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氣盛搞刺殺,壯志未籌先被抓
汪精衛早年在同盟會中的地位很高,人長得帥氣,還有文化,和胡漢民倆號稱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報紙上寫文章闡述三民主義,很多人後來加入革命就是受到汪精衛文章的影響。
汪精衛本人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視孫中山為革命領袖,然而當時的革命形勢卻極為不樂觀,孫中山和黃興組織的多次反清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很多人紛紛指責孫中山是“遠距離革命家”,同盟會意志消沉,汪精衛因此偏執的認為,透過刺殺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汪精衛選定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掌握清朝權力巔峰的攝政王載灃。
你想想清朝統治制度是多麼森嚴,別說是攝政王,就是“刺馬案”,刺殺一個地方總督都能成為晚清大案,更別說是攝政王載灃了,你翻開歷史書看看,歷史上有沒有攝政王是被刺殺的。
但是汪精衛就敢逞一時之勇,說到底還是性格上的極端造成的。
汪精衛不顧兄弟胡漢民的反對,毅然踏上北上刺殺之路,然而汪精衛當年才27歲,書生意氣,暗殺豈是那麼容易的,你像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練功十年,精心籌劃,當然最後是用槍打死了孫傳芳。
汪精衛是一夥年輕人到北京開了個照相館,你說在北京還有什麼生意比照相館更顯眼,一群年輕人成天也不照相,自然引起人的懷疑了,當然汪精衛被抓,還是和計劃不周密有關,他們想在載灃上朝路上的橋下埋炸藥,結果炸藥太重,沒辦法拿走,因此計劃暴露,汪精衛等人就開跑了,結果清廷一查就把汪精衛給逮起來了。
其實按照汪精衛的罪行,在封建社會,別說是死刑,就是凌遲都不過分,因為載灃是溥儀的父親,那是名副其實的皇帝老子,結果汪精衛卻沒被殺,就連汪精衛的相好陳璧君都不敢相信。
很多人說是主審此案的肅親王善耆,也就是川島芳子的父親,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了“若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實際上善耆是不可能有那麼大權力的,鐵帽子王就是再硬,他也沒有皇帝的老子硬啊,畢竟要刺殺的是載灃不是善耆。
實際上在這件事上,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攝政王載灃,當時攝政王載灃表示“中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其實就是載灃當時見到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害怕殺了汪精衛引起更大的動亂,殺汪精衛不足惜,可是代價太大,畢竟汪精衛在革命黨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載灃給定了個“為國罹罪”,認為汪精衛的刺殺是為國為民,實際上不是貶汪精衛,而是誇汪精衛。當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了個終身監禁。
實際上載灃和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兩個人都十分年輕,但是汪精衛卻偏激,善走極端,而載灃則是從清朝的權力鬥爭中最後脫穎而出,可以說載灃這個人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他深知想要拯救清廷就是進行君主立憲,以重新取得民眾的支援,來和時間取得一次賽跑,當立憲失敗後,載灃順應時勢,也推動了清王朝的和平落幕。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載灃最後得以善終,名聲一直不錯,汪精衛這三個字,在刺殺載灃的時候是革命青年,革命成功後卻成了大漢奸。
年輕氣盛搞刺殺,壯志未籌先被抓
汪精衛早年在同盟會中的地位很高,人長得帥氣,還有文化,和胡漢民倆號稱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報紙上寫文章闡述三民主義,很多人後來加入革命就是受到汪精衛文章的影響。
汪精衛本人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視孫中山為革命領袖,然而當時的革命形勢卻極為不樂觀,孫中山和黃興組織的多次反清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很多人紛紛指責孫中山是“遠距離革命家”,同盟會意志消沉,汪精衛因此偏執的認為,透過刺殺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汪精衛選定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掌握清朝權力巔峰的攝政王載灃。
你想想清朝統治制度是多麼森嚴,別說是攝政王,就是“刺馬案”,刺殺一個地方總督都能成為晚清大案,更別說是攝政王載灃了,你翻開歷史書看看,歷史上有沒有攝政王是被刺殺的。
但是汪精衛就敢逞一時之勇,說到底還是性格上的極端造成的。
汪精衛不顧兄弟胡漢民的反對,毅然踏上北上刺殺之路,然而汪精衛當年才27歲,書生意氣,暗殺豈是那麼容易的,你像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練功十年,精心籌劃,當然最後是用槍打死了孫傳芳。
汪精衛是一夥年輕人到北京開了個照相館,你說在北京還有什麼生意比照相館更顯眼,一群年輕人成天也不照相,自然引起人的懷疑了,當然汪精衛被抓,還是和計劃不周密有關,他們想在載灃上朝路上的橋下埋炸藥,結果炸藥太重,沒辦法拿走,因此計劃暴露,汪精衛等人就開跑了,結果清廷一查就把汪精衛給逮起來了。
汪精衛被抓後為何沒有被判死刑?其實按照汪精衛的罪行,在封建社會,別說是死刑,就是凌遲都不過分,因為載灃是溥儀的父親,那是名副其實的皇帝老子,結果汪精衛卻沒被殺,就連汪精衛的相好陳璧君都不敢相信。
很多人說是主審此案的肅親王善耆,也就是川島芳子的父親,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了“若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實際上善耆是不可能有那麼大權力的,鐵帽子王就是再硬,他也沒有皇帝的老子硬啊,畢竟要刺殺的是載灃不是善耆。
實際上在這件事上,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攝政王載灃,當時攝政王載灃表示“中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其實就是載灃當時見到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害怕殺了汪精衛引起更大的動亂,殺汪精衛不足惜,可是代價太大,畢竟汪精衛在革命黨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載灃給定了個“為國罹罪”,認為汪精衛的刺殺是為國為民,實際上不是貶汪精衛,而是誇汪精衛。當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了個終身監禁。
實際上載灃和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兩個人都十分年輕,但是汪精衛卻偏激,善走極端,而載灃則是從清朝的權力鬥爭中最後脫穎而出,可以說載灃這個人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他深知想要拯救清廷就是進行君主立憲,以重新取得民眾的支援,來和時間取得一次賽跑,當立憲失敗後,載灃順應時勢,也推動了清王朝的和平落幕。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載灃最後得以善終,名聲一直不錯,汪精衛這三個字,在刺殺載灃的時候是革命青年,革命成功後卻成了大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