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木頭

    科舉制度是自隋朝沿襲下來為封建王朝選人為官的制度,它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最基礎、最廣泛的方式。

    但不是所有封建王朝都施行科舉制。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把全國的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漢人。蒙古人具統治地位,而且元朝政府內多以蒙古人為主。他們不需要進行選拔,依靠血統即可做官。而漢人極少能做官,即使有做官大都是開國功臣。在元末期間,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元朝統治者為了緩和與漢族的矛盾,開始實行形式上的科舉制。漢人若想在元朝任職為官,必須學習蒙古語,穿蒙古服裝,起蒙古名字。

    當時元朝首都大都是超級大城市,人數不僅眾多,種類也很繁多。不僅有蒙古人,漢人,還有印度人,中亞人等,來往人流複雜,所說語言更加繁雜,元朝在此期間未把蒙古語作為硬性要求,而人數眾多的漢語在民間仍屬主流。

    所以,元朝當官依靠血統,不需要科舉考試。當時元朝政府機構是講蒙古語,但民間說的依舊是漢語。

  • 2 # 鄧海春

    元朝的科舉考試也是用漢文,只是分左右榜,每次都點兩個狀元,人數眾多的漢人與為數甚少的蒙古、色目士子取士數額相等。蒙古、色目人只需考兩場,試題簡單很多;漢人考三場,試題難度加大,要求的字數也比蒙古、色目人多一倍。

    與別的朝代比,元朝科舉考試是最衰落的。下面透過一組數字來比較一下。

    元朝總共舉行了16次科舉考試,取士1139人,平均每年12.8人。北宋167年間共考試69次,總共取士19052人;南宋152年間共考試49次,取士約24254人;金朝119年間共考試43次,總共取士約15000人。

    南宋取士最多的理宗寶慶二年(1126)丙申,這一科就錄取了998人,已離整個元朝的總數不遠了;金朝取士最多的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這一科錄取了925人。

    元朝科舉考試創立的艱難之路

    元朝科舉考試的創立,經歷了幾十年的漫長、艱苦的過程。早在太宗九年(1237),尚未統一全中國的時候,耶律楚材就建議舉行科舉,但遭到了蒙古貴族的反對。元世祖至元初年,丞相史天澤奉旨列舉當前要辦的大事,其中也提到開設科舉,但沒有引起重視。翰林學士王鶚在至元四年(1267)也上書要求實行科舉,也是因為上層貴族的反對而擱置。太子真金總領國事期間,也曾試圖舉行科舉考試,也一樣因為有人反對而作罷。

    遲至仁宗延祐元年(1314)才正式舉行鄉試。此時離南宋最後一次進士考試的度宗鹹淳十年(1274)已經40年,離金朝末科考試的哀宗正大七年(1230)則有84年。很顯然,健在而又真正親身經過科舉考試全過程的所謂“班科出身”者,來自金朝的是一個也不會有了,來自南宋的,也所剩無幾。降元而仕至高位的南宋狀元留夢炎,曾積極建言開設科舉,此時已作古近20年;南宋末科狀元王龍澤也曾仕元,現在即使未死,也有七八十歲,早就退休了。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口說奉旨開設科舉,實則對科舉考試的具體操作程式都是陌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貝吉塔不能變成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