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髡
-
2 # 詩夜城主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著藝術的本質,從人文、哲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及角度去剖析藝術,就是想弄清楚,藝術的本質真象,但時至今日,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依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態度,問題來了,從虛構的角度看,藝術,尤其是象徵性的藝術是否和過家家無異呢?
藝術和“過家家”之間並無異處什麼是“過家家”呢?印象中的“過家家”就是一群小孩子在模仿成年人的家庭遊戲,也就是小夥伴們都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已經成年甚至是已婚的大人,組合成“家庭式”的遊戲;所謂的“象徵性藝術”類似於抽象藝術,或者可以說是那讓人極為不理解的行為藝術,
或許,還有很多種意思來理解“象徵性藝術”,如果稍微再仔細一點理解,任何藝術都具有“象徵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藝術屬於人們的精神產物,或者說是精神財富,既然是精神財富,那麼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就是在反映著某種思想精神,同時也在象徵著某種寓意,
說到這裡就很容易明白了,小夥伴的“過家家”是在模仿成年人的生活世界 這種行為是在象徵著成年人的思想,和藝術象徵人的思想精神以及寓意,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何況,藝術就是一個不斷模仿自然世界萬物的過程,又增添了很多想象的細節,這和“過家家”的情節一樣是可以虛構的,只是模仿的物件是真實存在,
再通俗理解,比如,戲曲或者小品中就有很多“過家家”的情節,而在戲曲或者小品的環境下,“過家家”就是一種藝術表現了,只不過,這不是傳說中的“行為藝術”,關於“行為藝術”我們也不需要多瞭解,因為它連虛構的成分都沒有,完全就是一個極為無聊又奇葩的行為,所謂“虛構”,是作品人物情節有想象的成分,
個人覺得,這種提問本身都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也即是先入之見式地定義藝術的虛構就是過“家家”。諸如此類對文學藝術,乃至於各種文化,除自然科學技術外的任何領域都抱以懷疑態度,覺得歷史上對文化,對意識形態的定義,我都可以站在今天的立場上進行定義。人們的這種社會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已經嚴重地阻滯了學術的研究,干擾了社會的進步。
藝術中的虛構,是藝術的手法,藝術家們在尊重生活的前題下,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行合理的虛構,並在其中注入藝術家的社會認知、精神認知,從而形成藝術家所理解的藝術形象,完成一次藝術家的精神漫遊。至於欣賞者,能否從藝術家虛構的精神世界裡觀賞到客觀的存在,從而完成藝術的鑑賞,使自己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則是藝術欣賞者自己的造化了。我們不敢奢望欣賞者能去偽存真,在作品中獲得自己的愉悅,也不敢奢望藝術創作者能顧及到藝術欣賞者的認知能力。因為藝術家在虛構自己的作品時,是不可能想到誰的,藝術家眼裡只有藝術本身。後來的藝術價值,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價值需要強加上去的。
藝術的象徵意義不是過“家家”,因為所有的藝術象徵,都必然地與人、物聯絡起來,取其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含,把人的精神、情感與物結合在一起,完成一次精神的苦旅。這需要高度的藝術歸納,不是什麼阿狗阿貓的就能接近藝術的真像。你可以把藝術的虛構,藝術的象徵手法說得個錢不值,但是歷史只會承認藝術,以及創造藝術的人,而否定藝術,否定文化的虛無主義者,只會被時間淘汰,才不管你怎樣的火冒三丈,挖苦之能是。事實上,藝術都是很嚴肅的人類意識形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