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25019527748

    “假性神經傳遞”的名詞解釋如下:在腸管內,一部分氨基酸經腸菌的氨基酸脫羧酶作用而形成胺類,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脫羧形成苯乙胺及酪胺,正常情況下可被肝內單胺氧化酶分解而清除。肝功能不全時,由於肝內單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門體側支迴圈的形成,於是芳香胺類直接經體迴圈入腦,經腦內非特異羥化酶作用,於是苯乙胺羥化而生成苯乙醇胺,酪胺經羥化而生成鱒胺(β-羥酪胺)。由於苯乙醇胺及β-羥酪胺與兒茶酚胺遞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結構相似,又不能正常地傳遞衝動,故稱假神經遞質。一、形成:食物蛋白中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胺酸,在腸道(主要在結腸)經細菌脫羧酶的作用,生成苯乙胺和酪胺。這些單胺類物質被吸收後,絕大部分在肝內被單胺氧化酶分解。在肝功能障礙或存在門-體分流時,血液中這些類單胺物質含量大大增加。爆發性肝衰和長期有門-體分流的患者,由於血腦屏障通透性增高,迴圈血液中的單胺類可大量進入腦內。在神經細胞內,苯乙胺和酪胺經非特異性β羥化酶作用,在側鏈β位置上被羥基化,形成苯乙醇胺。這兩種物質的化學結構與正常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其效能只相當於去甲腎上腺素的1/10左右,故稱為FNT。FNT同樣可被神經末梢所攝取、貯存和釋放。生成FNT的前體物質苯乙胺和酪胺除了可直接來源於腸道外,血漿芳香族氨基酸增多是其重要的代謝來源,因此,FNT的形成與血漿氨基酸失衡有密切的聯絡。二、理論侷限性:假神經遞質釋放後引起神經系統某些部位(如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功能發生障礙,使大腦發生深度抑制而昏迷。黑質、紋狀體通路中的多巴胺被假遞質取代後,使乙醯膽鹼的作用佔優勢,因而出現撲翼樣震顫。當然,假遞質學說也不能解釋全部肝昏迷的發生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旗linux雙系統進入win7提示no such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