信使《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此處“行李”非衣服、包裹之類的東西,而是指稱“使臣”。
“行李”古時為使臣、使者等。《辭海》:“李通理,古時法官的名稱。《管子·法法》:‘皋陶為李。’尹知章注‘古治獄之官。’”《辭源》:“古獄官叫司理,也叫司李。”
《辭源》:“唐時謂官府導從之人曰行李。”這裡的“行李”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當時的信使。當時“行李”也稱“行人”。《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飾之”,此“行人”便是信使,當時的外交官也。
“李”當為“理”,治理之意那麼,為什麼用“李”字呢?清代學者郝懿行《證俗文》曰:“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中華大字典》:“古李、理同音通用,行李亦作行理。”《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此處仍寫作“行理”。
從文獻可知,“行李”當是指人,此類人一般出行在外,且承擔一定的任務,就是辦事、理事之人。
“行李”一詞所指範圍不斷擴大後來,“行李”所指稱的範圍不斷擴大,把所有的行人都稱作“行李”了。《左傳·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此處“行李”即指稱一般行人。
有意思的是,“行李”還用來指稱驛站,因為出行的信使或者遠行之人,需要途中休息,因此當時的驛站也稱為“行李”。如陶淵明《贈長沙公》:“山川阻遠,行李時通。”此“行李”即指稱驛站。
自唐代“行李”開始指稱行裝,即行人所帶物品後來表示外交使節、出行之人的“行李”漸漸被使人、使者、使臣等所取代。“行李”表示本義的功能便漸漸丟失。自唐代始,“行李”的詞義開始出現轉移,專門指稱外出之人所帶的物品。
唐代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相從,共成十體,凡二十卷,自笑冗雜,亦不復置之於行李。”《初刻拍案驚奇》:“即令人替崔生搬將行李。”以上兩處“行李”皆與現在的“行李”相同。
總結“行李”之“李”與表示姓氏的“李”沒有任何關聯。“行李”本作“行理”,“理”為治理、辦理之意。“李”為“理”的假借字,二者同音通用。“行李”最初指稱使臣、外交使節等,後來“行李”泛指一般的行人、驛站。“行李”之本義又被使者、使臣所指稱,“行李”漸漸失去本義。至唐朝“行李”開始指稱包裹、出行所帶物品。
參考文獻:
1.李棟編,《詞語緣起大觀》,黃山書社 , 2007年10月。
2.黃新宇,《俗語鉤沉》,海天出版社 , 2016年3月。
回覆列表
“行李”它是一個古老的詞彙,一直延續運用至今。從字義說:“行”代表行走、外出和出行。“李”在這個詞語裡是指“包裹、箱子”。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外出旅遊、學習等一切外事活動時所攜帶的衣物、日常生活用品等,把它們打好包,以便於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