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稱,自央行7月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拒收人民幣現金整治以來,央行營業管理部已處理了30起不同型別的拒收現金行為,約談了2家知名企業,處罰資訊還將記入被處罰人的信用不良記錄。26日,融360釋出《線下消費支付方式調查問卷》,調查顯示,11.36%的人群曾經有過被拒收現金的經歷,按不同年齡段細分,有超過三成的50後遭遇過拒收,是所有年齡段中佔比最高的。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方式正在一掃天下,高達89.06%的人群線上下消費時主要使用微信、支付寶,有超九成認為這種支付方式方便快捷不用找零。
4
回覆列表
  • 1 # 平淡才精彩65

    謝邀請,拒收現金者,就是對人民幣的漠視,忽略,不尊重,更加對一些不會用網際網路的人添麻煩,諷刺。雖然說現在手機,支付寶、微信紅包、銀行卡繫結,掃一掃二維碼給人們帶來方便。但也給不法分子帶來鑽空子的機會,詐騙犯很多。在一些不會用這些個裡面的人,哪怕幾歲的小孩都給你的錢一下子用破產,因為他們隨便在不知不覺中按一下軟體,你的錢就完了,我們熱烈歡迎央行對拒收現金者嚴厲打擊。那是對現金的尊重更加對不會用網際網路的人愛護和保護。也給了不會用網路消費的人尊嚴和尊重。

  • 2 # 彩票尖刀

    隨著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等電子紅包興起,這幫大鱷主要是電子支付系統的大咖為了搶市場,動不動就發紅包、讓人領紅包,在給個掃碼紅包獎勵什麼的。,傳統紙質紅包已經很少有市場了。你掃碼得紅包,在支付給他 他還有獎勵,慢慢的坑了不會用電子支付系統的老年人,這幫人這麼幹,沒勁!

  • 3 # 波士財經

    消費者對支付方式應能自主選擇,這個基本面確實應當保障。

    題中所述的機構調查,超三成50後顧客仍遭拒收。這不是個正常現象。談點個人看法。

    隨著應用場景變廣,這種覆蓋幾乎是無縫覆蓋。比如交通,現在做公交、乘地鐵,以及加油、交停車費,基本可以實現掃碼的無現金支付。比較例外的是,高速公路收過路費,還得用現金。

    其次,支援央行整治拒收現金行為。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啟著無限的可能,這種可能令我們的生活呈現著全新開啟模式,但這個創新的過程與創新的模式,需要兼顧到各種需求,需要兼顧到傳統與創新延續,比如老人對現金支付的選擇,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對這個群體更需要關心關愛,為他們著想。何況,拒受法幣違規違法。

    現在第三方平臺對推廣移動支付還是有比較豐富的市場方式,這對商家與使用者來講都有吸引力,特別是商家,在這一利益的趨動下,拒受現金確實需要治一治。

    最後,消費者擁有支付方式的選擇權,不可挑戰。

    消費者喪失選擇權並不是件好事。人民幣是法定貨幣,央行的監管是在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必過度解讀。

  • 4 # 財經作家邱恆明

    現在出門都不帶現金了,自從北京坐地鐵可以刷易通行APP之後,出門就只需帶手機了。最尷尬的就是手機沒電,可以把人擔心到發神經。

    首先,我覺得這類問題只在一二線城市明顯,在縣城的兩個姐姐,目前還沒習慣用掃碼支付,覺得手機上付錢還不安全,何況比她們大的60後,50後,他們用錢支付不會被歧視,不會被拒絕。

    其次,遇到那種不收現金的地方,央行有規定或許用處不大,既然這種商戶也好,櫃檯也好,它就拒收現金,意味著這方面的消費者非常少,它不會單純因為自己方便而放棄賺錢的機會。就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隨著境外旅行的蓬勃發展而走向國際一樣,為了滿足掃碼支付的方便,境外購物很多地方都可以掃碼。商人是逐利的,這部分現金支付的客戶太少,這類利潤可以忽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吧。

    所以說,拒收現金可能要限定一些地方,面向所有商戶的就一定要有個視窗收現金,有些主打新消費人群的,你非要去消費,而那又不收現金,這是沒辦法強迫這些小生意人更改對策的,執行和監督成本太高,只能逐漸分化。

    這是一個無法一開始就確定界限,就有清晰邊界的東西,需要支付環境不斷髮展,技術更發達,政策更清晰之後不斷完善的過程。

  • 5 # oO戒指

    以後刷身份證 跟中國銀行繫結 有信用額度

    未來10年內 手機沒電了 掏出身份證 刷身份證付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期的大陸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