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色的魚2020

    平仄韻律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不想太過受限於平仄的其實知道這些就夠了,但如果像我一樣的考據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韻背下來了,因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來是韻律。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後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

    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

    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一般是停頓的地方),有規律地重複出現。這三個方面都來自於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佔優勢,有聲調。

    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 規定的位置上。詩詞歌賦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韻母的字,以使聲韻和諧。一般用於偶句句尾。也稱韻腳。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 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 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經常吃不飽會拉肚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