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週一文
-
2 # 歷史摸黑人
漢初至景帝時期,漢朝主要以統治思想是無為而治。
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劉邦再度將中華大地統一,為了避免秦朝的覆轍,劉邦採用休養生息的方法來恢復民力,這個方法也的確很有效果,在這種思想的治理下,國力很快有起色,人口開始大幅度增長。無為而治實際上就是不過多幹涉百姓生產生活,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劉邦在剛進入關中地區時就與三秦父老約法三章,足見劉邦對於法的重視。後來劉邦起用韓信,韓信開始在軍中推行秦制,劉邦陣營開始逐漸投向秦法。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後基本延用秦法,但是結合了無為而治,糾正了一些嚴苛之法。
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就十分欣賞無為而治,所以在漢武帝初期,大漢依然以無為而治為國本,經過歷史年的積累,大漢國富民強,有了對抗匈奴的資本,所以漢武帝才能改弦更張,有足夠的資本去折騰!
漢初到文景帝的時候,漢朝奉行的是“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假託黃帝為名,以道家之“道”為理論基礎,博採諸子百家的黃老學派。這個學派奉行黃老之學中的文武並用、刑德並舉的治國方略,尊崇無執無處、無為而治的政治原則。
需要說明白的是“無為而治”並不是統治階級不管理,不作為,任由人民隨心所欲,而是順其自然,讓民間的發展遵循客觀規律,不要過分干預民間的經濟發展,這個指導思想實際上就是戰亂之後與民休息的政策。
秦王朝政治理論是法家思想,這種崇尚耕戰、法治和集權的思想利弊各半,既幫助秦統一了中國,但由於這種思想極端發揮也導致了秦王朝覆滅。
漢初,面對著飽經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統治者為了安定民心,鞏固統治,他必須要選擇一種能有利於社會迅速穩定,經濟得以發展的指導思想。要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從儒家思想、老莊思想、法家思想等思想內涵看顯然不能適應這個社會局面,而黃老思想正好適應社會需要,於是黃老之學成為漢初一直到漢武帝初期統治階級的治國理政主要指導思想。
黃老思想的優點使得世人很容易接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漢初許多大臣如曹參、陳平等都信奉黃老學說。竇太后不但自己特別推崇黃老之學,還強迫景帝和她自己家族的人都學習黃老思想。文帝時,儒生賈誼向文帝提出改變服飾、封禪等儒家禮儀,結果得罪了竇太后和朝中重臣,被排擠出朝廷。景帝時,黃老學者黃生和儒學博士轅固生以“湯武除桀紂是受天命還是以臣弒君”為議題展開辯論,竇太后知道後就召見轅固生問他對黃老之學的看法,轅固生竟然對太后說,那是家內奴僕看的書,氣得竇太后命令轅固生到豬圈中去和野豬搏鬥。
總之黃老之學在漢初及至景帝時期存在,是適應當時社會現狀的,跟現在所說的按客觀規律辦事基本上屬於一個道理,它是一種積極的治國理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