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人一般都是奔波流離的,一代名家杜甫有武功防身嗎?
3
回覆列表
  • 1 # 月亮灣的小夥子

    李白,杜甫不會武功。他倆崇尚過去那種士大夫風範。追求一種佩劍威武,拔劍茫然的境界。當然,年少氣盛時也有過花拳繡腿,喜大普奔。關於這些,兩人的詩文中都有提及。比如:杜甫寫他小時候在洛陽城看英娘舞劍,一招一式都記憶猶新。家景尚好,他也會弄來一把劍模仿練武,那只是早年愛好,雅興。李白,杜甫不會武功,因為,武功在他們的人生關鍵時刻,從來沒有顯現,也絲毫沒有改變他倆淒涼的晚景。

  • 2 # 白樓橙煮

    杜甫我猜想不會武功,李太白劍法獨到,仗劍走天涯!豪情萬丈的作詩沒有自信的劍法是不可能的。而杜甫的詩歌多是跟黎民百姓,社會黑暗的現象有關。詩聖的稱謂多來於此,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源於自身對現狀的無奈,你想杜甫若會武功,肯定就出手了。因為自己不會,所以只能用詩來聊以自慰。

  • 3 # 影51684

    杜甫會不會近身武功不太清楚,但是人家會射箭是有史記載的。儒家六藝就包括射術。其實李白杜甫會武功在當時並不算什麼罕見的事。現代人總是以現在的觀點看古代,在唐朝前儒家都是文武兼修的,包括劉備,周瑜這些後世以為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也都是會點武術的,東坡還能西北望,射天狼呢。直到到了朱熹閹割儒學之後讓儒學變成統治工具,書生才開始變的越來越文弱的。

  • 4 # 大先生的故紙堆

    杜甫應該是不會武功的,但是對舞功還是研究頗深的。有詩為證,就是那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幾句正如詩人在序中所說,是他在開元年間,所目睹公孫大娘真人的舞劍的真實場景。

    當時的杜甫年齡尚小,卻對公孫氏舞劍過目不忘,用現在的詞來形容,那就是,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最愛你,你是我的super star。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已,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舞劍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而時光一下子過去了幾十年,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當杜甫在夔府別駕元持宅,再見李十二孃舞劍器時,似曾相識,問其師從何人時,答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雖然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劍舞,卻也是物是人非,一種感傷湧上心頭。當時的表情,當時的心境,在隨後的詩中展露無疑。

    玉貌錦衣,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從開元到大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杜甫仍然對公孫大娘的劍舞過目不忘。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我覺得,這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懷念之情,並不止於一個人對於舞者的懷念,更是對當時大唐盛世的追思。

    詩文也從開始的昔日光怪陸離的舞影,迅速地轉變為對現在的悲涼人生的感嘆。

    這種對比,讓人總覺得那麼多美好的回憶,其實是恍如隔世的,不禁讓人悲從心頭起。

    一個人單憑武功就可翻天覆地,改變歷史的故事,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真的會傷害我們的膝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