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15498223333

    儒家道德學說的主要內容

      1.仁愛

      天下所有人都是一個“類”,是人就應遵循相應規範,孔子認為仁為為人準則,人與人應當相愛,仁者愛人,《論語》有載:“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這些言論最能代表儒家的仁愛思想。仁乃最高道德準則和品質,仁者愛人是人和人相處的根本方法。

      2.集體精神

      “禮”涉及國家政治制度的要求、法律準則的約束、倫理道德的規範,代表著國家、民族、社會和個人利益。“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禮”天經、地義、民行。“仁’是集體利益,要達到“仁”的唯一條件是“克己復禮”,即克服個人不合之“禮”以歸“仁”,把個人行為與國家、社會、民族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義”是儒家又一命題,是與“私利”相對立的公利,“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個人之“利”要符合整體之“義”。“義”又與“忠”“公”緊密相連,“公家之公利,知無不為。忠也”,“臨患不忘國,忠也”,漢代儒家進一步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等觀念。“仁…義”皆強調大局意識。

      3.人倫價值

      人倫價值的核心為“孝”,《尚書》有“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說,孔子具體為君、臣、父、子。孟子闡釋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並特別注重“父慈子孝”,把“撫養”和“孝順”看作是人和人一切關係的出發點。“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指出對父母不但“養”還要“敬”,“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並倡導“移孝作忠”,認為只有對父母孝順的人才能夠對國家忠誠。“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所有教化的出發點。

      4.精神境界

      追求崇高理想人格是孔子的一貫主張,他認為人要有一個好境界,即便物質生活條件極端困苦也要抱著高尚的追求,他贊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談到自己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程顥、程頤在教導學生時要求他們尋找和體會孔子和顏回為何總有快樂。孔、顏之樂,“憂樂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義所在”都是追求精神境界,這種崇高的追求對於一般人而言很難達到,但即使“不能至”,仍要“心嚮往之”。

      5.重視實踐

      要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途徑是“修身”“躬行”。孟子從“人性善”出發,提出只要發揚“本心”、啟迪“良知”,長期磨鍊,就能達到堯舜的道德水平。“修己…慎獨”,“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三省吾身”,“養性”“養身”“養吾浩然之氣”及自省、存養、克治、知恥和躬行皆重實踐。“修身”即實踐,“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不“修身”就不能治國、平天下。“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儘管儒家人性論有爭論,但都主張透過修養來提高人的道德品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風效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