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三國時期,仍然沿用漢朝的郡縣制度,行政劃分為州、郡、縣、鄉、裡、亭。郡縣制上承秦朝,漢時郡太守為二千石或比二千石的 ﹐有的大郡太守為中二千石。太守的職責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和軍事。但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太守常要“行縣”﹐以省察各縣令﹑長的治狀。春天到各縣去“行春”﹐以勸課農桑。太守掌握著一郡的司法權﹐對民事﹑刑事案件都可作出最後的判決。貢士進賢﹐即按中央的要求向上推舉各種人才﹐也是太守的一項重要任務﹐漢代謂之察舉。西漢時﹐每年秋天,太守主持“都試”以講武。皇帝向太守頒發發兵用的銅虎符。郡中若發生武裝暴亂﹐太守要率兵前往鎮壓。邊郡太守還須率領官屬﹑軍隊與來犯之敵交鋒作戰。由於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的職務是典武職甲卒。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於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並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漢武帝時曾一度命令東郡不置守﹐使都尉吾丘壽王主一郡之政。西漢時沿邊諸郡﹐還增設部都尉數人。東漢初年﹐除邊郡外﹐皆不設都尉。不過後來有的內郡也仍有設者。太守屬官有丞﹑五官掾﹑主簿﹑督郵﹑諸曹掾史。丞為太守之助手﹐五官掾則有太守“股肱”之稱。主簿管文書。督郵主要職責是監察各縣﹐西漢時一郡似乎置督郵兩名﹐如河東郡分南北兩部﹐每部設督郵一名。東漢時一郡所置督郵增多到三名或四五名﹐多數郡是三名。督郵除督察縣令﹑長外﹐還管制地方的奸猾豪強﹐成為守相之耳目。郡設定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曰曹﹐郡曹有十幾種之多﹐其中如功曹是專管官吏的選署﹑升黜﹐戶曹﹑集曹管戶籍及徵集租谷等事﹐金曹管錢幣及鹽鐵生產﹐倉曹管倉廩﹑積貯﹐辭曹﹑決曹管獄訟﹐賊曹管武備和治安﹐每曹皆置掾﹑史主其事。但也有不置曹而設掾者﹐如設文學掾主管學官﹐設市掾管理市場交易﹐設都水掾﹑道橋掾以主管水利興修和造橋築路﹐掾﹑史主秩為百石。在掾史之下還有書佐﹑循行﹑乾等小吏。縣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漢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實際上漢代縣官稱令或稱長﹐有時也與其縣之重要與否有關﹐不單是決定於民戶的多少。令的秩為六百石到千石﹐長的秩為三百石到五百石。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獄。又設尉一名﹐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右尉各一人。丞﹑尉之秩為二百石到四百石﹐又設廷掾以監鄉。縣也設定十幾個曹的掾﹑史﹐以分掌縣內的許多具體事務。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而守﹑令以下的掾屬則歸守﹑令闢除﹐故漢人又稱郡縣掾史為門下掾史。除三輔和邊郡外﹐多任用當地人為吏。鄉設三老以掌教化﹐設嗇夫以聽訟和收賦稅﹐設遊徼以禁盜賊。亭有亭長﹐裡有裡典或裡魁﹑里正。郡縣制確立後﹐中央透過考課和監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秦漢之制﹐郡守於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計﹐縣也同樣要上集簿於郡﹐中央或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根據他們的治狀而定殿最。守﹑令有功者可受獎賞或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察制。中央派郡監或刺史以監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廷掾以監縣或鄉。刺史﹑督郵等可隨時按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它官吏。由於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為後來兩千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東漢末年﹐原監察區性質的州轉變為郡以上的行政區﹐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縣三層管理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氧化鎂在水中變成氫氧化鎂一定需要加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