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因為宋朝的軍事水平不需要那麼高,所以自然就非常弱,而且就越來越弱,直至弱得毫無底線。宋遼澶淵之盟後,宋朝除了解決西夏問題,就把草原問題全部交給契丹的大遼了。自此之後,宋朝的軍隊基本就沒打過仗。所以,宋朝的軍事水平不弱,那才是見了鬼。

    宋以前,中原王朝打蠻夷,基本就是摁在地上摩擦,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秦朝,蒙恬三十萬大軍就讓匈奴不敢拿下而牧馬。漢朝休養生息70年後,武帝一出則風雲變幻,跟匈奴死磕到底,一直把匈奴這匹草原狼打成乖乖貓。東漢末年雖然內部農民起義和諸侯割據,但是北方霸主曹操不僅南下荊州而且北掃烏桓,草原彎弓之士仍舊不敢抱怨。

    兩晉出問題了,因為五胡亂華。但是,兩晉也不是軍事水平低,而是自己搞內鬥。八王之亂把內遷的胡人給武裝了起來。所以,這就出了大問題。相持了幾百年的南北分裂後,待到隋唐一統,中原王朝打蠻夷,仍舊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隋文帝八道出擊,把突厥人打得滿地找牙;唐太宗五道出擊,直接把東突厥給打沒了。這時候,比較難打的反倒不是北方的草原系,而是東北方向的高句麗與契丹人。但這夥人也不怕,唐朝的一個節度使就能把他們堵在北邊吃沙子。最難打的應該是吐蕃人,但吐蕃雖然彪悍也被堵在西北出不來,甚至一度被大唐從西域到河西再到四川圍著打。

    宋朝就真心不堪了。前期還好說,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哥倆還能搞搞北伐。但是,這倆人能搞北伐,也不是因為宋朝人自己有多厲害,而是五代十國留下的一批驕兵悍將還在。所以,宋朝前期戰鬥力彪悍,那是因為五代十國足夠硬,宋朝人自己真不行。

    宋朝的軍事水準一直很弱。弱得極限就是汴京之圍,女真人能直接幹到首都開封,不僅搶錢搞敲詐,甚至還能把皇帝、朝堂和後宮搶走。這個軍事水準,任誰也無法辯護了。

    宋朝的軍事水平,為什麼低得如此毫無底線?

    都說是因為宋朝人重文輕武,但這只是表象。唐朝人為什麼不重文輕武?漢朝人為什麼不重文輕武?重文輕武的底層原因是宋朝人不用打仗,所以武將沒啥用,自然就被人看輕了。

    宋朝人之所以不用打仗,主要是澶淵之盟後的百年和平。

    和平的時間太久了,即便是河北邊地,有的人從出生到老死也沒見到過戰爭。你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必要重視武將。

    但是,宋朝的軍隊數量卻一直很龐大,這是為什麼?宋朝龐大的軍隊根本就不是拿來打仗的,主要是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宋朝人最流行的口號就是殺人放火受招安,這是失業失地的農民和市民的主要就業出路。這樣的軍隊能去打仗嗎?所以,宋朝的軍事水平想不低都不行。

    而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水平都很高,也是這個原因。長期不打仗,國內就沒必要像漢唐一樣、搞得全民皆兵。大家要麼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要麼釋放自身活力搞各種創新。宋徽宗書畫填詞無所不通,而汴梁百姓也不甘示弱,甚至都有人都玩起了行為藝術。

    於是,一旦遭遇女真人的入侵,宋朝的軍隊不僅打不了仗,而且宋朝的社會也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因為整個政府執行和社會基礎,就沒有為戰爭留出空間。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澶淵之盟後北宋的外部環境太寬鬆,寬鬆得讓宋朝人都不知道還有一個北方草原。

    宋朝不用打仗,所以可以專心搞建設。於是,經濟文化水平可以很高,但軍事水平就只能要多弱有多弱了。正是因為宋朝不用打仗,所以才會重文輕武,因為武將沒啥用。這個不用搞制度設限,現實的權力運作就能把武將給邊緣化。

  • 2 # 蚍蜉說歷史

    首先,是治國方針的導向問題,大宋以文治國,歷來貶低武將,相應的軍隊也就不會太強。畢竟太祖皇帝趙匡胤怎麼得得皇位他自己很清楚,註定了宋朝的武將很難被信任和重用。

    其次,是敵人的襯托,顯得宋朝軍隊弱了些。歷史上能夠打贏北方遊牧民族的戰役本來就不多,除了漢唐明這些王朝的極盛時期的,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一般都是採取守勢的,不能單獨過分的要求宋朝怎麼樣。並且,當時的遼,金,西夏,乃至蒙古,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就是換成歷史上其他朝代也未必就能佔到多大便宜。要知道,完顏阿骨打滅遼之後,遼國貴族耶律大石僅憑著一點殘存部隊,就在中亞建立了西遼帝國,享國兩百餘載,也曾盛極一時,可想而知,遼金這些對手有多猛了。

    最後,我想說,宋朝軍隊弱,一方面確實不比其他朝代,另一方面確實有偏見的因素。宋朝軍隊不善進攻,但在幾百年間和遊牧民族的對抗中,防守戰練得那是爐火純青。蒙古騎兵橫掃歐亞,滅金用了26年,滅西夏用了24年,滅一個看起來不堪一擊的南宋,卻用了將近五十年,甚至還搭上了一個蒙古大汗的性命,這在整個蒙古族的征戰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 3 # 觀史明心V

    宋朝的軍事並不弱,宋朝對外戰爭的獲勝率大約是80% 唐朝的獲勝率大致在40%以下。宋軍面對強大的契丹、西夏帝國,也絕不是消極防守。恰恰相反,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唯一一個不修長城的主流王朝,而且面對遼、夏敵國,常常是以宋軍進攻,遼夏防守為主。關於這個問題,宋軍的防禦戰往往是在本國的國界之外完成的,這一點可謂是不輸漢唐的壯舉。在宋朝之前,漢、唐面對的主要對手是匈奴、鮮卑、突厥等遊牧民族,他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只是遊牧部落,抗風險和抗打擊能力其實很弱,偶爾能夠趁漢族衰弱的時候逞一下能,但總體而言仍無法與人口上億,擁有高度文明的漢民族相抗衡。但是宋代則完全不同,由於中華文明的巨大外部性經濟發揮作用,周邊也崛起了好幾個強大的漢式帝國,遼、夏、金、元都擁有很接近於宋帝國的文明體系。我們必須深刻的認識到一點:宋朝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宋遼、宋夏之間的對抗是和羅馬對抗波斯、美蘇爭霸相類似的大帝國抗衡,和漢唐時代打擊遊牧民族的作戰遠遠不可同日而語。這不是偶然,而是中華文明自身發展到唐宋時代的必然,是外部性影響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周邊民族都趕上了漢族的文明步伐。宋朝滅亡後,東方文明整體陷入低潮,而西歐民族則在吸收了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趁機趕上,也並不是偶然。

    有人說宋朝是武將篡位建立的朝代,所以皇帝始終猜忌打壓武將,造成尚武精神的流失,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由於合理的制度結構,宋朝的君臣關係最為穩固,皇帝最信任武將世家,只要某位武將的子孫確實具有才幹,皇帝都能重用,而不必擔心這個家族在軍中形成勢力,故而宋朝的將門世家為歷朝之最,著名的有石守信、石保吉父子,曹彬、曹瑋父子,李處耘、李繼隆父子,楊業、楊延昭父子,種諤、种師道叔侄,韓琦、韓世忠祖孫,劉延慶、劉光世父子,岳飛、岳雲父子,孟珙家族、餘階家族等等,很多後人都是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立下了更勝父輩的卓越戰功。

    宋太宗繼位後,改革了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等機構,重新設計了樞密院的職權,大大改變了國家戰爭機器的運作方式,首創了文官掌兵制度。樞密使本是唐代設立的官職,掌管奏章的收發批覆工作,五代以來成為最高臣職,實際上相當於漢晉的丞相。宋太宗則設立樞密院掌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並設有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簽署樞密院事協助,樞密院的正副長官與中書門下省的正副長官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平級,分掌文武,被稱為“兩府宰相”。樞密院的長官一律是由朝廷任命的官員,其中文官居多,這種設計使軍隊事務更加融入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也逐漸形成了文官掌握軍權的制度,事實上就是軍隊國家化,武將擭取私人兵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現代文明國家無不採取這樣的制度。有人說文官不懂打仗,所以宋明對遊牧民族作戰總是失敗,這簡直是胡說八道。首先宋明對外作戰都是勝多負少,而且文官只是掌握兵權,具體指揮作戰的仍然是職業武將。而且宋太宗首創了軍事學院體系,令人編篡了《武經七書》,使武將的教育培養進入到了一個規範化時代,他又發明了參謀本部制度和陣圖制度,其目的本身是為了約束將領的兵權,但卻由於其多方面的合理之處成為現代軍事指揮體系的一致選擇。有些人說參謀本部和陣圖束縛了將領的手腳,使其不能自由發揮,導致了宋朝經常打敗仗。前半句說對了,後半句是腦殘。將領的手腳當然要束縛起來,歷史上因為主將亂指揮而導致打敗仗的還少了嗎!?規範、限制權力,這恰恰是進入現代軍事指揮體系,也是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只有某些妄圖還將人類社會停留在野蠻暴力時代的人,才會反對軍隊國有化,反對分權體制!

  • 4 # 夢迴君顏淚闌珊

    宋太祖趙匡胤是在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而得的天下,在穩固政權後採取了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的辦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將領將部隊發展成私兵的可能,也就不會造成武人割據。

    宋朝兵制

    建立統一的封建政權後,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軍事制度發生巨大變化。北宋時期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其下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

    兵力配置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軍制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京城的人馬最為精強,各方鎮知道兵力不敵,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夠對付變亂。這樣就“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

    北宋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兵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 5 # 瘋癲行者看天下

    實際上宋朝的軍事水平一點也不弱。是因為出了個書呆子皇帝宋徽宗。

    宋強不強?

    我們必須首先糾正一個大錯誤:“西夏敗北”。只要對北宋與西夏百年戰爭的歷史進行梳理就知道,北宋雖戰敗,但總體戰略形勢,卻一直壓制著西夏,甚至在王安石變法之後,更是形成了壓倒優勢。

    這是因為西夏真的太糟糕了嗎?北宋吊打西夏只是虐菜?首先,西夏一點也不弱。往西基本是吊打西域各國。向北,面對強大的遼國,也贏得了一場漂亮的戰爭。北宋時期,西夏的戰績恰恰是宋軍實力的映襯。

    即使在北宋初期,統治著東北亞的強大的草原帝國遼國。北宋的成就並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不堪。許多歷史學家都喜歡談論北宋對遼國高粱河之敗與雍熙北伐之敗。但北宋也取得了對遼王朝的偉大勝利,雁門關大捷,徐河大勝和唐河的大勝。

    應該指出,宋和遼戰爭並不像漢代和匈奴的“農人對遊牧民族”那麼簡單。與匈奴突厥政權相比,遼國也起源於沙漠,不僅擁有更強大的騎兵,而且還加強了弓箭手強大的遊牧民族的優越性,因為他們佔領了幽雲的十六個州。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農業生產能力。這是一支具有強大的戰爭支援能力的強大軍隊。屬於匈奴突厥軍隊的升級版本。在幽雲十六個州先天喪失的情況下,北宋可以抵抗這強大的敵人,十分不易。

    就北宋的疆域變化而言,北宋以前的“靖康之恥”的對外戰略並非如許多人所說的“苟且偷安”,而是屬於積極進取的階段。自王安石改革以來,河湟走廊在北宋向西方開放,多年來被遼壟斷的陸上絲綢之路重新開放青唐成為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北宋中期以後,西部不斷擴張。如果不是因為反對王安石改革的老黨派的破壞,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黨大臣們,在戰場優勢下把領土割讓給西夏。北宋的戰略態勢一定會更好。

    北宋常被稱為“富宋”。它有多富有?北宋的耕地面積達到750萬公頃,是漢唐時期的兩倍。北宋土地的平均產量是兩石,平均一畝半的土地可以養活一個人。鐵產量為14萬噸,遠遠超過600年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海外貿易遍及全球。北宋至北非的所有航線都開通了。宋代統治者採取了鼓勵海外貿易的態度。世界上最早的對外貿易法,世界上最早的外貿法律《元豐法》出現在宋代。

    甚至就連因為殺害岳飛而遺臭萬年的宋高宗,也說出一句讓明朝皇帝都無地自容的話:海外貿易所得的錢足以滿足國家的軍事和政治需要。通過鼓勵海外貿易賺取利潤遠勝過為農民加稅。這句話的背後是北宋對商業貿易的鼓勵和對商業稅收的嚴格監督。如果崇禎皇帝理解這個道理,他就不會自掛煤山了。

    著名學者漆俠還提出了著名的“馬鞍”說:北宋社會生產力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高峰,然後元朝到明朝前期衰退,到明朝苦心恢復,到明朝中期才達到另一個高峰。宋代有多強大?想想馬鞍就知道。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強大的宋朝最終會如此屈辱呢?這個道理,其實有一個很好的類比:一個富有而肌肉發達的公子,腦子有問題咋辦?

    宋代的問題正是“腦”——國家的戰略選擇。在涉及國家命運的關鍵戰役中,北宋愚蠢的“以文制武”制度往往導致盲目指揮和外行領導內行的悲慘場面。被稱為文人樂園的北宋,像王侁範雍這樣能寫兩篇文章的文人,就可以人模狗樣的到前線當統帥,致部隊將士徒勞無功,白白送葬。

    宋徽宗時期,在藝術皇帝宋徽宗的盲目指揮下,破壞了良好的戰略態勢,引來了靖康之恥。一個再強大的國家,也經不住這樣折騰。

  • 6 # 文史趣評

    其實每個朝代,不管什麼文武制度,隨著時間推移,除了邊關持續戰鬥的軍隊,其餘長時間不打戰的軍隊都會逐漸腐化並最終連強盜都打不過。

    就說後面的明清兩朝,一般認為武力偏向於強盛的。明朝嘉靖時組織三千人以上軍隊都很困難,北方邊境被蒙古人打到京師差點破城;沿海地區烽煙四起,隨便一夥倭寇(含有真倭寇)就能肆虐各地。後來是靠調來瓦氏夫人的廣西狼兵,戚繼光招募礦工練兵,才撐住局面並最終平定沿海地區。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經糜爛不堪用,無奈敕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也不靠譜,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也就是"湘勇”(湘軍),最後靠它消滅了太平天國。

    宋朝初年,禁軍也是很有戰鬥力的,後來承平久了,禁軍自然也就成了擺設。但西軍這些邊關常年打戰的戰鬥力其實很強,宋哲宗年間就把西夏打得節節敗退,後來岳飛韓世忠的軍隊戰鬥力也不弱於戚繼光曾國藩的軍隊。

    宋朝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

    1)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北宋建立,這漫長的亂世,一直奉行“皇帝兵強馬壯者為之”,宋朝於是針對性的限制了武將割據的可能性,使得武將地位低,許多時候文官亂指揮。其實明朝後面也差不多,太監監軍,袁崇煥殺毛文龍等,武將地位也不咋滴。

    2)宋朝建國就缺少馬匹,北方遊牧民族接二連三的起勢,契丹金朝蒙古,這三的巔峰戰力,明朝也對付不了。大規模對戰不太現實。

    3)宋朝經濟高度發達,每年花點錢進貢打發遼金,雖然憋屈,但算總賬也可以接受,老百姓的負擔反而比明朝小很多。

    總結,宋朝雖然表面看著弱,但至少沒像明朝那樣被倭寇欺負,也沒像清朝那樣,面對農民起義,正規軍隊完全不行,要靠士紳自己組建新軍。

  • 7 # 經典守望者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特別是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實力是相對固定的,分配上必須有所側重。朝廷上的官職也是有限的,如何選拔任用也是有一定的取捨。宋朝重視文人集團,士大夫幾乎可以做到與皇帝共天下,這就導致武將的地位和生存空間勢必被文臣集團所擠壓,無論是官職還是勢力,甚至是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文臣都要遠超於武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宋朝的總體士兵數量不算少,但是缺乏眾多的優秀基礎將才,而不是曹彬、岳飛這樣一枝獨秀的千里之才。

    其次,燈紅酒綠的溫柔鄉中最能夠消磨人的鬥志,面前的金銀富貴,歌兒舞女,誰還會捨生忘死。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面對著空前發達的經濟和五光十色的文化發展,自然對於征戰殺伐失去了意志和興趣,怕死幾乎是所有經濟發達社會中武將的通病。當保家衛國單純變成了工作而不是信仰,軍隊的戰鬥力必然下降。

    第三,北宋時期的外部環境也很特殊。在歷史上也不乏有軍隊戰鬥力相比較為孱弱的時代,比如都東漢中後期,國家連內亂都無法平息。但就是因為外部較為寬鬆,沒有強敵環伺,才沒有出現外敵入侵的情況。但是北宋時期的遼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王朝,不僅軍事強悍,他們的目的也已經不侷限於金銀牛馬,人口鐵器,而是中原的土地和皇室正統。這些東西對於遼代的誘惑力非常強,這就使得宋遼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無論是高梁河之戰還是澶淵之盟,背後代表的都是尖銳的博弈。所以,在強敵虎視眈眈之下,宋朝的軍事實力就顯得很弱了。事實上在宋太祖前後,平南唐,滅孟昶都可以顯示出北宋的軍力,從整體看來北宋的軍力雖然無法擊敗北方的強敵,但是比一些時期還是要好很多的。

  • 8 # 通古明今

    這其實跟宋朝的所奉行的軍事體制有很大的關係。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為了避免了唐朝時期藩鎮割據,軍閥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通過杯酒釋兵權的策略,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導致了戰時武將手中權利不足,戰場指揮缺少應變的後果。

    宋朝一直未能收復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燕雲十六州”,導致遼國、金國的騎兵部隊可以長驅直入進軍中原。在火器時代之前,騎兵部隊是戰場絕對的主角,步兵和弓兵很難與之抗衡。

    宋朝失去了盛產馬匹的河套地區和西域,以至於缺少戰馬,難以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此外,整個宋朝社會都有重文輕武之風,大家都鄙視從軍,因此難以獲得優秀將領和士兵。軍隊中的士兵也普遍不重視紀律,作戰能力低下。

    因此,宋朝雖然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可是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軍事實力,以至於後來成為了北方遊牧民族嘴邊的一塊“肥肉”,缺錢、缺糧、缺人的時候,都要來宋朝國內“拿走”。

  • 9 # 問答達人

    我們讀歷史,很容易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責古人的不足,其實這樣做法是不對的,如果將來你兒子也指責你為什麼當年你不去阿里應聘,不貸款在北京買房怎麼辦?你大概心裡也明白,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做不到,是真的想不到。

    具體到趙匡胤這裡也是,他幹了什麼會導致宋朝國富兵弱呢?作為皇帝他難道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國富民強,士兵英勇善戰嗎?真實的歷史是,他也希望大宋兵強馬壯,但是他沒辦法做到。

    宋朝也是這樣,趙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時候也是深刻總結了唐朝滅亡和五代亂世更迭的原因——地方割據勢力強大,武將不受約束,所以導致唐朝滅亡和五代亂世。基於這樣的認識,所以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後,就開始消減武將的權力,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趙匡胤還通過國家制度把軍權分解開,用文官監督武將,從宋朝以後,古代中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軍閥割據的現象了。

    為了防衛北方的草原民族南下,而宋朝又無險可守,所以趙匡胤只能在遊牧民族南下路上可能會經過的城市裡全部駐紮大軍,國防的壓力才是造成宋朝冗兵的主要原因。雖然在各個城市都駐紮的大軍防衛遊牧民族南下,但是無險可守還是宋朝的死穴,果不其然在宋朝後期,金人就輕易南下把北宋的皇室全部俘虜。

    至於宋朝國富就很簡單了,宋朝是一個政府插手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朝代,換句話說,當時民間任何能盈利的行業,政府都會插一手而從中取利。比如王安石變法都會制定專門的青苗法,來用法律規定強制民間百姓向政府借高利貸,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的怪事在宋朝就發生了。

    古代中國從漢武帝開始,中央政府就一直控制利潤最豐厚的鹽鐵行業來保證政府的收入,到了宋朝以後,因為要養活大量的軍隊,所以逼迫政府不但壟斷鹽鐵,還插手民間的其他行業,與民爭利,這就是當時沒辦法的事,客觀現實就是這樣,一環套一環。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其實很不好過,大量的老百姓淪為強盜和反賊,《水滸》就是講這個故事的。

    幽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裡,所以需要大量的軍隊防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大量的軍隊需要大量的錢財供養,逼迫宋朝政府全面插手民間經濟與民奪利,國家搜刮的錢財多了,所以宋朝政府看起來很富裕。兵弱也是趙匡胤沒辦法的選擇,為了讓宋朝長久傳承,他只能選擇壓制武將,以圖改變唐末和五代武將隨意可以造反立國的風氣。

    任何做出一番事業的歷史人物都不傻,他那麼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作為後人不應該一概站在上帝的角度來指責,而是應該從史書中讀出歷史人物的無奈。

  • 10 # NING

    我覺得北宋時期的軍事實力弱是相對的也是比較無奈的。

    首先北宋趙匡胤在五代十國時期結束戰亂統一天下就能夠證明北宋軍力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弱。

    但是為了政權的穩定和延續,趙匡胤有意打壓將領,導致北宋時期無名將。

    其次,北宋面對的外族敵人是比較多而且比較強大的。

    最後,北宋自建國開始就沒有過真正的穩定,從統一天下到抵禦外族,一直是戰戰合合的狀態。

  • 11 # 甄史楹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很高,但軍事水平很弱是什麼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宋朝開國的基本國策!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二:

    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不再出現;

    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趙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某一天,他召見丞相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便提出問題之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了,並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他在軍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

    壹、軍事體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第四,立而不設制度。將殿前司的首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除授,以致侍衛司只餘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即是將侍衛司分裂為二。這種在制度上將最高的五個職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於王權。

    貳、地方政治改革

    對地方藩鎮採用強幹弱枝之術。其措施主要有三:

    第一,削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3年一更換,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節度使。對於一些五代以來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後來又設定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利用通判與知州之間的相互制約,使一州之權不致為知州把持,防止偏離中央政府的統治軌道。

    第二,制其錢穀。宋初於各路設定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佔留,這樣地方的財權就完全收歸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的士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只供雜役,地方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宋初就逐漸消失了。

    叄、中央政治改革

    在官僚制度方面,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

    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定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制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了有利於加強皇權的政策。

    總結:宋朝統治者為鞏固皇權,防止地方勢力做大,採用了強幹弱枝、自廢武功的國策,經過了一系列的自殘行為,大大地加強了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閹割地方治權和武力,削弱了對外族的作戰能力。

    此舉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由於這些政策繁雜和低效率,需要消耗大量財力、人力、物力,最終轉化為宋王朝巨大的負擔。“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這也是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 12 # 青雲譜

    野遼來襲,邊關危急。開封,官家趕緊把某將領喊進宮。“老將軍,拜託了,大宋安危全繫於你一身了。”“官家請放心,臣定不負朝廷厚望,一定殺盡遼狗!”“愛卿保重!”“臣告退!”“等一下,”皇上一把拉住他,獻寶似的掏出一張羊皮紙,“給,這是朕昨晚美工作業趕出來的,按照上面的進攻路線,俺們穩贏。”“我能不要嗎?”“不行。”“可是這樣責任不好劃分啊。”“怎麼不好劃分了,輸了算你的,贏了算我的。嘿嘿……”“……”

    “大帥,我們只要衝出去,遼狗只有死路一條,定會殺得他們片甲不留。”“哈哈哈,現在就等朝廷聖旨一下,我們就殺出去,保兄弟們都有一場富貴。”……“官家,現在我們已經佔了上風,實在沒有必要趕盡殺絕。”“可是這是多麼好的機會,眼看就是一場大捷啊。”“官家可是忘了前唐之禍了!武夫不可靠!”“對對對……來人,傳旨:將軍武功蓋世,困敵於牢,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得饒人處且饒人。即刻班師回朝,違令者斬!”……“大帥?”“唉……”

    ======再補充一個吧。

    仁宗邀群臣共宴。“各位愛卿,如今天下四海承平,都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啊,我大宋中興指日可待。”“承平個屁,”一個大臣跳出來,“如今我大宋還有一個大隱患。”“哦,不知愛卿所謂何事啊?”“一個粗鄙武夫居然竊據樞密使的要位,恐有五代舊事。”“你說的也太玄乎了。大將軍還是忠於朝廷的,不要聽風就是雨。”“我說的都是有根據的。不信你看大將軍全身都是黑的,為什麼臉是白的?”“這個,或許是塗了大寶?”“放屁,官家忘了太祖也長這樣嗎?”“這個嘛,這個嘛……”“還有,大將軍打仗期間和將士同甘共苦,同吃同住。”“這說明大將軍是堪比飛將軍的良將啊。”“放屁,這說明他籠絡人心,伺機造反。”“這個嘛,這個嘛……”“還有,他家的狗頭上長了兩個犄角。”“這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放屁放屁放屁,這說明他必有大貴之相!”“愛卿,照你這麼一說,大將軍怎麼做才對?”“怎麼都不對,只要他還呼吸,就是錯!”“……”

    不久,狄青鬱鬱而終。

  • 13 # 偉哥說文史

    我們讀歷史,很容易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責古人的不足,其實這樣做法是不對的,如果將來你兒子也指責你為什麼當年你不去阿里應聘,不貸款在北京買房怎麼辦?你大概心裡也明白,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做不到,是真的想不到。

    具體到趙匡胤這裡也是,他幹了什麼會導致宋朝國富兵弱呢?作為皇帝他難道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國富民強,士兵英勇善戰嗎?真實的歷史是,他也希望大宋兵強馬壯,但是他沒辦法做到。

    每一個朝代在建立的時候,都會認真總結前朝滅亡的原因,然後從制度上避免前朝的缺陷。比如,滿清在進入中原以後就發現,明朝的衰敗很大原因是各地的藩王把國家給吃空了,所以滿清在立國以後不允許宗室出北京去禍害地方,宗室的爵位還不斷代際消減,從制度上防止養宗室的費用成為國家的負擔。

    宋朝也是這樣,趙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時候也是深刻總結了唐朝滅亡和五代亂世更迭的原因——地方割據勢力強大,武將不受約束,所以導致唐朝滅亡和五代亂世。基於這樣的認識,所以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後,就開始消減武將的權力,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趙匡胤還通過國家制度把軍權分解開,用文官監督武將,從宋朝以後,古代中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軍閥割據的現象了。

    可是軍權被分解,雖然限制了武將的權力,但是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這麼一個狀態,這就導致了部隊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尤其在戰時將領由於不熟悉士兵,在指揮上很容易出錯。宋朝在建立以後還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它始終沒有奪回幽雲十六州,這讓宋朝在北方無險可守,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輕易南下順著華北平原劫掠宋朝。

    為了防衛北方的草原民族南下,而宋朝又無險可守,所以趙匡胤只能在遊牧民族南下路上可能會經過的城市裡全部駐紮大軍,國防的壓力才是造成宋朝冗兵的主要原因。雖然在各個城市都駐紮的大軍防衛遊牧民族南下,但是無險可守還是宋朝的死穴,果不其然在宋朝後期,金人就輕易南下把北宋的皇室全部俘虜。

    從上面的敘述中就能看出,不是趙匡胤不想兵強馬壯,而是他在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後,在國家可能出現軍閥割據和適當消弱軍隊但是不會出現軍閥這兩者中選了一個在他看來危害最輕的。這才是宋朝軍力不強的原因。

    至於宋朝國富就很簡單了,宋朝是一個政府插手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朝代,換句話說,當時民間任何能盈利的行業,政府都會插一手而從中取利。比如王安石變法都會制定專門的青苗法,來用法律規定強制民間百姓向政府借高利貸,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的怪事在宋朝就發生了。

    古代中國從漢武帝開始,中央政府就一直控制利潤最豐厚的鹽鐵行業來保證政府的收入,到了宋朝以後,因為要養活大量的軍隊,所以逼迫政府不但壟斷鹽鐵,還插手民間的其他行業,與民爭利,這就是當時沒辦法的事,客觀現實就是這樣,一環套一環。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其實很不好過,大量的老百姓淪為強盜和反賊,《水滸》就是講這個故事的。

    幽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裡,所以需要大量的軍隊防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大量的軍隊需要大量的錢財供養,逼迫宋朝政府全面插手民間經濟與民奪利,國家搜刮的錢財多了,所以宋朝政府看起來很富裕。兵弱也是趙匡胤沒辦法的選擇,為了讓宋朝長久傳承,他只能選擇壓制武將,以圖改變唐末和五代武將隨意可以造反立國的風氣。

    任何做出一番事業的歷史人物都不傻,他那麼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作為後人不應該一概站在上帝的角度來指責,而是應該從史書中讀出歷史人物的無奈。

  • 14 # 戰艦之錨

    穿鞋的打得過光腳的嗎?

    拿筆的打得過騎馬的嗎?

    吃麵吃米的打得過喝奶吃肉的嗎?

    人家騎著馬從北面俯衝,你站著不動怎麼打得過?

    宋朝軍事不弱,只不過北面的更能打而已!

  • 15 # 胖子多不恰飯

    經濟上繁榮源於對商人階層的開明 和廣泛的海上貿易 軍事上由於沒有幽雲十六州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和養馬的牧場 加上步兵對騎兵的天然劣勢在戰爭中往往處於被動

  • 16 # 真相君LL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很高,但是軍事水平很弱是什麼原因呢?宋朝的軍事水平弱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開國之初的軍事改革以及重文抑武的政策。

    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廢除,軍事政變就像家常便飯,而這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唐朝以來藩鎮割據,導致武將手中權利過大,直接威脅到中央,包括趙匡胤本人也是通過“黃袍加身”的軍事政變建立了北宋。正是因為這樣,趙匡胤對掌握兵權的開國武將非常忌憚,甚至將他們看做心腹之患。

    為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高明的“杯酒釋兵權”成功收回了那些手握重兵武將的兵權,對於低階的軍官則使用容易駕馭的人物,這樣就可以將武將系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了進一步的打壓武將,徹底收回武將手中的權利,趙匡胤還進行了軍事制度的改革。

    按照宋朝軍事法的規定規定,將士需經常進行調換,這樣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防止將領和士兵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這樣確實可以消除軍事將領手握重兵,稱雄一方,威脅中央的隱患,但是由於將領們並不熟悉所率領部隊的人員情況和具體戰鬥力,在下屬眼中也沒有什麼威嚴,嚴重地影響作戰效果,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

    趙匡胤還提出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廣開科舉,重用文人,科舉的成功能夠勝過任何軍功,踏上仕途成為走向人生巔峰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雖然屢建軍功,卻因為出身行伍而受到朝臣的歧視,當時的樞密使韓琦等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甚至遭到了皇帝和朝臣的猜忌,結果鬱鬱而終。一代名將狄青尚且如此,其餘的武將待遇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宋朝的軍事水平弱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根本原因還是開國之初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和重文抑武的政策,這從根本上導致了宋朝武將的缺乏和尚武精神的缺失,最終只能軍事羸弱,任人宰割。

  • 17 # 歷史記述者

    首先,宋朝缺少河套地區以及幽雲十六州,這兩個戰略要地既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可以有效阻擋遊牧民族入侵,同時又是重要的產馬地。宋朝努力收復這兩個地方,但是始終未能成功。

    其次,失去了幾乎所有的養馬區,這直接造成了宋朝極度缺乏成建制的騎兵,使得宋朝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時只能保持守勢,軍隊的種類和力量的單一。

    其三,雖然當時宋朝已經研製出了可以作成煙花的火藥製品,但當時的君主只是覺得他是工人賞玩的一個玩物罷了。沒有能很好地利用火藥。

    其四,當時宋朝的朝廷中,大部分都是文臣,武官所佔比例很小。並且宋太祖酒釋兵權後,對軍隊的把控力度非常嚴格。所以當時軍隊也一直被朝廷所壓,得不到充足的發展,之後君主也都是更注重經濟實力的發展,出現了嚴格重文輕武的嚴格局面。朝廷也沒有對軍隊有一個得力的幫助,軍隊常年沒有得到保障,在加上君主的不重視,所以宋朝的軍事能力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而且在宋朝,打了勝仗的將軍很快就會被收回兵權,然後就會賦閒。

    宋朝用太監做監軍也極大的掣肘了統軍將領的權利

    其五,宋朝軍備其實很充足,但是士兵的地位低下,嚴重影響作戰積極性。而且宋朝的士兵是終身制的,所以很多士兵都不屬於適齡

    其六,宋朝的高層都畏懼戰爭,這和宋朝商業發達有很大的關係。打仗消耗的軍費比求和消耗的還多。打仗無法帶來好處,所以宋朝不願意開戰

    最後一點,漢朝唐朝之前的秦朝和隋朝,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長城、挖運河等,這都是我們所說的“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因此立國之後盡享前朝的碩果而不用過度使用民力。而宋朝則立國於五代十國的“爛攤子”上,太祖和太宗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在安內的同時還要攘外,實在為難宋朝了。

  • 18 # 趙日金141

    杯酒釋兵權。

    秦,漢,唐,元,靠戰爭取得政權,重文又重武。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宮庭政變取得政權。取得政權之後,怕武將學自己的樣子,杯酒釋兵權,剝奪了武將的權力,軍隊沒得力的干將,軍隊作戰素質差。

  • 19 # 孟秋言

    宋朝軍事疲弱的原因首先在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一些書籍中說燕雲十六州是當時養馬的好地段,因為它的丟失,導致宋朝的戰馬不如遼金等遊牧王朝的戰馬,直接導致宋朝騎兵不如遼、金騎兵。另外也有說,燕雲十六州是戰略要地,是中原王朝抵擋北方遊牧王朝的屏障,缺少這道屏障,就像羊圈的圍欄少了一段,惡狼可以隨時進出羊圈進行捕獵。

    第二個在於武將的失勢與文臣的得勢。武將的本職工作是沙場殺敵、開疆拓土;文臣的本職工作則是治國理政。不同的任務目標導致兩個群體執政的不同效果,雖然這兩個群體裡有人會玩跨界,但總的來說大體如此:武將主政則戰爭頻繁,但容易導致內部分裂;文臣主政則大半求和,但非常容易產生黨爭。宋朝以文抑武,軍隊之中最高長官都是文官,武將再聰明果敢,也不能阻止長官做出的保守決定。這種以外行領導內行的行為,自然而然的會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下降。

    文臣只有在沒有戰爭的時代才能夠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所以重用文臣的宋朝,軍事政策主在防守,以維持國內安定。宋朝每次主動出擊遼、金,基本都以失敗收場,最後還要賠更多的歲幣以換取和平。

    宋朝的軍隊有著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隨著皇帝的更換,軍隊越來越龐大,軍費也越來越多,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就有對軍隊的改革,但效果甚微。《哈佛中國史》裡面說,宋真宗時期,國家常備軍有91.2萬,軍費開支佔國家稅收的75%,到了仁宗朝,常備軍有125.9萬,等到神宗朝時,軍費開支已經佔到國家預算的80%。

    朝局方面主和派幾乎永遠壓制著主戰派,岳飛因主戰而亡,辛棄疾因主戰而被疏遠,陸游一生都是主戰派,但是從來沒有掌握大權。主戰派不僅沒能收復失地,很多時候還不能得皇帝支援;主和派們雖然每每讓人痛恨,但對於社會的安定卻是功不可沒,這也是宋朝經濟和文化能夠繁榮的基本保證。

    另外,宋朝所面對的對手,是自中原王朝建立以來,就一直與中原王朝作戰的遊牧民族,宋朝正好處於他們的強盛期。遊牧民族一旦形成軍事組織,就是極為強大的戰爭機器,先是契丹,再是女真,最後是蒙古,中間還有一個党項,宋朝一直堅持著看完了這幾個遊牧民族的爭霸大戲,軍事弱一些似乎也是必然的。如果,宋朝的軍事極為強盛,這幾個遊牧王朝可能就不會出現,又或者,他自己也會成為其中一個被早早替換掉的政權。

  • 20 # 大明國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水平發展有多高呢?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在唐宋八大家裡面,宋朝就佔了六位。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在經濟上面,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宋朝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用於貨運的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最早的紙幣“交子”也在北宋朝時期出現,紙幣的出現對於宋朝的經濟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在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的貿易都得到了很大的促進和發展。

    在經濟和文化都高度發達的宋朝為什麼軍事水平很低呢?

    一.“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都熟知,就是這一場兵不血刃的兵變創立了宋朝。在這件事中,趙匡胤手握大權,作為武將出身的他手裡有兵。後來在稱帝后,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也不想看見武官獨大,所以實行了重文抑武。

    二.在募兵的制度上也有很大的弊端,當時有凶年饑歲的時候,會產生很多難民和無業遊民及犯人。朝廷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會把大部分這樣的人安排進軍隊,這些人本來就素質不高,服從命令的能力差,軍紀渙散,導致隊伍戰鬥力不高。

    三.宋朝皇室為了防止武將掌握軍權,實行了一院三司制度。一院為樞密院,設樞密使、副使若干,都由文官擔任,負責全國部隊的部署、調動、駐防和後勤保障,戰時制訂作戰計劃。三司即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和殿前司,三司設三帥為指揮官,統領侍衛部隊和全國作戰部隊。《宋史》記載“祖宗統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每有出征,由帝親臨戰命帥,所任主帥概不由三司。”皇室把軍隊的指揮權、統兵權和調兵權全部都分離開,由皇帝、樞密使和三司將帥三分兵權,互相制衡牽制,所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在戰爭中,將士和將軍的關係很陌生,提升不了軍隊的氣勢,戰鬥力自然而然也會發揮不出來。大家可以看看電視劇裡面李雲龍所帶領的獨立團,為什麼整個獨立團戰鬥力那麼高,李雲龍的那些將士都是跟著李雲龍一起出生入死走過來的,所有士兵都聽從領導的命令。一個人是打不贏一個隊伍的,但一個團結聽話的團隊卻可以戰無不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請四五六十歲,結婚十幾二十三十年的知友,來談談你們對愛情和婚姻的真實感受和看法,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