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薑紅糖水plus
-
2 # 愛機斯坦
華為內部有一句話,叫“上不碰應用,下不碰資料”。
為什麼這麼說?當然是為了讓使用華為裝置和技術的客戶放心,不用整天防著華為從供應商變成競爭者。
那麼,為什麼任總要說出“永遠不造汽車”這句話,不是多此一舉嗎?
如果這樣想,就是真的太年輕了,這句話就是華為要全面進入汽車電子和車聯網相關業務的意思。
也就是給所有的整車廠提供方案,這些方案包括電源模組、電池管理、車載網路、自動駕駛軟體、各種感測器、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甚至還包括充電樁技術、資料中心、雲端儲存、雲端計算等等。
放棄高成本、競爭激烈、銷量薛定諤的整車,變為整車廠的供應商,將為華為帶來300~500億美元/年的收益。
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華為已有的技術優勢,同時車聯網(物聯網)的大規模普及應用,會繼續撐大管道,華為在傳統優勢專案——通訊裝置上,又會增加收益。
-
3 # 圓夢鄖西X
正原因很筒單汽車成本高、消量少。而網路成本低,便於帶走,這叫科技產品見錢快!只是鋅片能解決的問題。正如俗言道:騎馬不如座驕的、座驕的不如能飛的機。
“永遠不造汽車”是什麼意思?就是華為要全面進入汽車電子和車聯網相關業務的意思。
先貼一張圖。
回到華為的問題,我認為華為不是造車,而是在自己的優勢專案給車企提供解決方案,例如“BOSCH”,我們所熟知的關鍵時候能救命的配置“ESP”就是源自博世,汽車上也有不少來自於博世的零部件。那麼華為能做些什麼,例如”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等。華為所掌握的5G技術不僅僅只有通訊領域,更會帶來工業上的革新,例如自動駕駛用了5G技術,原先汽車時速100km/h,在接收計算中心的訊號,延遲1S,那麼汽車就跑出了幾十米遠,如果5G的話汽車行駛里程在10CM以內,這就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和可能性,遠端控制汽車也不是不能實現的了。
個人覺得,華為做事其實很有特點,其特點就是:圍繞主航道,發揮技術特長。什麼是主航道?現在的主航道是雲管端(雲技術、管道、終端)。
為什麼是雲管端?都是為了撐大流量。
為什麼要撐大流量?因為華為起家之本是運營商業務,撐大了流量,供應商的裝置就要升級,華為就能賺錢!
那什麼是發揮技術特長?
雖然我們也經常自黑華為是“技術有限拉通對齊端到端無限公司”,但實際上大家可以看到,華為這幾年做的事情,都是圍繞著自己擅長的技術來搞。
比如終端。
華為起家的技術是通訊技術,終端用的是什麼技術呢?也是通訊啊。所以,在終端產品上,華為本來就有很強的技術基礎,圍繞著這些基礎,華為可以很快做出自己的特點,比如可靠穩定的通訊質量。再加上之前的佈局,如海思晶片,同時華為製造也涉及很廣,不僅包括電子裝聯(終端使用的),還包括裝配、測試、整機等型別,這些綜合因素讓終端突飛猛進。
迴歸主題“造車”。
有人說汽車和通訊裝置是兩種製造體系,所以華為不做。怕麻煩?不適應?做不來?成本高?這些都不是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就在於,華為沒有整車的技術優勢,整車也不是華為的主航道。首先看,華為做整車將面臨什麼?將面臨著和所有整車廠的競爭。這些競爭者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背後資本實力強大,關係錯綜複雜。如果華為涉入整車,將面臨多麼殘酷的競爭?而造成的收益又受限於華為整車出貨量,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很強。
那麼華為要做什麼?
先看華為有什麼。
引用小徐總的話“車載網路是我們的傳統優勢;攝像頭我們從晶片到智慧攝像頭有端到端的技術;鐳射雷達、5G毫米波我們做了多年的研究。可以說,目前除了自動駕駛軟體需要再做些研究外,其它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所需的所有技術華為都有現成的技術、專家和人力儲備,我們只需要把現有的技術應用到未來的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場景去滿足客戶的要求就行了。”
所以,華為不做整車,可以為所有整車廠提供方案,這些方案包括電源模組、電池管理、車載網路、自動駕駛軟體、各種感測器、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甚至還包括充電樁技術、資料中心、雲端儲存、雲端計算等等。
放棄高成本、競爭激烈、銷量薛定諤的整車,變為整車廠的供應商,將為華為帶來300~500億美元/年的收益。
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華為已有的技術優勢,同時車聯網(物聯網)的大規模普及應用,會繼續撐大管道,華為在傳統優勢專案——通訊裝置上,又會增加收益。
愚鈍如我已看到一舉多得,領導們更是有更高的視野。
綜上所述,華為目前不會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