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牛31899056
-
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國庫是指戶部銀庫,大內銀庫,各省藩庫,當時已經發行銀元銅幣,取代銀錠和銅錢,各省都有銅元鑄造局。但武昌起義爆發,各省不在往戶部解京餉。天津造幣廠的銀元也不發往各省,只是流通問題不存在財政枯竭。只是湖北江蘇兩省藩庫的錢被革命軍擴軍用盡了!
-
3 # 騰飛說史
今天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清朝的財政史。
在清末新政之前,清朝的財政,還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財政體制,“量入為出”,沒有預算,也沒有赤字財政,更不可能發行信用貨幣。
由於本著“量入為出”的原則,所以,國庫存銀的多少,意味著國家的富裕程度,康熙年間,國庫存銀維持在2000萬兩至50000萬兩之間。
鑑於明朝末年,因“三餉加派”而引發農民起義的歷史教訓,清朝統治者奉行“永不加賦”的財政策略,所以,雍正皇帝,不得不推出“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的政策,來增加財政收入,經過雍正皇帝的努力,清朝的國庫存銀最高之時,增加到了7000多萬兩,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九年,清朝的國庫存銀常年維持在7000萬兩至8000萬兩之間,但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國庫存銀又回落至3000萬兩左右的水平。
(乾隆皇帝畫像)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戰爭前後,清朝的國庫已處於空虛的狀態,咸豐元年(1851年)的時候,國庫存銀只有180多萬兩,而到了咸豐二年(1852年)、咸豐三年(1853),國庫支出則大於收入了,屬於嚴重虧空了,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清廷在辦理洋務的同時,也對財政體制做了一些調整,增加了新的稅目,比如徵收厘金,商業稅等等,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到了清末的時候,還對財政體制進行了變革,比如制定預算,施行近代國家普遍採用的赤字財政策略等等。
(咸豐皇帝畫像)
1903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為10492萬兩,但是支出卻是13492萬兩,赤字達3000多萬兩,所以,清朝滅亡的時候,國庫不僅沒有錢,而且是處於赤字狀態,錢到哪裡去了呢?清末有眾多的賠款、還有數額龐大的軍費開支,所以清末的財政狀況與康乾盛世相比,收入雖然增加了,但支出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整個國庫是處於赤字狀態。
(光緒皇帝畫像)
根據相關的史料,我們可知,1910年,清朝財政歲入2.63億兩白銀左右,而支出卻高達2.69億兩左右,財政赤字達600多萬兩,在1911年十一月初一日,清朝的戶部存銀僅為28萬餘兩,還沒有過年,朝廷就只剩下28萬餘兩銀子了,為了應付鉅額的財政開支,被迫動用了皇帝的內帑20萬來應急。
所以,清朝滅亡的時候,國庫是處於赤字狀態,根本沒有錢了,如果裡面有錢的話,也不足以應付財政開支了,通俗一點講,都不夠當年還款的數額了。
回覆列表
朋友,正常的皇帝,是不會動用國庫的,除非是昏君或許是慈禧這樣的統治者連海軍軍費都要用,這就沒方法了。那麼大清淪亡時,整個國度的財政還有多少錢呢?
這個真有記載,事先的民國政府由於急需求用錢,因而,派人到北京的國庫去取錢,但是翻開一看才曉得,外面空空如也,幾乎讓難以相信的是,賬面上只要10個銀元了。這大清可謂是窮到什麼程度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可以瞭解,清末以來,大清的財政沒新增多少,但是連年戰爭,連年的割地賠款,打太平天國耗費了10多年,後來是各種不平等條約賠款,總共賠款,加上利息十幾億兩白銀,光賠的錢,就等於清朝20年的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