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行Zhe

    殲轟七A並不是翼身融合機身。而是典型的上單翼設計。這樣更有利於掛載大型的導彈及航彈,這種設計在戰鬥轟炸機中很常見!

  • 2 # 大老虎小喵喵

    我咋就沒看出來有翼身融合呢?飛豹是個二代半戰機,而且是攻擊機,對機動性要求不高,氣動佈局和機載裝置都非常一遍,鑑定完畢。

  • 3 # 李曉偉

    沒有這個不叫翼身融合,這個叫上單翼設計也就是說飛機的機翼在機身頂部,看起來機翼與機身頂部融合起來了但是這種不叫翼身融合。

    翼身融合只是機翼和機身是一體化的設計,看殲20後部機翼完全與機身融合,翼身融合具有結構強度好結構壽命長隱身性好,因為減少了縫隙對隱身是有利的。

    這是下檢視片,可以看見機身與機翼的過渡是平滑的一體設計。

    機翼在機身上部與頂部容為一體,是上單翼設計,此外還有中單翼 下單翼飛機這裡不做介紹。

    所以你的說法是錯誤的,飛豹戰機機身並未與機翼有融合設計。

  • 4 # 青島地區第一英俊

    翼身融合個屁,從哪看出來翼身融合了?這叫兩側進氣雙發傳統佈局單垂尾上單翼,而且可見氣動設計很次,巨大腹鰭表明穩定性很差,當年有人說這東西媲美狂風,自行百度一下,看狂風有沒有腹鰭,垃圾產品

  • 5 # 魑魅涅槃

    殲轟七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戰鬥轟炸機,殲轟七的裝備服役不僅極大的填補了我海軍岸基航空兵一直以來缺乏大航程、大載彈量中國產戰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殲轟七戰機整體效能得到了極大改進提升,現階段已經完全成為我海軍和空軍航空兵執行遠端對地對海攻擊作戰的主力機型。

    但是作為一款三代半戰機,殲轟七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動力系統、航電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改進提升,但是終究只是一款設計研發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三代早期型戰機。在那個無論是氣動設計、還是航發、航電等全面落後的年代,中國對於殲轟七當時最大的希冀就是希望其能夠成為一款具備大航程、大載彈量、全天候作戰的超音速殲擊轟炸機,所以一方面受制於技術限制、另一方面也因為技術要求等原因,殲轟七從一開始就沒有采用先進的“翼身融合”設計,採用的還是二代戰機使用的“傳統上單翼”氣動佈局設計,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殲轟七戰機側檢視中機身和機翼有著明顯區分看出。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什麼才是真正的“翼身融合”技術?按照定義來說的話翼身融合指的是機身和機翼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整個機身和機翼之間的過渡段很圓滑,就像是機翼直接是從機身上衍生出來的一樣,所以把這種高度融合的技術稱作是“翼身融合”技術。說直白點就是看戰機機身和機翼連線點位置有沒有做“包邊”的氣動過渡。

    我們選擇飛豹殲轟七這種沒有采用翼身融合技術和採用了翼身融合技術的殲11B戰機來實際對比一下,透過兩張圖片中機身和機翼連結位置的氣動設計可以看出,殲轟七的機翼和機身連線點位置沒有任何的氣動修正設計,就是硬生生的連線著,特別是機身和機翼連結的前緣位置幾乎沒有任何圓滑過渡,那麼這就使得戰機高速飛行過程中,機翼和機身連線點位置受到氣流擾動更大,不利於戰機高速飛行。

    反觀殲11B戰機機身和機翼連線點位置,可以看到從機身到機翼整體表面過渡的很圓滑,基本看不到明顯的機身和機翼連線點,而且圓滑過渡的翼身融合點也使得蘇27戰機高速飛行時,翼身融合點位置空氣阻力更小、更有利於戰機高速飛行和各種超機動飛行。

  • 6 # 聯合防務

    謝謝邀請。這個說法應該是看走眼了。殲轟7並沒有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在氣動佈局上比較保守,就是比較普通的串列雙座、蜂腰形機身、兩側進氣、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斜定軸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雙腹鰭的正常式氣動佈局。殲轟7的上單翼在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而像前緣機動襟翼、後緣機動襟翼以及翼身融合的邊條翼都沒有。說殲轟7採用翼身融合設計,估計是把翼根填角看差了。

    翼身融合就是把機翼和機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一些正常氣動佈局的戰鬥機還把機身邊條翼和機身前段融合在一起,如F-16、F/A-18、蘇-27、米格-29等。翼身融合的優點是能夠減輕機體結構重量,減小阻力(效果最明顯的是干擾阻力減小),同時還能增大機體內的可用空間、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邊條翼的作用是戰機在大迎角狀態下產生氣流分離而主翼失速時,會和空氣作用產生氣流渦。這種氣流渦會對主翼產生一個從下而上的壓力,從而產生升力,在一定迎角下這個升力甚至可以和主翼面最大升力接近,從而擴大了飛機在大迎角時的可操作性。當然,這個渦升力太大或者太小都不行,太大會導致飛機失去平衡,太小則無法承擔起大迎角操作的重任。一般影響邊條翼效能的因素有邊條翼的前緣後掠角、面積、前緣形狀和主翼的配合程度。就升力特性和力矩特性來講,S形邊條翼最好,三角形次之,直線最差。

    殲10在設計上沒有采用傳統的正常式氣動佈局,而是鴨式佈局,天生就有靜不安定性,機動效能比較出色。由於機身前段有鴨翼,所以殲10沒有采用邊條翼,但殲10採用了翼身融合技術,可以看到殲10的機身與機翼是曲面平滑過渡,而不是把兩片機翼簡單地插在機身上。

  • 7 # 金甲盾牌

    殲轟七在立項之初就要求達成較高的技術性能。需要足夠的航程,一定的自衛能力,一定的盤旋能力和必要時參加空戰的機動性。為此,直接套用殲-8和其他飛機的老舊氣動設計很顯然無法達到。殲轟七在設計中也使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不少是第一次在中國航空器上使用,才有了這種戰鬥轟炸機的優秀效能。

    由於假想敵明確為敵方海軍編隊,殲轟七需要有足夠大的載彈量和足夠遠的航程才能有效攻擊目標。為此,殲轟七採用了翼身融合設計降低阻力,也應用了最先進的中中國產發動機。雖然由於發動機技術不成熟依然無法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也具備了足夠的航程和驚人的載彈量。

    如果細緻觀察殲轟七的掛點就會發現,殲轟七有5個過載掛點和2個輕載掛點,負責掛載反艦武器和自衛武器。不同於二戰時僅僅依靠機槍手就能自衛的轟炸機,現代戰爭中主要攻擊武器和主要自衛武器都已經演變為導彈。裝備4枚短程空對空導彈的殲轟七如果搶佔了有利高度,即使對方飛機效能優秀,也未必敢於接近。配合翼身融合設計帶來的優秀氣動外形,甚至使得殲轟七可以一定程度上承擔戰鬥機的任務。

    實際上,在殲轟七是一款和殲-11等同一時代的戰鬥機。相比於殲-8等二代戰機,殲轟七的地位接近於歐洲的狂風IDS戰鬥機。無論是氣動外形設計還是發動機,都是相當優秀的,應用翼身融合也是必然的。

  • 8 # IQ智五星

    哪裡有(ー_ー)!! 就是因為沒有做到翼身融合,而被吐槽為設計落後。其實飛豹的飛控和航電都是三代的標準。

  • 9 # DRL68606716

    沒有翼身融合,聽說是參考進口客機機翼進行設計的。飛行事故對比服役總數較高,對比同類外國飛機氣動佈局略顯落後。如果殲轟7做到了翼身融合,同期被吹上天的殲8也應該是翼身融合,還有殲7改………,所有翅膀連著機身的飛機都算。

  • 10 # 天邊飄著故鄉的雲

    殲轟七不是翼身融合。翼身融合是機翼和機身圓滑過渡,沒有明顯界。

  • 11 # 君子吐槽

    為什麼殲轟7可以做到隱身?為什麼殲轟7可以做到六倍音速飛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怎麼學習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