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4
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什麼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如果我們站在歷史航拍的焦點上來看中國漢字的發展,毫無疑問,隸書登上漢字的歷史舞臺之日,就是漢字發展產生分水嶺之時。隸書登上漢字的舞臺,一邊是過去的古文字,一邊是未來的現代楷書。隸書就處在漢字發展的過去和未來之間,這在中國的漢字發展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它改變了在隸書之前以篆書體系為主的純官方書法體系

    第二,它脫離了文字圖式的尾巴,用符號獨立出表意體系的漢字文字體系,並且孕育了現代漢字楷書的形成和改革

    隸書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或者漢字發展史上,也被稱為“隸變”或者叫做漢字發展的古今分水嶺。

    1.漢字的創造以符號為體系

    中國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說漢字起源於圖畫。例如《說文解字序》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現代書法家於立群的隸書書法作品

    中國漢字最初的一部分篆書體系,尤其是甲骨文,確實帶有一些圖畫的特色,但是,這些圖畫的文字所佔的比例不是很大。絕大部分的文字仍然是符號化的文字。

    在甲骨文之前,還有一個體系叫做陶文體系或者刻符文字體系,這些體系都是以符號的形式出現,並沒有產生圖畫。

    這就說明,中國文字有自己獨立的發展軌道。他一開始就是跟圖畫是脫離的。這說明我們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清楚的,圖畫就是圖畫,文字就是文字,圖畫是不能代替文字的。所以在我們漢字的起源上還沒有出現用純粹的圖畫來表示文字的現象。這是值得我們高度的自信和讚賞的。

    但是,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文字,還是一個非常小範圍使用的文字,還沒有進入社會化的程度,也是不成熟的文字肇創時期的文字。所以,仍然不能算是有系統的成熟文字。只能說是個別的文字行為現象。但是從整個人類的文字發展史來看,這些刻刻畫畫的符號都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肇始,或者人類使用文字行為的開端。

    清代書法家畫家金農創造的新隸書

    沒有這樣一個文字的開端,就沒有後來甲骨文的成為一種成熟文字的肇啟。

    儘管我們說,在甲骨文的文字體系裡邊還帶有一些圖畫的造字方式,但是這些圖畫性的符號也是極為簡化的,這些簡化的影象性符號,已經具有很大的抽象性。比如我們說,甲骨文的左右二字,都是表示手的,但是這種左右手的字表達方法,跟圖畫的左右手錶達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於文字表示方法的這個體系比較抽象,是需要我們通過對符號的認知來還原圖畫形象的,所以,這種符號化和圖畫的分離,我們認為就是從圖畫走出的一種努力。

    不過,在整個的甲骨文、金文,即從商朝中晚期到西周這個時代包括東州很大一部分時間,大約有1500年左右,漢字一直還若隱若現隱隱約約的留著一些圖畫性的尾巴。

    2.在篆書中產生了“草書”的需要

    漢字進入一定的社會規模化和社會普及化程度之後,它的書寫速度的問題和工作效率問題就有了突出的表現,這就需要產生對文字快速的寫法。

    東漢草書的隸書藝術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的優秀書風

    到底什麼時候產生了對文字快速的寫法?難道在甲骨文時代就不會產生有快速寫字的現象?

    對此我們是這樣認為的,甲骨文時代可以有快速寫字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不會在社會上產生普遍現象,因為在甲骨文時代掌握文字使用文字的人群體是非常有限的。寫字也是很嚴肅的。所以,不會產生快速寫字的需要。

    漢字進入周朝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大的普及,可以說從周朝開始,漢字才真正的進入了社會化普及程度提高的一個新時代。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文字的普及有了更大的提高,到了戰國晚期或者戰國的早期,寫字已經產生了快速寫字的需要,要把甲骨文體系經古文體系這樣的篆書寫得快一點,就需要一種潦草的寫法,這種寫法必然會對文字的結構帶來變化。

    這種“草書”的寫法就是隸書產生的基礎。

    西周晚期的篆書《散氏盤》中篆書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把漢字的規範性經過整理,就叫做“小篆”向全國公佈,成為國家規定的規範文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統一頒佈規範漢字。

    於是中國的第一代標準字產生。

    2.篆書退居幕後的必然性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秦始皇在頒佈他的小篆的時候,當時的社會上已經比較普遍流行的書體,不是小篆也不是大篆金文,而是老百姓寫的一種草書叫“隸書”。

    這種“草書”就是低階官員和普通老百姓為了寫字速度快,便於辨認而創造的一種字型,這種字型在戰國晚期已經在逐漸的產生。由於篆書寫起來比較費時比較麻煩,所以就產生了篆書的潦草寫法,統稱就是“隸書”。隸書也可以叫做自由書體,也可以說是萬民創造的萬種寫法,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有統一的依據,就是從篆書中來。

    如果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的小篆是楷書,那麼隸書就是當時的行書和草書。

    西周時代寫的非常工整的篆書《虢季子白盤》

    事實上,雖然說秦朝存在的時間短,小篆在秦朝並沒有普遍的實施和使用,但是也不可能抵擋隸書的流行。

    漢朝建立以後,官方規範的標準文字仍然是按照秦朝頒佈的小篆作為標準字的,但是在民間,隸書仍然在繼續流行持續發展。

    西漢初期的隸書是比較普遍的,這種普遍現象和秦朝是同樣發達的,我們在秦始皇時代的一些青銅器上面,也可以看到隸書的使用,這說明隸書是比較廣泛的。

    那麼到了漢朝,隸書當然不會消失,隸書之所以連續的持續的向前發展,而且是在並沒有被規定為是官方標準文字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它有著必然的理由。

    早期還不太成熟的隸書

    因為隸書比篆書書寫的社會效率要好很多,社會發展以效率為優先,這個主流是不可阻擋的,哪個字型效率高,哪一種字型就會得到優先的發展,這是不可阻擋的一個歷史潮流和社會擇優先而發展的一般法則。所以隸書就得到了發展。

    同時,我們要補充一下的是,在篆書體系裡邊是沒有相對的行書和草書的,而隸書的流行就補充了篆書體系“行書”和“草書”缺席這樣一個日常書寫的地位。

    3.隸書登上標準字的歷史舞臺官方默許認可

    隸書從戰國晚期的潦草,到東漢時期逐漸的端莊、秀逸,有一個比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以強勢的廣泛被使用人數佔據了漢字的重要地位,而中國真正的標準字小篆卻在幕後默默無聞。

    這個現象的存在,完全符合在楷書產生以後,以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的體系裡邊,行書是最流行字型的事實。不同的是,楷書並不像小篆是在幕後,但是,最流行的字型仍然是行書,這說明書寫漢字是以效率優先為轉移的。

    在篆書體制下面,隸書當然是書寫效率最好的一種書寫方法。

    東漢成熟的隸書《禮器碑》

    以至於東漢時期文字學家許慎他所寫的《說文解字》正文部分是小篆,釋文和註解是用隸書寫的,這充分的說明隸書真正的登上了歷史舞臺的必然性。

    許慎的《說文解字》,從永元十二年(100)開始動手,歷時二十一年,到建光元年(121)才得以完成,最後由他的兒子獻給朝廷。許慎寫作《說文解字》的這個時代也是隸書發展到鼎盛時代的一個時期。

    許許多多的歷史上最優秀的隸書作品碑刻都產生在這一時期。同時,在這一時期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從考古的發現來看。雖然許慎這個時代仍然是一個隸書鼎盛的時代,但是我們從長沙出土的《東牌樓後漢簡》書法來看,在隸書的這樣一個體制下,仍然在孕育著楷書,行書和草書。

    《長沙東牌樓後漢簡》系統,東漢公元200年之前的楷書(出土於湖南郴州),也是許慎生活的年代

    在漢代盛行隸書的時候,就歷史明確記載的權威事件而言,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至東漢光和六年(183),皇帝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經典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歷時8年,刻成46塊石碑,《熹平石經》刻於刻成後,立於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門前。

    太學是當時的國立大學,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我們從官方的用意來說也是對隸書權威地位的一種認可。這是歷史記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漢字使用的證明。這一壯舉,也非常莊嚴的宣告了隸書是漢代的主流書法,隸書也從默默無的戰國時代聞登上了漢代歷史的舞臺。所以,隸書也叫“漢隸”。

    西漢的隸書

    當然我們不是說,隸書是在漢末的靈帝時代才成為權威漢字的。我們只是說,這是官方最高規格的使用隸書的歷史見證。

    漢代最早的隸書在西漢就出現了,這一時期的隸書,篆書的特點還比較明顯,到了東漢東漢早期隸書已經非常獨立了,所以說在漢代所有的碑刻中,隸書所佔的比例幾乎達到了絕對的優勢,這就是民間或者全社會在使用隸書的見證。

    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在歷史的記載上,可以看到有倉頡造字,有程邈創造隸書的傳說,有秦始皇頒佈小篆的號令,但是我們一直沒有看到漢代官方頒佈過隸書作為標準字的這樣一個號令。但是歷史順應潮流的選擇了隸書,作為登上漢字主流的歷史舞臺。

    4.隸書仍然不是最後的漢字

    隸書發展到了東漢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從東漢到東晉這之間的這100多年一段時間裡面,漢字是劇烈變化的一個時代,這種變化就像隸書的變化一樣,是在不斷的深化不斷的改革的一個過程,尤其是進入了東漢晚年,漢字有一部分人在探索向楷書的方向發展。

    東晉時代的隸書《王興之夫婦墓誌》

    這就產生了一個學習和繼承非常有序的鏈條,從三國時代的鐘繇開始,比較成熟的產生了楷書,再經過東晉王羲之的發展,楷書終於站在了歷史的新的一個高點上。

    但是楷書產生的過程也是建立在隸書的基礎上的,隸書為什麼沒有成為最終的漢字樣式,這裡邊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這個道理我們仍然可以按照效率優先發展這樣一個道理來推測。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楷書和隸書的區別,我們就會發現楷書比隸書要更加的乾淨利索,用筆比隸書要更加的簡單,比如說隸書的一個橫畫叫做“一波三折”,同時還有“蠶頭燕尾”這樣明顯的帶有藝術裝飾性的用筆。

    但是到了楷書橫畫的一波三折和蠶頭燕尾就變得比較模糊起來了,不是那麼清晰了,反而更加的簡潔明快,這是楷書的特點,那麼這種簡潔和明快在書寫上來說,當然速度就要比隸書要加快了。

    三國曹魏時代鍾繇的楷書

    由於隸書需要向前發展,那麼哪一種書法寫的比較快比較方便,當然就會得到優先的發展,所以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時代,一直經過了南北朝時代和隋朝這樣幾百年的發展楷書,最終在唐代站在了歷史的新的位置上,全面的實現了全國統一的標準文字這個過程雖然經歷了幾百年比較漫長的時間,但是在歷史上卻是並不長的時間,而是比較快的時間,我們可以簡單的回顧一下隸書在中國的歷史上大概存在了500年左右的時間,真正在歷史上起到了主流書法地位,也就是200年的時間。

    但是從唐代以後,楷書這種書寫方法到我們今天為止,歷經了1700多年,仍然沒有衰落,仍然沒有根本的變化,這說明隸書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古代書法,像現代書法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從隸書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歷史上就像一個風水嶺,把過去的古代和未來的現代劃分成了兩半,而隸書正是連線古代和未來的一種書法,它的歷史上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是它的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南北朝時代北魏漆器上的楷書

    唐代以後中國的漢字是以楷書行書草書為主的,其中楷書是規範的標準字,行書和草書是輔助性的文字。

    我們最後的總結是這樣的,任何文字都需要一種輔助文字,在篆書時代,隸書起到了對篆書的輔助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書寫的效率和速度就會得到提高,在楷書時代,行書和草書是楷書的輔助文字。同樣的道理,有了行書和草書,對於楷書的書寫速度也是會有提高的,但是為什麼行書和草書沒有像隸書那樣,在楷書時代它也是一種草書上升為楷書呢?因為行書和草書是比較潦草的,這些書法的特點也就在於潦草,它不在於工整,因此,它的規範性不太突出,所以,他就沒有成為楷書的地位,而只能作為楷書的輔助文字。

    今天,隸書是歷史,其實它成為歷史從唐代已經開始了。但是成為歷史不等於成為完全的過去,隸書,我們今天仍然在應用它。比如說,它我們的報紙上,在我們的雜誌上,在我們的新聞電視上,在我們手機裡面,都是有隸書這個字型的,隸書的藝術性,仍然很有魅力。隸書之所以還活躍在我們現代的漢字裡面,是因為它是最接近楷書的一種書體。

    而篆書相對來說就沒有這樣活躍的應用性。這是因為篆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漢字。而隸書卻是比較年輕的漢字。

  • 2 # 尼古拉斯憶心

    在漢字的發展中,隸書對漢字字型的影響最大,被稱為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它破壞了漢字原先的結構,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變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與小篆相比在字形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變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隸書在戰國時期已經存在,隸變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它不同的發展,但終有規律可尋。筆畫由圓轉線條變為平直筆畫,表現出徹底的符號化;結構上形體分化、合併、簡省、突變,是漢字在形體方面的一個巨大進步。

    一、隸變的過程   

    隸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它不同的發展。隸變過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小篆到古隸,第二階段從古隸到今隸。這兩個階段自身和兩個階段之間都具有漸變性和連續性。   

    1.秦小篆產生之前的隸變。近年來出土的四川木牘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資料,無可駁辯地證明了秦統一之前就存在著大篆向隸書演變的過度性字型。青川木牘屬戰國中期作品,大多數字形出現了隸書的拔勢、筆順、筆畫連線方式。與篆書相比,它減者盤屈,化繁為簡,圓者使方,變字形的狹長形為正方形,是一件極其重要的由篆向隸演變的過度性字型的書法作品。天水放馬灘秦簡則在快速書寫橫畫時自然形成的起筆重駐,收筆輕佻當是漢隸的典型筆畫“蠶頭燕尾”的雛形。   

    2.與秦小篆同時的隸變。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1100餘枚秦簡在書風上是豐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的文字,秦簡結體欹、側、傾斜;圓轉與方折初見端倪。秦簡用筆出現了提按和運動的節奏感,出現了橫細豎粗,並開始出現波挑與掠筆……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書與隸書對比過度之複雜關係的成果。

    3.西漢早中期的隸變。到了西漢早中期的時候,隸書已經成熟。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可以證明。它由尚殘留有篆書的封閉空間轉變為一種開放式的空間結構,沒有固定的外輪廓,筆畫長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輪廓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長或縮短。   

    4.東漢的隸變。到了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建議正定經本文字,寫定《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禮儀》、《論語》等七經文字共刻46塊石碑。立於太學門前,世稱“熹平石經”。熹平石經上的字書體一致,均形體方正,筆畫勻稱,波挑工整,莊平典雅,在東漢晚期被作為標準書體的隸書,世稱“八分”體。後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體方正而波勢規整,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楷模,所以後世又稱“八分”為楷隸。到此隸書的演變也基本完成,但隸變的最終結果是什麼,這還有待確定。   

    “隸變”把象形文字變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與小篆相比在字形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變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個方面:①隸書從小篆的圓轉綿長的線條演變為平直方折的筆畫。②隸書的字形從小篆的豎長方形變為扁方形。③古文字屬於線條文字,隸書已演變成為初期的筆畫文字,已具有橫、豎、撇、點、捺、鉤、折等筆畫。(楷書則是成熟的筆畫文字)。④隸書的筆畫,已從小篆的粗細一律演變為粗細不一。⑤隸書的字形與篆書相比,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字型結構比小篆簡省。⑥隸書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字象形的特徵,象徵的特徵在隸書中已完全消失。下面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來對隸變作個具體的說明。

    1.筆畫方面。隸變是“隸定”的結果。《晉書・衛恆傳》所引衛恆《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這不僅指出了隸、篆的淵源關係,而且指出了隸書的特點:篆書快寫即成隸書。在筆畫上主要表現為:圓轉線條變為平直筆畫,表現出徹底的符號化。如:   這種隸變方式,漢字學家稱為“隸古定”,以後又簡稱“隸定”,意思是把漢字的形體用隸書寫法固定下來。   

    (1)隸變在筆畫轉變的基礎上,不顧原文字的結構原則,把小篆的一個形體分化為隸書的許多形體或者把小篆的好幾個形體混同成隸書的一個形體。

    (2)筆畫的合併簡省。隸書往往把篆字的兩筆合併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併起來,或省去一些筆畫,改成較簡單的筆畫結構。

    (3)用簡化變化的偏旁代替繁複或難寫的偏旁,如:   

    (4)由於隸書變小篆的長圓形為扁形,從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佈局和寫法的調整,在佈局上一些篆書為上下結構的字,在隸書中則變為了左右結構。 

    (5)還有一種不合一般轉變對應規律的形變,這鐘方式的隸變幾乎無跡可尋,找不出什麼轉變線索,稱為突變,

    例如,在形體方面已看不出小篆和隸書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了,等等,都與一般的轉變規律不太相符,人們無法明白它們是怎樣演變而來的。這種突變無規律可尋,可說是亂變。

    總之,秦漢隸書對小篆一個根本的背叛是徹底打破了小篆的僵化之氣,代之而起的是開放結構和運動的線條,促進了漢字形體的發展,從根本上消除了漢字的象形性,使漢字徹底地符號化,從而使漢字的書寫速度大大提高,漢字作為記錄傳達語言的工具,又向完美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成為了古今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

  • 3 # 待曉兒

    漢字的分水嶺一定是那種可以影響其是否可以繼續使用的重大變革。

    諸如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文一直到現在的簡化字,其實只是字型沿革而已,並不能算作重要變革。

    在整個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決定了漢字是否能夠一直沿用下去。

    “造字法”的變革,讓漢字在“窮途”之中開拓新天地

    說起“造字”,世界上很多民族在早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但是所造出來的文字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先來考慮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字會被優先創造。

    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想直接就認為是“象形文字”,其實不只是象形文字,甚至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象形文字。

    漢語的象形文字中,太陽就畫個圈,水就畫幾條波浪線,山就畫幾個三角形,至於圈畫得圓不圓、波浪線和三角形一共有幾個,其實都沒有規定,我們今天能看到實物中同一個字就有很多不同的形態。

    那麼,如此看來,這些所謂的早期“象形”文字更多的是“畫”,而不是“字”。

    這些具體事物可以用“畫”來表示,但是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抽象內容,比如高低上下、東西南北這樣的涵義該如何表示?

    顯然,這些內容都是“畫”不出來的,於是只能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設定一個固有的符號來表示,這就是最早被創造出來的文字。

    比如表達“上下”的涵義,就用兩個長度不等的線條,短的那一個在上,就是“上”;在下,就是“下”。當然這個短線條有時候會用一個“點”來表示。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也是很多語言文字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件事:

    隨著人類對於世界的探索越來越廣泛,創造文字的速度跟不上認識新事物的速度,該怎麼辦?

    簡單來說就是,被創造出來的“字”不夠用了。

    比如說曾經用波浪線來表示“水”的含義,但是“水”存在於江河湖海之中,又該以何種方式來區分“江河湖海”的不同呢?

    很多民族的語言就是從這裡放棄了文字的“表意”功能,開始走了“表音”的路線。

    也就是,文字的形態以及不再擁有具體涵義了,真正能區分字意的是這個符號的讀音。

    英語、拉丁語甚至出現較晚的韓語、日語,都是這樣的情況。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造字特別方便,比如英文當中其實只有26個字母而已,但卻可以創造出海量的詞彙來。

    然而,漢語在面臨這一關口的時候,並沒有選擇放棄“表意”系統,而是將“表意”和“表音”兩種功能融合在了一起。

    這就是“形聲字”的出現。

    《說文解字》當中如此描述這一“造字法”: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是說,這一類字在創造的時候,比如和“水”有關的詞彙,就用之前的“水”做一個意符,而用其他的字比如“可”、“胡”等等作為聲符,兩者結合就出現了“河”、“湖”這樣的文字。

    同一意符,說明是同一類事物,而不同聲符,用以區別讀音,這種方式在現在依然使用,比如《元素週期表》中的各項元素。

    其實就是用固有的漢字進行重新組合,一樣可以解決這一難題,甚至要比純粹的“表音”文字更為方便。

    就拿英語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一位正常公民一生中掌握的詞彙量大概在3萬左右,而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們學習英語用以交流,最起碼的詞彙量儲備也在8000以上。

    但漢字常用字卻只有約3500個。

    就是因為“形聲字”在整個漢語的文字系統中佔了八成以上,而這種比例隨著時間的推進,將會越來越大。

    可以毫不過分地說,漢字之所以還能繼續保留原有的功能不變,就是因為“形聲”這一造字法的出現,這是漢字本身最為重要的一道“分水嶺”。

    一個現在經常能見到的現象是,外國出土了很多不明意義的符號,認為是古老的文字,但完全不可破解,而中國出土了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如今依然有些文字可以認識。

    其原因就在於漢字從始至終都在使用,是目前唯一一個還在使用中的“音意文字”,而其他文字都已經放棄了“表意”系統,出現了隔斷,這是文化上的斷層。

    “書法”的出現,漢字融入了民族的審美心理

    不過“漢語”難學,這也是事實,一個是因為寫起來不容易,另一個也是因為涵義太過豐富。

    對比來說,漢語詞彙的涵義是英語的5到6倍,所以經常會出現一個詞有很多種涵義,具體區分需要根據語境。

    那麼,為什麼我們民族沒有選擇將漢語也進行“拉丁化”呢?

    這件事情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

    不知道大家發沒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書法”作品其實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流傳的,之前除了一些石刻之外,並沒有“書法”這一概念。

    而即使的後世認為的一些較為著名的“石刻”,其實將其認定為書法作品也是以後來者的眼光來說的。

    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於漢字的使用進入到了審美的層次。

    人們不僅僅滿足於作品的內容,還對如何將文字寫得好看當做了一種追求。

    而這種追求並不僅僅是工整、美觀就可以的,還要符合文字所表達出的內涵。也就是說,“書法”這門藝術所塑造的文字形態也開始和文字的內容產生了聯絡。

    這也就是為什麼“書法”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漢字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

    如英文、法文等西方語言,甚至形體和漢字相近的韓文、日文等等,它們所謂的“書法”其實只不過是對寫下的文字進行了藝術化處理,追求也僅僅在於視覺而已。

    但是漢字不同,漢字的“書法”不僅僅在視覺上給人以衝擊,更是在審美心理層面上引起人的共鳴。

    這是漢字具有“表意”功能所造成的結果。

    因為如果一種文字沒有“表意”的功用,那麼其形體如何變化其實對於文字本身來說都毫無意義。

    也正是因為漢字這一特性,沒有放棄“表意”功用,所以才能在魏晉時期將其文字的形體觀感融入到了民族的審美心理之中。

    我們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朝代、江山都可以變化,但只要我們的文化沒有斷層,那麼審美心理在魏晉時期和在先進階段其實都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為什麼我們總感覺古人遺留下來的一些文物非常精美?其實不僅我們現代人如此認為,古人同樣有這樣的感覺。

    這就是民族審美心理的穩固性。

    那麼,當漢字通過“書法”的藝術和民族審美心理取得深遠聯絡之後,只要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沒有顛覆性的變化,那麼漢字就會一直沿用下去。

    造字法“形聲”的出現,挽救了漢字自身的危局;而民族審美心理的介入,讓漢字的發展更為穩固。

    這才是漢字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分水嶺”。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4 # 智慧之火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人類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傳統與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手段,中華文明多虧了漢字才得以綿延不斷地發展下來。在這漫長悠久的歲月裡,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靈光四射,照亮了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

    數千年來,從文字圖畫到圖畫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漢字的形體雖多有變異,但又一脈相承,忠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君不見,從傳統思想學術上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辭漢賦、二十四史、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哪一樣不是用漢字寫就。

    漢字不僅傳承著中華文化,它的形體及其變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而且還是可以映射出中華古代文化諸多資訊的文化“化石”。這是由漢字形體的獨特性所決定的。

    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它不單單是一種語言視覺符號,而且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文化現象。它是凸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個傑作,是我們中中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寶藏。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商)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2.金文(商)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秦)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秦)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漢)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隸書出現於戰國晚期的秦國,關於它的產生,《說文解字·敘》雲:“隸書乃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據歷史考證,隸書來源於篆書的草率寫法,與篆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著名文字學家裘錫圭認為,在隸書形成的過程中,經常使用文字的官府書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邈此人可能對隸書做過一些加工整理,因此就產生了程邈為秦始皇造隸書的傳說。

    我們知道,社會對文字的要求之一便是簡化。一種字型通行的時候,同時也就孕育著一種更為簡便的新字型。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隸書只是官府用來處理日常事務或普通人抄書所用的俗體,直到西漢武帝以後,隸書才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

  • 5 # 黑夜野玫瑰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很多事物都能稱作是我們文明的瑰寶。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大概就是漢字了吧。細數漢字的發展歷程,我們不禁讚歎於古人的智慧,從最初的象形字到現在的漢字,裡面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

    在秦朝的歷史上不止有首次統一的壯舉,還有漢字發展的重要一環。程邈,就是相傳隸書的創始人。他是秦代的一位書法大家,祖籍應該是現在的陝西。根據唐代“書斷”裡面記載,程邈開始時是一個善於寫大篆的縣裡獄中的官吏,但是不幸得罪了秦始皇,在獄中呆了十年之久。在獄裡的時候,他鑽研大小篆書的筆法,創造了三千字之多的隸屬,秦始皇知道了之後,赦免了他的罪過,還封他為御吏。而隸書因為是便於官獄裡面的隸人寫字,所以叫這個名字。

    隸書在漢字的歷史上是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被稱作是分水嶺一般的存在,為很多的字型的產生都奠定了基礎。

    程邈的詳細資訊已經太過久遠不可考察,知道的便是他下獄之後刻苦鑽研的事情。據說他是秦朝的一個小官,因為太過直接就得罪了始皇帝,就被關進了監獄裡面。在監獄中他覺得非常聊賴沒有事情能做,但是把時間都白白的浪費了他又覺得非常的可惜。所以,在想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做出一番成績,能讓秦始皇赦免他之前的罪過。

    在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就開始行動起來。他將在民間流傳的所有字型都蒐集起來,放在一起對比研究,將字型中不必要的東西都去除,只剩下那些精華部分。把篆書的圓滑變得方方正正,經過了十年的時間,終於做出了書寫簡單,又非常容易辨認的三千字。果然,在他把這個成果獻給秦始皇的時候,秦始皇果然是非常的高興,赦免了他之前的罪過。

    因為在秦始皇年輕的時候,工作就非常的認真,是一個辦事情非常講究效率的一個人。這一切都是由於同意了天下之後,他要改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每天都忙不過來。據記載,他每天批示的文書都有一石的重量,使用小篆實在是非常的繁瑣。所以他看到程邈整理的文字之後,就非常的開心,還提拔他做官。

    程邈的隸書和之前的小篆相比,有著很多的有點。為了和漢朝的隸屬分開來,就被成為“秦隸”。

    秦隸的產生,是我們國家漢字歷史以及書法歷史的一次重要的變革,逐漸成為了官方代表的書寫方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文字就告別了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文字,而開始了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文字。到了東漢時期,隸書又有了一次改變,變得更加富有可變性,到了現在,隸書依舊是我們一直常用的字型,還是一種書法的藝術。

    隨著秦朝文物的出土,我們不僅有幸見到了秦朝隸書的真實面目,還對於程邈創造隸書這一說法有了新的瞭解。其實,程邈所說創造的新的書體,在很早的戰國時期的民間就開始流行並且使用了這些可以從出土的文物上證明。從考古學家的發現來看,隸書在周朝就有了苗頭,到了戰國時期,文字就已將開始了有篆書像隸書轉變的過程。這麼來看,其實隸書並不是由程邈創造出來的,而是他整理出來的而已。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隸書是很多人一起依靠著長時間的積累慢慢創造的,不可能是依靠著一個人的實力就能夠完成的。但是,雖然這麼說了,程邈所做的工作依舊是十分的偉大。因為將散落在民間的各種隸書都收集整理起來,進行編排,實在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他在監獄裡面還能夠不放棄自己,依舊努力的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一種拯救自己的方式。把困難當成向上的動力,有幾個人能夠完全做到呢。正因為他做到了,我們才可以見到這些散落在民間的隸書。

  • 6 # 就說練字那些事兒

    應該是“隸變”的發生。因為由篆書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革。

    隸書出現以前,屬於古文字時期,這個時期包括從文字出現到秦始皇的“書同文”——小篆,一般人不易辨識。隸書出現之後,漢字的發展就慢慢接近現代文字啦。

    隸變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1.解散篆體,改曲為直:隸書不再顧及象形原則,把古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筆畫,以便書寫。

    2.偏旁分化:在隸書裡,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

    3.偏旁混同: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4.結構簡省: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併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並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畫結構。

    5.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隸書為提高書寫速度,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畫。

  • 7 # 陝西說書人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頒佈了“書同文”, 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對其他的文字進行優化統一,創制了統一的標準文字形式:小篆。

    小篆有著古今文字的綜合特徵,它既有古文字的特點,又初露今文字的端倪,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啟隸書、楷書和現代漢字,可以說是中國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小篆的出現不僅體現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更體現了漢字構形的全部精神。它的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美感,呈現出莊嚴大方,優雅美麗的風格。加之字型結構的簡約固定,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同時,小篆對後世隸書的出現與演變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秦統一之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不同地方的文字結構與寫法方面也沒有形成規律和聯絡,給文化的傳播及社會交流發展造成了諸多不便。

    而文字統一後,尤其是小篆的標準化和文字本身蘊含的豐富意義,對中國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貢獻。後世雖有數次戰亂分裂,但是統一的文字就變成了維繫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條不可磨滅的脈絡,有效保持了民族獨立及抵禦外辱,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 8 # 運途

    隸書應該是漢字發展史的分水嶺。

    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加以簡化,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畫轉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

    隸書對小篆的筆畫、筆勢、結構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漢字的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將漢字改造成為稜角分明的扁方塊。古代漢字圖畫痕跡,經過隸書後完全消失,漢字元號化了。因此,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 9 # 虎王奧利給

    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趨簡。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是隸書。

  • 10 # 月亮林地的鵪鶉

    主要有三個重要時期:

    第一個是從觀察世界,到形成象形的起源。這個象形不是文字,而是把周圍用文字元號的跨越,這是出現的開端。

    二是分與統的階段,當文字出現,被使用的時候,各種演化,最後共識。然後被廣泛接受,大量學問得以傳播。

    三是簡體與太古文字的巨大差異,形成的本源丟失。這個最可怕也最痛心。這是巨大的損失,如果再不補救,會變成現代埃及人,或是現代瑪雅人,現代波斯人。某些人自然知道我指的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身邊有哪些奇葩損友?都有哪些奇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