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友諒和張士誠玩政治,玩人心等比朱元璋差太多。
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又或者李宗偉遇上林丹基本不贏,有時候不是他不強,而是對手更強。
中國歷史上歷代造反起義,基本上有一個同樣的規律,就是一開始群雄並起,山頭眾多,然後大魚吃小魚,優勝劣汰,大大小小的頭目互相兼併,殘殺,直到剩下最後一個。
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一代梟雄,實力強大,朱元璋相比他們,只能說的上是後起之秀,但是朱元璋無論在玩政治,玩人心或者人生格局上都遠勝他們一籌。
朱元璋評陳友諒,說他志氣驕傲,志氣驕傲的人就容易多生事端,評張士誠,則說他器量狹小,鼠目寸光,而作為稱王稱霸的領導者,這兩種政治品格都是不可取的。
再說人心。陳友諒發跡於紅巾軍,但是卻先後把紅巾軍的首腦人物徐壽輝,倪文俊,趙普勝等殺掉,自己稱帝,導致紅巾軍內部分裂,人心思亂,將領叛逃,更要命的是,陳友諒這些舉動過早的暴露了他的個人政治上的無情陰險,失去了人心。
亂世之際,別人跟著你賣命是為了什麼?無非你吃肉,大家跟著能喝些肉湯,而陳友諒這些舉動讓很多人明白,跟著這個人很難喝到肉湯,隨時有性命之虞。
相比之下,朱元璋其實比陳友諒更陰險狠心(參見明朝建立之後大批功臣被屠戮),但是這都是在他成功之後,而在成功之前呢,朱元璋給人造成一種是明主的印象,不吝封賞,籠絡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民間老百姓那裡口碑也不錯,贏得了民心。
(2)軍事和政治謀略上,朱元璋更勝一籌。
陳友諒兵強馬壯,張士誠富足天下,與他們相比,朱元璋都不佔優勢,但是在這三人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的格局更大。
朱元璋曾向劉伯溫問計,劉伯溫說,陳友諒劫持首領脅迫部下,名號不正,又地處上游,對朱元璋軍威脅最大,應該先滅掉陳友諒,至於張士誠,則不足為慮,此人以守為主,一旦滅了陳友諒,那麼滅張士誠就非常簡單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輕鬆滅掉了張士誠。
相比之下,陳友諒聯合張士誠,一起攻打朱元璋,也是上等策略,但是他沒看清張士誠的政治品格,張士誠表面上答應,但是暗地裡按兵不動,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進攻張士誠,張士誠兵敗被俘。
(3)天命無情。
一人一命,在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和運氣。
即使朱元璋有著相比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諸多隱形優勢,但是在現實實力上,他其實不比他們強,但是他運氣好。
比如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力比朱元璋強多了,但是就是在決戰時,陳友諒探頭出來觀看形勢,一箭射來,他竟然就死了。
朱元璋呢,在自己船上指揮,忽然劉伯溫大叫,讓他換船,朱元璋換了船,還沒坐定,之前的船就被轟得粉碎。
天命就是如此,就差那一秒,朱元璋就沒死。如果他死了呢?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就是這麼好玩,它就不讓朱元璋死掉。
(1)陳友諒和張士誠玩政治,玩人心等比朱元璋差太多。
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又或者李宗偉遇上林丹基本不贏,有時候不是他不強,而是對手更強。
中國歷史上歷代造反起義,基本上有一個同樣的規律,就是一開始群雄並起,山頭眾多,然後大魚吃小魚,優勝劣汰,大大小小的頭目互相兼併,殘殺,直到剩下最後一個。
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一代梟雄,實力強大,朱元璋相比他們,只能說的上是後起之秀,但是朱元璋無論在玩政治,玩人心或者人生格局上都遠勝他們一籌。
朱元璋評陳友諒,說他志氣驕傲,志氣驕傲的人就容易多生事端,評張士誠,則說他器量狹小,鼠目寸光,而作為稱王稱霸的領導者,這兩種政治品格都是不可取的。
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明史·太祖本紀》)再說人心。陳友諒發跡於紅巾軍,但是卻先後把紅巾軍的首腦人物徐壽輝,倪文俊,趙普勝等殺掉,自己稱帝,導致紅巾軍內部分裂,人心思亂,將領叛逃,更要命的是,陳友諒這些舉動過早的暴露了他的個人政治上的無情陰險,失去了人心。
亂世之際,別人跟著你賣命是為了什麼?無非你吃肉,大家跟著能喝些肉湯,而陳友諒這些舉動讓很多人明白,跟著這個人很難喝到肉湯,隨時有性命之虞。
相比之下,朱元璋其實比陳友諒更陰險狠心(參見明朝建立之後大批功臣被屠戮),但是這都是在他成功之後,而在成功之前呢,朱元璋給人造成一種是明主的印象,不吝封賞,籠絡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民間老百姓那裡口碑也不錯,贏得了民心。
(2)軍事和政治謀略上,朱元璋更勝一籌。
陳友諒兵強馬壯,張士誠富足天下,與他們相比,朱元璋都不佔優勢,但是在這三人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的格局更大。
朱元璋曾向劉伯溫問計,劉伯溫說,陳友諒劫持首領脅迫部下,名號不正,又地處上游,對朱元璋軍威脅最大,應該先滅掉陳友諒,至於張士誠,則不足為慮,此人以守為主,一旦滅了陳友諒,那麼滅張士誠就非常簡單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輕鬆滅掉了張士誠。
太祖問徵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史劉基傳》)相比之下,陳友諒聯合張士誠,一起攻打朱元璋,也是上等策略,但是他沒看清張士誠的政治品格,張士誠表面上答應,但是暗地裡按兵不動,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進攻張士誠,張士誠兵敗被俘。
(3)天命無情。
一人一命,在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和運氣。
即使朱元璋有著相比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諸多隱形優勢,但是在現實實力上,他其實不比他們強,但是他運氣好。
比如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力比朱元璋強多了,但是就是在決戰時,陳友諒探頭出來觀看形勢,一箭射來,他竟然就死了。
朱元璋呢,在自己船上指揮,忽然劉伯溫大叫,讓他換船,朱元璋換了船,還沒坐定,之前的船就被轟得粉碎。
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明史劉基傳》)天命就是如此,就差那一秒,朱元璋就沒死。如果他死了呢?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就是這麼好玩,它就不讓朱元璋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