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太子難做啊。這件事歸根結底責任還是在李世民,正是因為他的“愛之深、責之切”導致李承乾產生了逆反心理,而就在此時又有其他皇子覬覦儲君之位,可李世民不僅未能覺察,卻依然對其他兒子寵愛有加,這令李承乾感到了威脅,加上前面又有他老爹這個例子,做出這種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培養可以說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從李世民給李承乾先後配備的師父和東宮官員就可以看出來。不僅有陸德明、孔穎達這樣的儒學大師,還包括了房玄齡、魏徵這樣的朝中重臣,為了李承乾更好的成長,更是將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任命為侍讀。更是在李承乾12歲的時候李世民就讓他開始傾聽朝政,16歲的時候就開始讓其逐步處理朝政,這一切都是為了將其培養成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在這麼多的名師重臣的傾心培養之下,李承乾前期的成長的確很順利,也算是學有所成。
然而隨著李承乾年歲漸長,加之患了足疾,李承乾逐漸叛逆了起來。為了更好的培養李承乾,李世民更是先後挑選了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又令劉洎、岑文字與馬周遞日往東宮。看名單就知道,這些人大多都是諫臣,他們是想將李承乾培養成才不假,可是採取的方式卻存在問題,一味的勸諫不僅沒能使李承乾順利成長,反而使之更加叛逆。
李承乾蓋個房子,于志寧就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將之比作秦二世;而孔穎達更是激進,只要覺得李承乾有什麼不對,立刻就犯顏直諫,甚至當面批評指責,結果可想而知。
李承乾好男寵,寵幸一名樂人,太宗聞之大怒,將其處死。這令李承乾極度傷心,只能偷偷祭奠這個男寵,常常哭泣流淚。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于志寧再次上書怒斥。此事最終被李世民所知,於是令離百藥、杜正倫等人為侍講,並囑咐杜正倫規勸太子言行。結果杜正倫規勸無用,無奈便將太宗的話轉告給了李承乾,這令李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太宗一怒之下將杜正倫貶官。
一連串的事件,使得太子李承乾和皇帝李世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並讓其他皇子似乎看到了爭奪儲君的可能性。
魏王李泰就是其中一位,貞觀十六年(642年),魏王李泰主編《括地誌》完稿,令太宗極為高興,不僅將此書藏進了皇家藏書閣,更是接二連三大肆賞賜李泰,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面對李世民越來越嚴的管理,越來越多的苛責,卻眼看其他皇子越來越受寵,這讓李承乾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當中。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沒有易儲的想法,李承乾卻極度擔心魏王因受寵最終奪走自己的太子之位。
為了擺脫魏王造成的威脅,根據《舊唐書·李承乾傳》的記載“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來看,李承乾派人對魏王李泰進行了刺殺,可是失敗了。
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再想回頭就很難了。再加上前面又有李世民玄武門事變這個成功的例子,於是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起兵終究失敗。失敗之後,李世民卻沒辦法對自己這個曾經深愛的兒子下殺手,最終只是流放了事。
還是那句話,太子難做啊。這件事歸根結底責任還是在李世民,正是因為他的“愛之深、責之切”導致李承乾產生了逆反心理,而就在此時又有其他皇子覬覦儲君之位,可李世民不僅未能覺察,卻依然對其他兒子寵愛有加,這令李承乾感到了威脅,加上前面又有他老爹這個例子,做出這種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
愛之深、責之切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培養可以說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從李世民給李承乾先後配備的師父和東宮官員就可以看出來。不僅有陸德明、孔穎達這樣的儒學大師,還包括了房玄齡、魏徵這樣的朝中重臣,為了李承乾更好的成長,更是將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任命為侍讀。更是在李承乾12歲的時候李世民就讓他開始傾聽朝政,16歲的時候就開始讓其逐步處理朝政,這一切都是為了將其培養成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在這麼多的名師重臣的傾心培養之下,李承乾前期的成長的確很順利,也算是學有所成。
然而隨著李承乾年歲漸長,加之患了足疾,李承乾逐漸叛逆了起來。為了更好的培養李承乾,李世民更是先後挑選了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又令劉洎、岑文字與馬周遞日往東宮。看名單就知道,這些人大多都是諫臣,他們是想將李承乾培養成才不假,可是採取的方式卻存在問題,一味的勸諫不僅沒能使李承乾順利成長,反而使之更加叛逆。
李承乾蓋個房子,于志寧就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將之比作秦二世;而孔穎達更是激進,只要覺得李承乾有什麼不對,立刻就犯顏直諫,甚至當面批評指責,結果可想而知。
父之責、弟之爭李承乾好男寵,寵幸一名樂人,太宗聞之大怒,將其處死。這令李承乾極度傷心,只能偷偷祭奠這個男寵,常常哭泣流淚。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于志寧再次上書怒斥。此事最終被李世民所知,於是令離百藥、杜正倫等人為侍講,並囑咐杜正倫規勸太子言行。結果杜正倫規勸無用,無奈便將太宗的話轉告給了李承乾,這令李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太宗一怒之下將杜正倫貶官。
一連串的事件,使得太子李承乾和皇帝李世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並讓其他皇子似乎看到了爭奪儲君的可能性。
魏王李泰就是其中一位,貞觀十六年(642年),魏王李泰主編《括地誌》完稿,令太宗極為高興,不僅將此書藏進了皇家藏書閣,更是接二連三大肆賞賜李泰,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殺弟起兵,失敗流放面對李世民越來越嚴的管理,越來越多的苛責,卻眼看其他皇子越來越受寵,這讓李承乾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當中。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沒有易儲的想法,李承乾卻極度擔心魏王因受寵最終奪走自己的太子之位。
為了擺脫魏王造成的威脅,根據《舊唐書·李承乾傳》的記載“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來看,李承乾派人對魏王李泰進行了刺殺,可是失敗了。
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再想回頭就很難了。再加上前面又有李世民玄武門事變這個成功的例子,於是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起兵終究失敗。失敗之後,李世民卻沒辦法對自己這個曾經深愛的兒子下殺手,最終只是流放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