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當前始終存在行政區劃不規範問題。

    憲法明確規定,行政區劃為省直轄市自治區—縣—鄉這三個級別,但歷史與文化傳統卻造成了省與縣(縣級旗等)之間必須有一個管理機構作為過渡。

    這就是明清的州府,民國時的行政督查區也是這意思,及後面出現的省轄市。

    顯然,一個省少則七八十個縣,多則一百多個,省政府根本不可能有效管理。所以市與地區就承擔了這個責任。

    解放初期,省轄市很少,大多是專區或者地區這兩種形式,由省級機構派遣人員組成地區行政公署,地委,人大,政協這四套班子,對轄區進行管理。

    然而,正因為是派遣機構,名不正也言不順,四大班子對各縣管理存在有心無力的局面,很多事會遭遇縣的牴觸情緒。

    此外,地區的行署、法院、檢察院是省級機構派遣,無法接受本地選舉產生的人大政協機構監督。

    最後,地級市有自我管理與發展、市政規劃權力,行署顯然就沒有。這不利於地方經濟建設。

    所以,全國300多個二級城市已經改為市州盟。地區似乎只剩三四個。

  • 2 # 梁山泊老活魚

    “行政公署”,是省級人民政府派出為自己管理縣、市級人民政府的“地區”辦公機構的名稱。起著省直管縣的、全省不同情況片區的一種調節、緩衝的工作機構。目前,以“省”冠名的大行政區已基本撤消“行政公署”,改由一種高於縣級市的“市”來管理縣市人民政府。

  • 3 # 浪遏飛舟389999

    中國

    實行撤地設市的行政區劃管理改革已經有三十多年了。當時決定撤銷地區行署,設立地級市黨政及立法機構,完善地市級管理職能,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完善行政層級設定,加強社會治理的需要。過去地區行署一級,是屬於省政府派出機構,在國家行政管理中沒有法定許可權,沒有人大常委會權力機關,也沒有政治協商機構,不能有效的對所屬縣市進行行政管理,僅能進行工作指導。撤消地區設市後,市級建立了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及公檢法司法機構,由虛變實,完善了行政管理職能,成為了一級完整的政權機構,有利於進行切實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

    二是適應生產關係調整,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要使社會經濟得到健康有序發展,必須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撤消地區行署,設立地級市,是中國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變化後,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進行的必要調整,使行政區劃設定,行政管理職能更加適應並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是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化程序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化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為了適應和促進城市化程序,把原來的地區一級建沒成本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吸納更多農村居民進城,迫切需要撤地設市。這樣,就可以使市級黨政機構把更多精力放到中心城市建設和管理上,以市帶縣,以城帶鄉,以工帶農,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總之,撤地設市是必要的符合實際的科學決策。近年來的實踐也證明,撤地沒市後,地級市的經濟社會及城市建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一大批經濟實力較強,人口規模較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城市風貌美觀的大中型地級城市,多數進入了國家四線三線二線現代化城市的行列。這說明撤地設市,是在行政區劃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和正確決策。

  • 4 # allen025

    現在就是叫市的太多了,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中國地域稱呼很多,何必糾結市這個名字,何不把直轄市改成都,地級市和副省級市改成州,縣級市和區改叫市,正常按實際形成都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州自治州—市縣—鄉鎮,不好嗎?

  • 5 # 兵濱浜

    原來城市化不行,所以要用地區去統籌管理。現在城市化比率很高了,都以市建制管理了,大點的地級市,小的縣級市,不能成市的也設定成由市管的縣。

  • 6 # 大毛愛追劇

    原來存在的地區行署現在都改成地級市了,原來的地委書記就是現在的市委書記,原來的行署專員就是現在的市長,行政管理許可權都差不多。名稱的改變也就是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進城加快的一種表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當年抓“盲流”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