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來一暑往

    理學有兩種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學,也可以指現代自然科學的理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新學、司馬光(溫公)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現代科學上所說的理學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等。理學起源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理學研究內容  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係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性和情是體用關係,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理學流派  理學流派紛紜複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儘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理學的歷史作用  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北韓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髮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說明  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秋天飄轉的落葉,你會想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