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RaymondIT
明清兩代全國漕糧各省府配額,見下圖。是“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一目瞭然。
江蘇漕糧又以蘇州、松江兩府最多。而浙江則以湖州、嘉興兩府最多。這四個府都是環太湖地區,再加上常州和杭州,長三角太湖流域提供了全國近一半的漕糧。
-
3 # 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4·宜昌)唐朝中後期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最終形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局面,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時代是宋朝。
(2015·宜昌)“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折射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變化。經濟重心南移最後完成是在南宋時期。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宋代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
-
4 # 恬然滋味
“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流傳久矣! “蘇湖熟,天下足”乃是南宋諺語。距今有千年了。 “湖廣熟,天下足”比較近。語出明代李釜源《地圖綜要》。哈哈,也大幾百年了。其文說: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楚故澤國”是說圍繞洞庭湖的廣大區域。可見湖廣之廣,非廣東廣西也。 所謂蘇湖,指蘇州湖州常州嘉興一帶。 千年時光流逝,此兩諺語流傳也廣,流傳也久矣。不論今日,則於當時必為真實無疑啊! 若以今人之心理,必以“科學”詳之,則有待有志者去做專門考證。
周瑞奇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從古到今,江南地區一直被視為中國農糧作物之最大產地,自宋元起,甚至有“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之民諺流傳於世。然而到了明清時期,情況卻慢慢發生了變化,“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亦成為新的社會現實(湖廣系湖北、湖南之合稱,而此處偏重湖南地區),那麼此中究竟有何緣由呢。
從唐代開始,中國之經濟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區,並很快趕超了北方農業。多數北方民眾,為躲避中原地區之戰亂,從而逃反至江南地區,不僅帶來了眾多的人口,同時亦帶來了耕作之經驗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再加以溫和溼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使得本來便有不斷髮展趨勢之江南農業又煥發了新的生機,佔據全國經濟之重心位置,其中之重尤其在於水稻種植。從此江南地區便成為全國糧食之後備地這一歷史場景,最早便出現於南宋時期。時人范成大曾於《吳郡志》中記:“諺曰:‘蘇湖熟,天下足’。”這裡“蘇”即蘇州,“湖”指湖州。另一位南宋文人陸游亦曾寫道:“諺曰‘蘇常熟,天下足’。”此中“常”指常州。可見當時江南地區生產之盛,時人皆聞。
然而到了明代,江南地區之農業經濟發生了結構性改變,農糧經濟不再佔據絕大部分,棉、桑之種植與經營逐漸佔據更大的比例,使得該地區之糧食耕種面積亦大大縮水。用於種植棉花之土地增多,也推動了棉紡織業、絲織業之迅猛發展。連環效應之下,江南地區市鎮也急速湧現,許多農民成為了工商業者。這時,日益萎縮的農糧種植已不能滿足民眾之用。故而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而又溫和溼潤的湖廣地區便抓住了機遇。明人李釜源之《地圖綜要》記:“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是為其地位之總結。
其實自明初開始,由於戰亂,許多外地民眾遷入湖廣地區,此處成為全國流民集結中心之一,帶來豐富生產力,同時雙季稻、輪作複種制、垸田之利用,使得湖廣地區產糧量劇增;同時湖廣地區亦坐擁長江運輸之便利,輸送無礙。此時正趕上江南地區農業經濟之結構轉型,湖廣地區可謂迎勢而上,繼承了其之水稻種植中心地位,甚至日後江南糧食之供應很大程度上依靠著湖廣地區的輸送。這其實亦可看作兩個地區之產業轉移、相輔相成。
參考資料
朱瑞熙 宋代“蘇湖熟,天下足”諺語的形成
陸鹹 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張家炎 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兩湖平原農村經濟結構演變探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
周瑞奇,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明清史方向碩士。研究方向明清政治文化史,明清之際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