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社會即生活

    司馬家族在東漢末年真正展露頭角的是從司馬懿開始。但是歷史對他的評價不一,一種認為他的家族結束了東漢末年近百年的戰亂;另一種認為他為人奸詐,鷹視狼顧,有背主之心。今天就講一下他為什麼風評差點?

    首先是狠,心狠手辣,司馬懿曾經擊敗過遼東公孫淵,佔領了遼東。然而他卻下令將遼東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殺掉,一時間屍痕遍野,足足殺了七千多人。在政變成功後,將有關的人及家族全部殺掉,也是足有五千人之多,可見其人心狠到何等地步。

    其次可以說司馬家族是最大的贏家,最後他的兒子終於篡權成功。曹操去世前曾經提醒過曹丕,這輩子一定要防司馬懿,但是也必須要用他,曹丕的城府不亞於曹操,所以駕馭司馬懿也是非常順手的,奈何自己壽命有限,僅僅做了六年皇帝后就撒手人寰了,這次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級別又高了一檔。他用一天的時間奪走了曹氏四代君王的奮鬥成果,可以說有點失德。

    最後雖然推翻曹魏的是司馬炎,司馬懿是幫司馬師、司馬昭握住了朝堂政權,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個人對待曹魏就像曹操對待漢獻帝一樣,有心當皇帝,但是阻礙太多,自己本身就是人家的臣子,擔心背上謀反的名,由自己的子孫去完成自己還沒做完的大業。

  • 2 # 林一Gerry

    司馬懿的風評,在高平陵之前還是不錯的,無論是在魏國內部,比如曹植說他「魁傑雄特,秉心平直」:

    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盟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也正是因為這麼好的風評和養望,司馬懿才能發動高平陵事變,並且得到敵友雙方的共同信任。後來殺曹爽,囚禁宗室等一系列行為,說是謀朝篡位也可以,但是說是營立家門也未嘗不可。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陽,帝以久疾不任朝請,每有大事,天子親倖第以諮訪焉。

    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我們無從揣測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心態,但是從作「顧命三篇」來看,仍然以曹魏的顧命大臣自居。想來大約就和寫了「讓縣自明本志令」時候的曹操差不多,那時候的曹操剛剛打完赤壁之戰兩年,在漢朝朝廷的地位業已穩固,正在逐漸的蛀空漢庭。但是另一方面,此時的曹操依然以漢臣自居,距離稱魏公、和荀彧決裂還有八年之久,這也說明無論是建安十五年的曹操,還是嘉平三年的司馬懿,在當時的朝廷「忠臣」們看來,並不是一定要篡位的。

    而曹氏代漢、司馬氏代魏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用以架空朝廷的霸府,在司馬懿晚年僅僅只有一個雛形:

    嘉平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陽 置左右長史增椽屬、 舍人滿十人歲舉椽屬任御史、 秀才各一 人增官騎百人鼓吹十四人。

    真正對霸府進行大規模的完善和擴容,足以強大到架空朝廷的時候,還是在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時代。可以說,直到司馬懿去世,他的風評雖然沒有高平陵之前那麼好了,但是依然沒有被釘在篡位者的柱子上。

    在淮南第二叛,文欽和毌丘儉起兵反對司馬師的時候,為了團結大多數,文欽他們依然還在借用司馬懿的名義,打著老子的旗號反兒子,也是奇景:

    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齊王以懿有輔己大功,故遂使師承統懿業,委以大事。而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其罪一也。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剋期有日。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其罪二也……懿每嘆說齊王自堪人主,君臣之義定。奉事以來十有五載,始欲歸政,按行武庫,詔問禁兵不得妄出。師自知奸慝,人神所不佑,矯廢君主,加之以罪。孚,師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齊王,悲不自勝。群臣皆怒而師懷忍,不顧大義,其罪六也。

    如果司馬師和司馬昭被魏朝翻盤了,其實司馬懿千載之後的名聲未必會像現在這樣。曹芳,或者曹髦為了穩定人心,縮小打擊面,可能會在誅殺司馬氏的時候把矛盾集中到司馬師和司馬昭身上,而把司馬懿推成偉光正的典範,依霍光故事——漢宣帝誅霍光滿門,但是麒麟閣上依然霍光排名第一。現在的我們可能就是感慨一下司馬懿人大體還是好的,就是私心重了,老了忙著營立家門,然而最終因為兩個有野心的逆子,最終族滅云云。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即便是貴為開國帝王,身後的名聲和子孫的實利也只能要一個。要不然也不會有討論得國「正不正」的說法了。

    總之,司馬懿真正風評變差,一來他在高平陵事變之後的行為,像「誅夷名族、寵樹同己」的事情,這確實非純臣所為;二來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孫成功的把魏朝給篡了,這個鍋就變成了實錘,那之前的很多行為,都可以指向這最終遷移魏鼎的結果。在李世民給宣帝本紀寫的制裡面,也說到了這一點。而同樣是在「晉書」裡,連明帝都覺得自己的祖先不地道,羞慚滿面的把臉埋到床上:若如公言,祚安得長!第三,則是晉朝國祚不永,傳了兩代就搞了八王之亂,進入了五胡十六國的大亂世,頗有一點——「你奪了人家的地盤還幹不好,搞的一團糟」的感覺。

    其實如果放下史書,單看「三國演義」的話,裡面對司馬懿的描述其實並不是對大奸大惡的典型描述,不但隱去了立廟等細節,還給司馬懿編了一套臨終遺言:

    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司馬懿真的說過這段話,但是至少寫出來這段話的人對司馬懿的評價不會是一個純粹的奸臣形象。同樣還有書中對司馬懿的贊詩:

    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迴天地春!

  • 3 # lm愛國者

    說到底還是個人性問題。其實,司馬懿的風評在高平陵政變之前還是相當不錯的。正因為這樣,他發動的高平陵政變才得到不少人的支援和擁護,因而助推政變取得成功。但其在政變後的某些做法,尤其是在處置曹爽及魏帝等方面的做法引人廣為詬病。

    同樣是朝堂的政治鬥爭,我們來對比一下曹爽和司馬懿:

    曹爽得勢時封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回家養老:對其後人司馬師、司馬昭實行的是:官照做,俸祿照拿。

    而司馬懿政變得勢時怎麼做的呢?指著洛水發誓說:絕對不會加害曹爽的,只要解除其兵權即可官照做,榮華富貴照享受。而一旦兵權到手,不但殺了曹爽,還滅了其三族。

    兩位輔政大臣的人品立判高下!

    無怪乎宗室成員、徵蜀護軍夏候霸要孤身一人逃亡蜀國——投靠季漢;也難怪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三位要在淮南舉兵反對司馬家了。在這裡我想說明一點,這個夏候霸的親爹就是夏候淵,要不是走投無路,他斷不會去投靠季漢,因為他與季漢有殺父之仇!

    他投靠蜀漢的時候,都已屆花甲之年了!到了蜀國之後,夏侯霸頗受禮遇,官至車騎將軍。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很複雜、微妙的關係存在:夏侯淵的侄女系張飛的妻子;所生的女兒,又嫁給劉禪為皇后。這樣算下來,夏侯霸不但與劉禪沾親,而且還要高一輩。

    夏候霸還讓同為宗室成員、頂頭上司的徵西將軍夏候玄一起逃往蜀漢。但夏候玄沒有依從。結果悲劇了,幾年後夏侯玄被捲入一樁謀反案,為司馬師所殺並夷三族。泉下的夏候玄定然悔死了。

    曹操與袁紹的例子也很有說服力。他們之間再怎麼龍爭虎鬥,曹操再怎麼得勢,也都沒有把袁紹的三族盡數誅殺吧?袁紹的孫子多年之後還是活得好好的,直至成為後來的魏明帝曹睿。

    司馬懿父子三無疑是東漢末年改朝換代的勝利者,然人性的缺失必將致其風評低下及人心向背。

    晉元帝司馬睿有一次問丞相王導:晉王朝是如何興起並最終統一的?王導如實講述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挾持魏天子,殺死魏帝曹髦,並最終逼魏帝禪讓的故事。司馬睿聽後極為慚愧,用被子捂著臉說:依靠這種手段得來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公元420年,劉裕推翻了晉王朝,他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將全國姓“司馬”的人全部殺光。

  • 4 # 經典守望者

    中國歷史上不是完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他有自己的內在原則底線和不成文的規定。與文化,思想,理論等各方面都沒有關係,而是直接在對於人性的考驗。而司馬懿就是違反了這類準則,即使他的後人得到了天下,統一了中國,也得不到後世的認可。

    首先,欺負婦孺,特別是孤兒寡母,這不僅嚴重違反民間的公序良俗,而且也為天下士人鄙夷。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辯從曹氏手中正式奪取了政權,但當時的情況是皇帝年幼,太后年輕。先帝曹睿年輕夭亡後,孤兒寡母艱難地守護著江山。可是司馬懿卻假借懿旨,實則是在幹著篡逆的勾當,這就違反了長期以來的準則。屬於恃強凌弱,這種狀況下誕生的政權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隋朝的楊堅,欺凌孤兒寡母,還是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因而國家短祚而亡也被認為是得國不正的下場。

    其次,以臣叛君還沒有正當理由。中國歷史最講求的就是國家中上下有序,各地按部就班。以臣叛君不是不可以,只是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比如君不正臣投他國等。可是當時的先帝曹睿對於司馬懿頗為倚重,恩寵備至,臨終託孤,幾代皇帝都沒有對不起司馬懿的地方。可是司馬懿卻強行奪權,忘恩負義,以臣叛君,這就失去了先天的合法性。因而被後人唾棄。

  • 5 # 段華為

    確實,司馬懿家族無論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還是在民間議論中,都獲得了極低的評價。明明他們結束了三國亂世,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一件功不可沒的事情,為什麼大家會不待見他們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人臣取而代之,而且當街刺殺皇帝的人,後世帝王怎麼能喜歡,所以後世的帝王一直在抹黑司馬家族。可憐的曹髦也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臣子當街刺殺的君王。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幫助司馬昭刺殺皇帝的成濟卻被滿門抄斬。這種事情一出,無論是後世帝王還是忠心的臣子們,對司馬懿家族的看法都嗤之以鼻吧。

    司馬炎雖然一統江山,將破裂的國家整合起來。可是不要忘了,西晉開創了中國的一大亂世,司馬炎本身的政治生活也非常腐朽。司馬衷的士族階級政權外不能制諸侯,內不能平外戚,最終國家大亂,,流民四起(流民就是國家失去控制的標誌之一),胡族趁虛而入。竊取別人勞動果實勉強可以接受,要是能開創大的盛世,也是瑕不掩瑜,但是,沒有。

    司馬家族篡國上位,政權合法性難以得到承認。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不但沒有長久延續下去,反而引發了內亂,造成了長達二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司馬家族難逃其咎。

    司馬懿的對手紮根於老百姓心目中,朋友的敵人就是敵人。諸葛亮是誰,那是老百姓中的智者,這司馬懿居然耗死了諸葛丞相。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在諸葛亮面前裝瘋賣傻。

    當時曹魏皇室並沒有失去民心。

    相反,曹魏皇室對北方人民有大功,尤其曹操,不僅真正統一了北方,早早地結束了北方的混亂,還打敗過入侵河北的遼東遊牧政權,可以說就是將司馬懿三父子加起來都未必比得上曹操一人。再加上後來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北方世家的支援,如果曹丕不早死,甚至曹叡不早死,司馬家族都沒有篡位的機會。

    晉雖然暫時統一了中國,但並未給中國帶來了和平安定,而是中國重新陷入大混亂的開端。晉立國後不久就有八王之亂,起因之一就是司馬昭沒讓哥哥司馬師的兒子接班,而是自己接了司馬師的班。八王之亂殺來殺去,國事一團糟,後來又有外族入侵,導致衣冠南渡,晉朝偏安一隅,直到隋初才重新大一統。這禍根就是司馬懿父子爺孫埋下的,你說後人怎麼會喜歡司馬家呢?

  • 6 # 不保溫的保溫杯

    三國亂世最終是由司馬懿的子孫(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終結的。司馬氏統一天下、結束亂世有大功,作為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也應該像劉邦、劉秀、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開國皇帝一樣享有較好的名聲。但實際上,司馬懿的名聲並不好,從官方到百姓都很厭惡他。這是為何呢?

    司馬懿的名聲差,主要還是因為司馬氏的統治太失敗了,給中國帶來了無數的災難。作為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不得不背這個鍋。

    但司馬氏一族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功業。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還是有一定的成就的,包括滅蜀、滅吳、平定天下、建立晉朝等。作為統治者,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是及格的。但他們的功績,卻遠不如楊堅、李世民、趙匡胤、朱棣等,無法為自己帶來聲譽。司馬炎之後,司馬氏的表現更是慘不忍睹。

    晉代的外族實力並不強,“五胡亂華”的發生,完全就是因為司馬氏自作孽、自相殘殺。司馬懿是晉朝的奠基人。如果他的後代很爭氣,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盛世,那他也能沾光。但他的後代卻很不爭氣,司馬懿也不得不背上更多的罵名。

  • 7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司馬懿有“狼顧相”之稱。傳說中的“狼顧相”,就是在背後叫人時。肩頭不動,臉正面向後。

    狼與狗都能在雙肩不動的情況下,180度回頭。據說有這種面相的人,都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之人。

    司馬懿知道自己己經被曹操所忌,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意思是司馬懿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連喂牲口這樣的小事都親自操勞。在司馬懿高超的演技之下,素有識人之明的曹操也被忽悠得團團轉,漸漸打消了對他的懷疑和戒備。

  • 8 # 海神守望先鋒

    司馬懿的成功,是陰柔奸雄戰勝陽剛英雄的典範,漢末三國的故事令人悠然嚮往,司馬父子的故事卻讓人頹然、掃興。由司馬氏結束曹魏政權而建立的西晉王朝,國運僅五十一年,“三分歸一統”不久即生“八王之亂”,之是“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直到三百年的唐朝,中國才重歸盛世氣象。中國人熟知的昏君典故“何不食肉糜”,即出自司馬炎的白痴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司馬懿是其曾祖。

  • 9 # 蟲二1368

    司馬懿為什麼風評差?這個問題,個人覺著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得國不正。曹魏雖然也是利用“禪讓制”代漢,但是曹魏政權的底子基本靠自己打下來的,司馬炎有學有樣代魏,但是可以稱之為竊取。雖然篡魏的不是司馬懿本人,但是他是三國時期司馬家族的總代言人,這個道義上的問題還是算到他頭上了。

    二、《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力。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傳播程度之廣無需多言。書中以蜀漢為正統,曹操在書中形象基本是“奸雄”,司馬懿是“司馬老賊”,而且面相“鷹顧狼視”,妥妥的不像個好人,包括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整個司馬氏的形象都不太行。司馬懿作為後期孔明的主要對手,在書中以大反派的形象出現,影視作品中的司馬懿形象也大抵如此。當然,前兩年的《軍師聯盟》例外,有給司馬懿洗白的嫌疑。

    三、西晉八王之亂以及永嘉之亂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大亂世,那段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沒有之一)。作為統治者,坐擁天下,擁有天下的土地和人民,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同時也有守境安民的責任,這麼看,西晉的統治者是不合格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口碑最差,這筆賬多少司馬懿也會被記上一筆,或者說整個由魏至西晉時期司馬氏都會被記上一筆。

    最後,個人認為司馬懿風評不行最重要就是第三點原因,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 10 # 嘿歷史

    司馬懿風評到底怎樣?其原因又有幾何,且聽鏟史君細細道來

    一、司馬懿生平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其父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多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司馬防性格耿直公正,對兒子也要求非常嚴格。據《三國志》記載:“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司馬防一共有八個兒子,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時號“八達”。司馬懿正是排行第二的“仲達”。

    司馬懿年輕的時候已經頗有聲望。建安六年,曹操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經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閹宦之後,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身體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可見年輕時候的司馬懿,不僅名聲在外而且頗有氣節。

    後司馬懿被曹操強徵,成為曹操麾下的屬官。此後,司馬懿輔佐曹氏三代,出謀劃策,兢兢業業,也一步一步走上權力的巔峰。

    初期,曹操覺得司馬懿胸有大志,又有“鷹視狼顧”之相,不是甘於人下的主,對他並不信任。但是公子丕與他相交甚好,百般袒護,加上司馬懿本人為人謹慎,在任上廢寢忘食,也就慢慢讓曹老闆放下了戒心。等到曹丕即位,司馬懿因在儲位之爭中的功勞而更得寵信,官至尚書,封安國鄉侯。曹丕甚至將司馬懿比作自己的蕭何,他對司馬懿說:“歷史上曹參雖多有戰功,但是蕭何在後方的支援才更為重要。如今你留守後方,使我無西顧之憂,這可行嗎!”由此可窺見曹丕對他的信任。及至明帝,司馬懿仍然是朝堂之上的股肱之臣,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諡號“宣文”,追封相國、郡公。

    司馬懿侍奉曹氏三代,逐漸走向權力中心,靠的當然不僅僅是老闆偏寵。他奇謀善斷,盡忠盡職。擒斬孟達,平定遼東,攘內安外,穩定朝局。堅壁清野,與諸葛亮對陣五丈原,更是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可以說,司馬懿是憑藉自己的才智與忠心,一步一步成為曹魏政權不可或缺的一位能臣。

    那麼司馬懿的風評到底怎麼樣呢?實際上,司馬懿的歷史評價傾向負面。造成這樣的風評,鏟史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騙取曹爽,架空魏室

    高平陵之變中,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徵調天下兵馬勤王。司馬懿派出說客,表示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為誓。又讓蔣濟修書勸告他儘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但是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並滅三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的狡詐和殘忍,歷來頗受指摘。

    最讓人詬病的,還是司馬懿從一位忠心耿耿能臣變成一個野性勃勃的權臣。司馬懿受曹家三世恩典,魏明帝託孤時,還讓齊王曹芳抱住司馬懿的脖子,以示託付之情。(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懿頓首流涕——《資治通鑑》)可以說,曹氏對司馬懿有恩有情。但司馬懿最後卻發動政變,架空曹魏,大權獨攬。不論原因,斯情斯景,與最後曹魏飄零的結局相較,不由讓後人唏噓。司馬懿的貳臣賊子形象也就進入普羅大眾的心中。

    司馬氏專權獨斷。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兩人相繼掌權,逐步完成了權力的轉移。曹氏早已淪為傀儡,取代工作只剩下最後禪讓那一場戲了。時人皆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後來司馬昭當眾殺死魏主曹髦,為天下不恥。又殺嵇康,廣陵散絕。司馬昭的出名事,民間多流傳的是缺德事兒。可見司馬懿的兒子,也沒有為司馬氏挽回一點好聲望。

    二、得國不正,晉室衰頹

    司馬氏靠篡位得繼大寶,在看重正統的封建時代本就受人非議。後趙開國皇帝就曾譏諷道:“終不敢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連司馬家後代聽到這段歷史都自慚形穢。晉明帝曾問王導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的業績和種種殘忍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篡權就篡權吧,可是晉偏偏也是個不爭氣的朝代。有晉一代,不僅國祚不長,出了個痴呆皇帝和風流皇后,還有永嘉之禍,五胡亂華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大好河山,生靈塗炭,落得衣冠南渡。歷來晉朝就不被看好,恨烏及烏,“始作俑者”司馬懿在大眾心中的形象,也多少受到影響。可以說司馬懿的風評,一定程度上被他的不肖子孫給拉低了。

    三、民間演繹,文學刻畫

    東晉滅亡後,司馬氏的評價愈下。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在京劇中,司馬懿也是以白臉的形象示人。久而久之,司馬懿的奸詐、陰險的形象也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定式。

    實際上,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後世也有不少對司馬懿的讚譽,李世民在《晉書》中,對前期司馬懿的功績也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當然,大江東去,是非功過,後人自有論斷。鏟史君也就不妄加定言。人都是有著複雜的一面,更何況是歷史英雄人物,而對其的評價更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而不斷變化。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不妨最後咱們品品楊慎的《臨江仙》,或許可以豁然開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真的理解曝光、高光、白色在攝影后期中的區別和用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