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126753

    應該說功在父母,吃苦耐勞把孩子撫養長大;過也在父母,沒有把孩子教育好,孩子不知道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也就不知道感恩父母,有時候既要身教也要言傳;就向一個故事中說的那樣,有一個母親因為家庭困難時期,買一條魚做了和孩子吃,母親總是吃魚頭,時間長了孩子就問自己的媽媽,媽媽你怎麼總是吃魚頭啊,魚肉好吃,媽媽卻說自己喜歡吃魚頭,不喜歡吃魚肉,慢慢的孩子就知道媽媽喜歡吃魚頭不喜歡吃魚肉了。孩子長大以後,成家立業和媳婦一起回家吃飯,媽媽做了孩子最喜歡吃的魚,孩子和媳婦高高興興的吃魚肉,也沒有讓讓母親,兒媳婦就對婆婆說,媽您怎麼不吃魚肉呢,母親還沒有說話,兒子在一邊說你吃吧,媽不喜歡吃魚肉,只喜歡吃魚頭;這時候媽媽走到一邊默默的留著眼淚,心裡感覺自己的兒子不懂的孝順自己,但是兒子卻茫然不知,這就是父母沒有讓孩子知道是我不捨得吃,留下來讓你多吃點,是因為父母愛你、心疼你。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父母疼愛自己,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反過來疼愛自己的父母啊!教育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每一個做人父母和即將做人父母的人好好學習,不要抱怨、看清事物的本質才是正確的選擇。[害羞]

  • 2 # 周海平124

    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百善孝為先,老了卻被子女嫌棄,應該是沒有把思想品德沒有教育好,太弱愛孩子的原故吧。

  • 3 # 穿牆紅燕

    中國的許多父母為了孩子可以放棄許多個人的物質享受,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久而久之,孩子也坦然接受父母對自己的這種愛,但殊不知,這種單向的寵愛會發展成孩子對父母的一種索取和依賴。

    首先這是一種不健全的價值觀導致的。認為給孩子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孩子一定會對自己也是如此,但升米恩,鬥米仇,這也是不爭的發展結局。給孩子物質享受的同時沒有給孩子看到自己辛苦勞動的時刻,孩子沒有體驗父母的不容易,認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心裡沒有感恩的心。

    再者,除了給孩子物質的東西外,孩子心靈的培養沒有及時的跟上。沒有同孩子一起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孩子從小就處於懵懂的狀態,只知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沒有讓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孩子也體會不到掙錢的艱難,沒有體驗也就不會感恩。

    最後是平時對孩子的生活是關懷備至,但對孩子的日常心理卻少於過問。這也是孩子越長大越冷漠的根源所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每個階段,他們的心裡感受,他們成長期的喜怒哀樂,家長是一知半解,沒有做到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角色。孩子在這期間的心裡狀態,奇幻想法,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和幫助,這也是孩子大了對父母嫌棄的心裡所在。錯在哪裡,自然就是父母。

    歷史上許多的歷史典故也給我們師範了做人的道理,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那時的王祥的父母病重,病中的繼母要喝碗魚湯,但深冬湖面被冰封住,年少的王祥就裸露出肚皮,暖化湖冰,給繼母捕魚。古代的閔損,他的繼母對他很不好,但卻很疼愛她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寒冷的冬天,繼母縫製了三件棉衣,給閔損的卻是一件蘆葦花的衣服。結果外出時,被閔損的父親發現,但閔損卻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即使時光跨越千年,這份孝心也讓人感動不已,難道我們今人的道德觀還不如古人來的高尚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還是讓我們善待老人吧,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但給孩子培養合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給這個世界多一份溫暖。

  • 4 # 豆豆再愛一次

    在我們老一輩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往下疼,不往上疼”。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疼愛孩子比老人更多些似乎古來有之。而對於普通到沒有資源、沒有錢的父母,兒女顯露出了各種嫌棄。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存在更為普遍的不是嫌棄父母,而是忽略,不只是子女的忽略,還有父母自身的忽略。

    首先我們先談談疼愛自己女的問題:孩子衝吃會吃奶到漸漸長大,方方面面的能力不足都是父母首先經歷過的。雖然孩子的能力在不斷的上漲,但是有多少父母卻忽視了這個自然規律。孩子越來越強,父母卻越來越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總是以他們的經驗去指導子女的生活。一句“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就變為了常態。當然現在社會變化太快,單純靠經驗是完全靠不住的。父母在子女的生活中指手畫腳就變成了讓子女厭棄的一部分因素,當然還有強勢父母插手兒子兒媳或女兒女婿婚姻生活的,這些就更加的不應該。

    對此首先父母需要先放下,放下慣性的對子女的寵愛。放心大膽的讓他們自己闖蕩世界,人活著終歸要磕碰幾次才知道那條路到底走不走得通。

    其次咱們繼續在子女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子女從記事起父母就是保護他的參天大樹,似乎沒有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子女習慣到了父母的照顧,習慣了享受父母給與的各種愛和關懷。假如沒有遇到什麼意外,他們很難意識到年邁的父母已經需要他們去照顧。

    父母年老退休,工作生活相當單純,這也給他們多考慮和擔心子女提供了契機。各種嘮叨與叮囑自然不斷,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不耐煩的一句“知道了”可能會傷了父母的心,但是子女卻並非真的嫌棄。

    對此子女一定要明白,老小孩,老小孩這個道理。父母和孩子一樣,他的情感上會對子女產生依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發的嚴重。

    對於父母已經年老,我們一定要進自己的努力去孝順他們。當然這可不單單隻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需求。要讓他們感覺自己存在的意義,即使不能按照他們的意願辦事,也要讓他們知道他們說的你聽懂了。

    當然前面我們說過實際上是真的存在一部分人真的是嫌棄父母。覺得他們老了沒有用了,幫不上忙也給與不了金錢的支援。這些人對待老人怎樣,他的子女都在看著,上行下效,等他們年老的時候就知道什麼叫天道輪迴!

    父母在的日子不會長久,不要等到父母離去的時候才痛苦流涕,好好看著父母漸漸老去,就是父母曾經看著我們漸漸長大一樣!

  • 5 # 陽仔生活

    “很多普通的父母,為了子女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這確實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現象,而這種情況我覺得並不是在農村普遍存在,反而我覺得這是一種大眾現象,因為被子女嫌棄不單單是父母沒有退休金,而是很多子女長大以後反而覺得父母老了,煩人了,逐漸的回去看父母的次數在減少,每次都有理由,藉口說在忙,而這些父母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陪伴;當今社會,缺少陪伴的父母實在是太多了,父母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反而父母的老去我們卻不在身邊。

    當我們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絕大部分人會想到,農村父母含辛茹苦的將子女拉扯成人,子女出人頭地之後去了大的城市,等父母老了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和子女打官司養老的問題比比皆是。但是我今天想講的問題是,金錢是一方面,但是可能更多的是陪伴。

    所以我認為是這樣的一個問題,不管是家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你在哪裡上班,可能身處的地方讓你實在抽不開身,但是現在的時代今非昔比,現在已經不再是那個資訊落後的時代了,手機人人都有,可以每天抽空打個電話和父母問候一下,現在城市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已經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聊天和談心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優良傳統可不能丟,就算是皇帝,一國之君,每天早上也是按時去母親那裡去拜早,所以何況是老百姓的我們呢?

    綜上所述,我覺得父母為了我們放棄了所有,動物都知道羊羔跪乳,況且我們呢?讓我們從陪伴開始吧,到最後我想說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在,人生上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讓我們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吧。

  • 6 # 盧覺悟

    首先,“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這種情況在當下實際中,是確實存在的,這種現象不在少數。

    我們直接甩給這樣的子女一個詞兒,不孝順,這沒什麼可爭議的。

    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當他們老了,作為兒女的卻不盡孝,豬狗不如。

    其實不光是普通父母,有權有勢有錢的父母,老的時候也難逃不孝子女的嫌棄。

    說到本質,這個跟普通不普通關係不是那麼大,非普通的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兒女只是看在財產的份上,一旦得手,命運也是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跟幾個因素有關係,我認為文化,教育,和本性是其中最核心的三個因素。

    文化因素

    中國古代應該也有這樣的不孝子女存在,但和現在相比,應該是少的,為什麼?

    那個時候如果不孝,那叫大逆不道,這是個很嚴重的事。

    這個跟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很多家庭沒有什麼文化水平,但這種孝的思想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大家都會奉為金科玉律。

    後來,傳統文化在一段時間是有斷層的,具體的就不說了,導致後來的一代人的價值觀有變化,迷失了,但是這種現象我相信不會長時間存在,慢慢的,中華文化的精髓依然會得到傳承。

    教育因素

    這裡說的教育,跟父母的文化水平沒關,是對孩子如何做人的一種教育。

    因為上一代的教育理念的缺失,已經沒有了一個好的言傳身教,同時加上以提高收入為第一目標,就導致了家長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麼出人頭地,怎麼更富裕,錯失了給孩子們塑造良好品格的黃金時間。

    本性因素

    即使一切都做的非常好,也是會有不孝順的子女存在,這是他們的本性,有些能後天改,有些改不了,這個沒辦法用正常的思維和規則來解釋。但是肯定一點的是,如果其他因素做的好,會大大減少不孝子女的數量。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輔助因素,經歷,閱歷,環境等等。

    比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條在我自己身上就有很深的體會,當我有了自己的女兒後,我才突然感覺到我的父母太不容易了。

    現在隨著我自己的孩子逐漸長大,她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就回想起來當年父母是怎麼照顧自己的。

    最後希望,所有的人,都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恩比天大,給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如今他們都老了,需要照顧,需要陪伴,別等失去後再追悔莫及。

  • 7 # 孫云溪小姐

    我覺得凡事要追根溯源,找到事情的根源所在。

    中國傳統觀念裡的父母大多都是無私的,愛子女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年富力強的時候拼命工作賺取兒女舒適的生活。好不容易退休了,可以安享晚年,卻過上所謂的含飴弄孫的生活,美其名曰天倫之樂,讓兒女有些是放手去拼事業,有些兒女卻是繼續過著婚前婚後,有孩無孩都一樣瀟灑的日子。

    父母年紀大了,囉嗦,嘮叨避免不了,需要兒女付出,需要兒女傾聽的時候,兒女卻不習慣了。兒女的做法肯定不對,兒女有兒女的問題,那麼今天說說父母的問題所在。

    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肯定是出問題,父母只知道付出,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喝,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對兒女沒有任何要求,讓孩子覺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

    我認識一位朋友的母親,有一年冬天去她家做客,因為是鄉下,我們都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吃著熱乎乎的殺豬菜,這位母親自己引以為傲的兒子就開始了各種指揮母親幹這幹那的行為,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醬油,一會兒要熱菜,母親忙的不亦樂乎,開心地笑著,她覺得伺候孩子是應該的,只要孩子高興她付出多少都無所謂。那頓飯的飯菜給我的印象不深,唯一印在腦海裡的是那位母親從炕上頻繁往返廚房,為兒子服務的動作,不靈便,有些笨拙,但毫不遲疑。臨走時母親又把好吃的塞了滿滿一車,好的都給了孩子。對於這位母親我都心疼不已,而他的兒子卻歡天喜地,不以為然。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孩子在能力範圍之內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話,天長日久培養了

    孩子的感恩之心,也不會老了有一個嫌棄父母的孩子。

    今天說這些是想提醒身為父母的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從現在開始,越早越好!應驗了古諺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 8 # 手機使用者澗溪之畔

    這個問題表面看起來是對那些遭遇不幸的普通父母的無限同情,對那些狼心狗肺的子女深惡痛疾。但在我看來是教育出了問題。說教育出了問題,當然就應該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方面來談。這裡談的是家庭教育,教育者自然是父母,受教育者是子女。

    這些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看起來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無私,非常的偉大。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僅僅做到了這樣是完全不夠的。這些普通父母省吃儉用的行為,只是滿足了子女身體成長的基本物質需要,而對孩子的行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認知世界的教育完全缺失。如果這些孩子能夠從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當中能夠養成良好的品行,學會謀生的本領,那麼他們就會懂得感恩父母,報答父母。如果這些孩子沒能夠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養成良好的品行,學會謀生的本領,那麼他們當然就認識不到欠母的辛苦了。不僅不會感恩父母了 ,而且處處嫌棄父母。

    孟母三遷,是為了教育孩子,不要染上壞習慣。

    岳母刺字,是為了教育孩子樹立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

    所以,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這句話說得看似有點過火,是能夠形象的表達出這些被子女嫌棄,看似可憐的普通父母,很大程度上也算是自食其果罷了。

    父母們迫於生計,整天只知道埋頭苦幹,省吃儉用,把你們的肚子填飽,沒有時間正面教育你們做人的道理。難道你們看不出深深地父母情嗎?難道你們就看不出一種擔當,一種責任嗎?那你們就不能夠從社會大家庭中學會一點點美好的習性嗎?

    歸根結底是你們心中的本能的自私自利思想和精緻的利己主義作祟。

    三.反觀我們現在許多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僅僅停留於孩子吃飽沒有,穿暖沒有,學習成績好不好等方面,害怕孩子吃苦受罪,很少對孩子進行品行教育。這是很危險的,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這些年輕的父母們要警醒了,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品行教育,不要到老了成為被孩子嫌棄的物件。

  • 9 # 無一無所知

    是什麼時候開始,當一箇中國的普通父母那麼難了?

    在艱苦的年代為帶大孩子省吃儉用,等孩子大了,還必須為孩子出首付、帶孩子,不然就會被兒女埋怨、甚至於被看不起,覺得你們沒用。

    今天聽到一個新聞,有位阿姨的兒子娶媳婦沒錢買房子,讓本來就收入微薄的母親出錢,母親拿不出,他就對母親說:“你要是不出我這輩子就不娶媳婦了。”

    母親告訴他,自己確實拿不出這麼多錢,他居然嫌棄自己的母親沒用!

    他嫌母親不像別的父母那樣給自己一個好的起點,影響到他娶媳婦!

    想當年,他的母親靠著打零工、做苦力幹活,自己一件衣服都捨不得為,不僅勞累過度、還竭盡全力地精打細算,才將他養得高高大大、沒冷著餓著,現在他長大成人,母親的卑微和節儉卻成為了他的羞恥和隱痛。

    有位網友阿姨說,我們這代人經歷了不少的苦日子,最讓人傷心的就是養了一個獨生子女,前半生為他們考慮得太多、呵護得太好,孩子長大後根本沒覺得父母付出了代價,還時不時流露出父母沒有在起跑線上充分的給予,動不動就耍脾氣。我們趁現在還能走動,就到處走走,走不動了就只有進養老院,人生就是一聲嘆息!

    我再沒有用,對你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你多年的自在輕鬆,都來自於我的省吃儉用。

    我用盡了全力,卻換來你理所當然的的鄙夷、要求,你的良心會不會痛?

    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兒女,好多都被慣壞了。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咬牙扛起了上孝父母、下養子女的重擔,再苦再難都由自己默默揹負;

    長大後,我們理所當然地壓榨他們最後的剩餘價值,讓他們出錢出力為我們承擔生活。

    身邊有多少的年輕人,為了娶媳婦給彩禮,讓父母在快要失去勞動力之時,還得背上沉重的債務。

    有多少年輕人,根本承擔不起一家三口的生活,還得靠父母用養老金補貼才能過活。

    他們看著外面的世界多彩豐富、對比著同齡人的紙醉金迷、豔羨著富二代王思聰,再轉頭看看自己那沒見識、沒有社會地位、出手小氣摳門的父母,生出深深的自卑,話裡話外都在說父母沒用。

    沒有父母的省吃儉用,哪裡有你今天勉強支撐的生活;沒有父母在為你操心擔憂,你今天哪還有機會嫌他們兩手空空。

    父母為子女的付出無怨無悔,最怕的,就是你覺得應該、覺得怎麼做都還不夠,是他們沒有達成你任何一個心願,你就抹殺了所有過去,賭氣摔門就走。

    你離開的時候,他們的淚和血都在往心裡流。

    那麼,父母們是不是就應該心灰意冷、放棄自己的孩子,準備到養老院去住了?

    其實,大多數的獨生子女,並不是真的有那麼不孝、不懂得為父母思考,只是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在他們身上,他們從來沒有自己獨立生活過、沒有承擔過什麼,他們還來不及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他們只是順延了小時候的習慣,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熟到了該擔當的年紀,但父母的內心已經薄如蟬翼。

    父母已經老了,但他們仍然習慣了放肆地撒嬌、以為想要的父母都會給到。

    也許孩子現在不懂事、不懂你,但也許來到人生的某個階段,他突然就理解了你,並對你產生深深的愧疚和感激。

    人生三萬天,一切都會成為過去,但願我們都能多一天去珍惜,這人世間最珍貴的親情。

  • 10 # 佛系張家大小姐

    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只要自己還有點力氣都會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幫助子女成家、立業、帶孩子,從小都是始終如一,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到百善孝為先。

    2.子女贍養能力不足;

    4.子女有經濟壓力;

    5.身體不好省點錢看病買藥。

    小結:不管年齡多大人的慾望是存在的,沒有哪個父母想吃的不想買,想用的不想用,身體不好子女該承擔的還得承擔,瞭解他們的需求,儘量提供幫忙,自己少買一件衣服、包、少一次聚會的錢都夠他們用一週了,人老了更加需要關懷,工作再忙、路再遠都無法隔斷自己的親情,影響你去關愛自己父母。

    1.父母喜歡嘮叨;

    2.父母愛干預子女的生活;

    3.父母能力不足,不能給予幫助;

    4.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同;

    5.年齡代溝無法理性溝通相處;

    6.身體不能自理。

    小結:綜合上述都是很常規的現象,生活中都很難去避免,如果都能把父母養你一半的用心賦予行動這一切都會被溫暖退去,畢竟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子女好,只是現在的年輕人過於隨性、崇尚自由思想步調很難一致,導致不喜歡的情緒油然而生,很多近40歲的人都還沒法做到與父母的和睦相處以心交心,只有待到浮華退去才能自然清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的你,還有夢想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