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哪會,看香港警匪片,印象深刻,現在看,感覺差了不少!過了10多年,很多的片子的名字是忘記了,但臺詞卻過目不忘,例如,“我是納稅人”、“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講…”,“做人呢,最緊要是開心羅”,你印象深刻有哪些?
-
1 # 小盛gg
-
2 # 昨天只似開玩笑
在80-90年代,也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一大批優秀影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出來,對比現在的香港片,不難看出以前的拍攝水準是相當高的,像《古惑仔》系列、《無間道》系列等在香港黑幫警匪電影中都屬於“殿堂級”的作品,也是香港同類題材電影的最高水準了。不管是觀賞性還是要表達的情懷,現在的都屬於望塵莫及的狀態!
現在的香港年輕人 欣賞水平感覺是越來越不如以前,然後社會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加上國外大片、盜版和網路下載對電影票房對衝擊,電影業接替的也不是很理想。所以片子的數量越來越少。幾十年前香港每年可以產片500部以上,現在卻可能連100部都不到 數量不多,票房不好,所以現在香港電影越來越商業化。電影本身變成了廣告牌,自然而然的就不好看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香港電影公司到大陸去拍電影,演員到大陸去接戲拍了。
在80年代中的香港片中,《英雄本色》的橫空出世,真正改變了香港電影的格局,開始變得大氣,國際化(當然最佳拍檔也很國際化) 小馬哥的風衣和火柴棍在南韓漢城賣到脫銷,小馬大戰楓林閣,世上再無真英雄。
上海灘,該劇以民國年間的上海為背景,描述了上海幫會內的人物情仇以及許文強與馮程程之間的愛情故事。《上海灘》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復仇故事打動了很多觀眾。作為影響了幾代人的劇集,劇中不少經典鏡頭和經典形象都留在了觀眾心中,比如許文強在雪中為馮程程撐傘的場景等等,而黑帽、風衣、白手套的經典"許文強"造型以及梳著兩個麻花辮的"馮程程"髮型更是成為觀眾對於那個純真年代的集體回憶。
在港片《古惑仔》中,威風的打架場面影響了多少無知少年,對現代社會青年的孤獨、幻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古惑仔》系列也是一把雙刃劍,存在弊端的同時也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突出了影片的現代性,用獨特的經歷教育現代人。不管怎麼說,這些優秀的電影都成為了難以忘記的經典。
動作電影的奠基人李小龍飾演的陳真可謂是讓人記憶深刻,最經典的一場戲就是獨闖日本道館,將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最後他手刃仇人為師父霍元甲報了仇,雖然最後死在了警察的槍下,但他卻令所有中中國人敬佩。但是很遺憾的是。李小龍早早的就離我們遠去了。真的很可惜。
1987年林嶺東導演奉獻出了導演生涯中一部經典的電影《監獄風雲》,在此之前他在《龍虎風雲》中就藉著正邪對立的李修賢和周潤發演繹出一場精彩的兄弟情義大獲成功,到這部《監獄風雲》,梁家輝與周潤發則是在一片黑暗中展現那種人與人那種可貴的《友誼之光》。多年後重新回味這部電影,發現8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愧為經典的一代,每個演員的表演都很認真,很能打動人。
以上可以看出在80年代,那麼多好的作品深入大家的心。
-
3 # 錢史金生
劉德華飾演的警匪片中,我覺得最經典的兩部就是《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了,我覺得這兩部給我的感受都是比較深的,也反映出了這個影帝的一些演技和他的一些形象,我覺得都是非常自然非常貼合電影中的一些形象的,他將這部電影演得活靈活現。
首先先說一下《掃毒2》,我覺得《掃毒2》作為一部緝毒的影片是拍的非常好的,因為如今在這個大的電影市場裡面這一類的電影其實已經顯得有些庸俗,但是我覺得在競爭激烈的這個電影市場中它還能夠做的這麼好,我覺得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劇情,還有其他的一些角色的飾演方面,我覺得他們這些演員都做得非常好,可能是因為有明星加盟吧,所以說沒有泯然眾人矣,但是古天樂和劉德華的演技也非常的高超,為這部電影加了不少的分,所以我覺得如果有大牌明星加盟的話,那麼肯定是使得這部電影的加分不少。而且這部電影中的一些劇情也讓人覺得非常的驚險,讓你覺得腎上腺飆升,而且其中也有一些表達的情感讓人覺得很有共鳴,有一些夫妻情和若有若無的兄弟情,我覺得是非常讓你覺得感動的。
其次就是拆彈專家了,我覺得這一部電影華仔的演技也是非常棒的。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一個畫面就是他作為一個警察去拆那個另外一個警察身上的炸彈的時候,然後拆彈失敗他和另那個綁炸彈的警察在一塊兒聊天兒就說他們都是警察,說明了警察這個職業的光榮,而且我覺得非常的感動,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警察這個職業是非常不容易的。
-
4 # 雪夜LOVE資訊
九十年代,現代文藝正在興起的時候,那時出現的影視劇極少,更談不上網路。所以一時興起的港澳片層出不窮,再加上香港的影視劇的創作水平一直走在前沿,比起內陸地區,其警匪片風生水起,受到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青睞。
記得九十年代時,電視機也很少,看電視需跑到鄰村或其他地方,有時候一村人共守一臺電視,極為稀罕,年青的人對警和匪從心理上分的很清楚,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理,共享一部警匪電視劇,從正義,良知,道德等各方面對一段故事作出評判。
九十年代左右,創作素材的限制,加上播放渠道的限制,完全制約了人們對正義和邪惡的評判,不象現在網路極其發達,可以說到了巔峰,人們現在對作品的欣賞,完全不是一種好奇心,是種審美的感觀。
這也是文藝作品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曲折的過程。
路是人走出來的,回過頭來,驚歎那一段歲月,回憶那時侯警匪片中的為正義而相互拼鬥,為純正愛情而忘乎所以,如歌如泣,那是那個年代人性的真實體現。
-
5 # Yommy樂已
我覺得在那個好片迭起的年代的,香港電影成為一大批80後、90後陪伴成長的回憶。90年代出,香港著名的電影明星有周潤髮,張國榮,周星馳,梅豔芳,劉德華,梁朝偉,成龍等等演員素質較高。那時候電影還沒有那麼多特效,很多鏡頭都是現場拍攝,什麼爆炸場面,車禍現場,高空跳躍都是演員親力親為,故事情節跟打鬥場面都是有血有肉。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共鳴。
其實不止是香港那時候的警匪片好看,比如那時候發哥的賭神系列,劉德華老千系列,周星馳無厘頭搞笑,還加之同時期英叔的殭屍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同時也是一份童年的回憶吶下面我來推薦一些港片,喜歡的點贊,關注我,是不是分享好玩有趣的故事[祈禱][祈禱][祈禱]
劉德華:《無間道》,《烈火戰車》,《五億探長—雷諾》配合前幾年剛上映的《追龍》看,《至尊無上》系列
周潤發:《賭神》系列那就不談了,《英雄本色》系列,《監獄風雲》系列那都是必刷!
-
6 # 壹葉知秋vlog
香港電影是中國大陸較早接觸的影視作品,在90年代,香港電影很大程度地滿足了大陸人的娛樂文化需求,對於當初經濟剛剛起步、逐漸加強對外開發的大陸來說,香港的影視作品也是一扇可以觀察外界文化的視窗。當年很多對於call機、大哥大等通訊產品最早的瞭解都是來源於香港電影。
90年代,下面這些電影是香港電影中的經典,絕大部分觀眾都印象深刻:
1993年《笑傲江湖3:風雲再起》
武俠小說改編電影正熱的時候,觀眾的遐想終於變成熒幕上精彩的畫面,成為經典。
1990年《笑傲江湖》
許冠傑、葉童、張學友及張敏等人紛紛登場,一場武林大會如期而至,兌現了許多觀眾心裡的武俠夢。
1992年《鹿鼎記》
打開了武俠小說改編為喜劇的大門,後面又被無數人模仿。
1990年《賭俠》
在《賭神》的題材延伸出來後又加上了穿越的色彩,這裡的穿越並不是通過什麼高大上的特效表現出來的,僅僅是周星馳打電話學功夫求教的片段,就能讓觀眾感受到時空差異的奧祕。
1991年《黃飛鴻之壯志凌雲》
李連杰、關之琳、元彪、鄭則士、張學友、午馬等人出演,《男兒當自強》的主題曲朗朗上口,功夫和民族英雄是永久經典的題材。
1993年《霸王別姬》
1993年這部電影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
周星馳的喜劇經典之一,周星馳好像無論什麼題材都可以加工成喜劇。
1993年《東成西就》
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等主演的喜劇,這部喜劇並不比周星馳系列的喜劇遜色。
1994年《中國產凌凌漆》
這部喜劇很精彩,一部分帶有諷刺,但是同時也反應了當時香港人眼裡固化的一些形象。
1994年《東邪西毒》
張國榮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1993年《青蛇》
經典的情感糾葛戲。
1992年《家有喜事》
張國榮、周星馳、張曼玉、黃百鳴等主演的喜劇,到現在這部電影都還經常在年節期間重播。
1994年《重慶森林》
經典的王家衛式文藝片,提前《重慶森林》觀眾就會想起那個瘋狂吃過期鳳梨罐頭的金城武。
1995年《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香港最成功的黑社會題材電影,銅鑼灣陳浩南成了耀眼的金字招牌口號。
1992年《金裝鬼打鬼》
林正英是當年香港鬼怪題材電影當之無愧的一哥,一眉道長總是給人正氣凜然和臨危不懼的印象。
1993年《超級學校霸王》
張衛健,劉德華,張學友,邱淑貞,鄭伊健,任達華,許志安,郭富城,陳百祥一眾大咖演的電影,現在看這樣題材的電影可能會覺得有點中二,但是當年正合觀眾的胃口。
1992年《喜劇之王》
有喜劇也有心酸,周星馳的那一句“我養你啊”,後來成為了無數青年對於愛情和現實的感思。
1994年《笑林小子》
這是一部香港最成功的童星喜劇電影了吧。
1990年《霸王花3皇家賭船》
《霸王花》系列的電影同時滿足了觀眾對於警匪、動作、槍戰、美女等題材的需求。
1992年《審死官》
《審死官》是周星馳早期作品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周星馳離開了正在影院瘋狂賣座的賭片和喜劇武打片,而出演了的一部喜劇“法庭片”。
-
7 # 華冠影視
你好,很榮幸能夠回答這次問題
首先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顛覆時期,特別是警匪片,可謂是非常的受歡迎。因為當時的演員和導演是非常敬業的,當時拍出的作品是非常真實和感人的,讓我們對電影有了全新的認識,接下來回顧一下當年最經典的六部港匪片其中之一,<<英雄本色>>這部電影為介紹。
90年代後則得再行“專業化”——先行代表第一部就是《英雄本色》了,相信這一部很多人都看過,是由周潤發、張國榮和狄龍一起聯合主演的。主要講述的是兄弟三人之間的江湖情。小編是後來看的這部影片,當時看了影片中的兄弟情、父子情、朋友情都深有感觸。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的票房冠軍,經不經典事實說話,用兄弟情博得了一大片男性觀眾的追捧,配樂《英雄本色》也很成功,音樂只要一想起來你就能回憶整部電影的劇情,讓人熱血沸騰。
所以我覺得《英雄本色》 就是香港電影的一部巔峰之作,只能被模仿,絕對沒有可能被超越。
這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經典之作,瀟灑的無與倫比的小馬哥,義薄雲天的豪哥,再加上極具觀賞性的吳氏暴力美學,將一個豪情萬丈,令人熱血沸騰的江湖世界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影片中的黑幫世界,幾乎可以說是現代版的武俠世界,正邪大對立,好人重情義講義氣,壞人陰險狡詐詭計多端,最後來一場正邪大決戰……武俠片的內在精神在暴力美學的包裝下,得以在現代黑幫電影中延續,使得影片多了幾分浪漫主義色彩,極具觀賞性。
-
8 # 萌芽影集
在香港影壇,“警匪片”作為重要的型別片之一,陪伴我們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從20世紀初最早的短片《偷燒鴨》,60年代最早的粵劇片《第十三號凶殺案》的曇花一現再到80年代的全面綻放,荷爾蒙不斷,驚喜不斷,而邁入千禧之年,香港警匪片依然一脈傳承。
不僅不少東西方觀眾對其心馳神往,連好萊塢也拍下了《無間道》,2002年的救市之作《無間道》中,當派遣陳永仁執行臥底計劃的警察一個一個死去,陳永仁依然奮力找回自己將要失去的身份,直到殉職,這一紙資料雖然單薄,臥底視之如命,觀眾亦可感受到它的價值性,因為此時它象徵了是“正義”與“邪惡”的判決書。
臥底也常常面臨著矛盾立場下人性掙扎的痛苦,這與普通警員“兵捉賊”的立場是不同的。
前者在時刻恪守自己職責的同時,也面臨著愛情與友情的考驗,臥底往往在一些時刻,堅守自己的立場而不得已做出了背離人性之事,而使自己陷入了痛苦的絕境。
林嶺東的《龍虎風雲》當中,周潤發飾演的臥底高秋與李修賢飾演的阿虎,儼然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那一刻似乎已無關乎立場。在一同打劫的時候,已將兩人變成了“生死相照”的密友。
在警察包圍的最後一刻,高秋向阿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友情卻始終未崩盤。高秋甘願死於同事槍下,替這種友情的“出賣”而贖罪。
香港臥底片最出色之處,就在於用極盡誇張之能事,對臥底的心思賦予最細膩的刻畫,然而這往往又是與影片爆裂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正反對立的差距,有著“高處不勝寒”的最直觀感受,往往能讓人動容。
真正引入臥底悲慘遭遇詮釋的最形象化的表述,要屬《無間道》中的“阿者言無,鼻者名間”,臥底之路就像被打進“地獄的18層——無間地獄”,受苦不斷輪迴,故當臥底在無間行走,面臨著人性與精神的煎熬。
“血薦軒轅”無疑不是終結這種痛苦的最好方式。香港電影很難得的從正反兩面詮釋臥底的道德觀轉變,作為香港電影裡較為獨特的片種,我認為,港人偏愛臥底電影與港人身世是分不開的。
臥底從白到黑,再從黑到白的過程,正是港人手到拈來的“映象主義”的一個寫照。融合了多元文化的香港,其實一直以傳統的中華文化立足根本。
那些悲喜與人情冷暖自知,正是港人心態的一個極佳寫照,而臥底時刻恪守的警察職責,正是港人的思想核心所在
-
9 # 天使and魔鬼
天時地利人和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型別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臺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影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影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髒的錄影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杰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藉《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然而,在輝煌之際,香港電影也給自身埋下了衰敗的伏筆。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很多商人(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把電影看作賺快錢的工具,大批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應運而生,嚴重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成龍曾經舉過例子:“一個殭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殭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當時很多電影開拍時連劇本都沒有,到了現場再靠導演和演員一起臨時發揮,一部電影半個月就拍完。另外,當時盛行抄襲之風,不尊重原創,這也導致王家衛養成了邊想邊拍的“習慣”來保護自己的原創劇本。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市場直線下滑,到2007年時全年只有51部電影,港產片票房總額只有2.75億港元,而1982年的時候香港全年港產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元。
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十年間,曾經風雲一時的電影人也各自尋找出路。吳宇森、周潤發、李連杰等去了美國好萊塢發展,希望在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一顯身手;吳思遠、陳可辛等一批電影人敏銳地發現了剛開放的內地市場商機無限,引領了香港導演“北上”的風潮;而無線電視臺出身的一批電影人——杜琪峰、韋家輝,以及香港電影的後起之秀彭浩翔等人則選擇留守香港,做好本土電影。十年的低谷期過去,闖蕩好萊塢的回來了,“北上”的導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留守香港的導演也有上乘的作品問世。種種跡象顯示,香港電影顯示出了復甦的跡象。
-
10 # 我們走了一些彎路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香港警匪片已經歷時五十個年頭,其間經歷過最初粵語殘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變;到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響頭炮,再到八、九十年代產生《英雄本色》、《pol.ice故事》、《龍虎風雲》、《喋血雙雄》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令這一片種不但在香港生根發芽、更令到港產電影在國際上聲名大振。而馬丁·斯科希斯憑藉《無間道》而改編的故事獲得奧斯卡的垂青,更使得香港警匪片徹底達到其巔峰時刻,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各種原因的交織也令到香港警匪片愈來愈走入窮途末路,而今即將上映的《竊聽風雲》很有可能是最後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香港警匪片……這一切,待從頭細說香港真正意義上的警匪片興起於50年代中後期,當時曹達華飾演的緝凶探長形象日趨深入民心。1960年的《十三號凶殺案》更為該型別片帶來了第一個春天,成為粵語片影壇的一朵奇葩;70年代初,曹達華自資自導自演的《神探一號》以慘敗的票房遭人戲謔為“粵語片的送終片”,加之廉政公署成立後全力清查pol.ice貪汙事件,使得警匪片市場一度完全沒落!70年代前中期雖仍不乏以警匪鬥智題材為主的影片出現,但多數是真實奇案改編的實錄片或賣弄B社會禮儀幫規的噱頭片,對真正的警匪片而言並無意義踏入80年代,警匪片終於迎來了它最輝煌的十年,寫實、槍戰、動作、喜劇甚至KB無一不俱,型別之多令西方影人都為之咂舌:1981年章國明執導的《邊緣人》是這十年來的第一個成功典範,亦是有史以來首部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的香港電影,飾演臥底的艾迪在結局慘遭居民活活打死,臨死前哀號“我不想死”的結局更被稱為香港電影中描寫死亡最深入的場面之一;1984年,李修賢自導自演的《公僕》和麥當雄執導的《省港旗兵》在第二十一屆金馬獎上大放異彩,令兩人分別摘得影帝及“最佳導演”殊榮,成為港產警匪片史上的又一個輝煌戰績;1985年,成龍的《pol.ice故事》和元奎的《皇家師姐》同時出現,自此警匪片又突破了槍林彈雨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激烈的拳腳肉搏,同時也拓展了型別題材的商業市場,這批被稱為“警匪動作片”的分支不但令《警》及《皇》湧現出多部續集兼造就了大批動作男女,時至今日亦有《殺破狼》、《導火線》、《男兒本色》等片延續著題材的活力;至於1986年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冼杞然的《兄弟》雖帶有濃重的江湖色彩,但借兄弟、朋友之間一警一匪的對立身份營造情感張力的劇情模式,在日後的香港影壇亦被多次跟風、沿襲。 直至1987年,港產警匪片又迎來了另一座里程碑——人稱“阿SIR”的李修賢成立“萬能”電影公司,由創業作《鐵血騎警》開始,製作、出品了一系列警匪片,雖則水準有優有缺,但李修賢對該題材的熱愛和堅持可謂人皆共知,至今仍被稱為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同年,由他自制自演的《霹靂先鋒》,雖則並非警匪佳作,但也帶起了一個周星馳,當然,這是後話。 同樣是1987,真正意義上的集大成之作亦告現身——由林嶺東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龍虎風雲》以強烈的寫實主義為香港影壇掀起了一股“風雲”熱潮,與吳宇森的都市浪漫英雄形象遙相呼應,將港產警匪片推上新的高峰——事實上,從《龍虎風雲》開始,警匪片方才真正踏入風起雲湧的主流之路,臥底題材雖有《邊緣人》珠玉在前,但回望劉偉強從手提攝影到導演的崛起、昆汀塔倫蒂諾《落水狗》結尾的模仿、直至十五年後《無間道》的逆市反彈,《龍虎風雲》的影響依舊無可取代!其後數年,林嶺東在《學校風雲》、《伴我闖天涯》、《聖戰風雲》等片中,對警匪對搏的刻畫日漸形成獨有風格,再有吳宇森借《喋血雙雄》將同類題材進一步浪漫化,警與匪的關係又從《英雄本色》的正面對峙轉化為惺惺相惜,每當觀眾重溫《龍》中周潤發對李修賢一句“我是pol.ice”的坦白、或《喋》中將兩人並置的越軸剪輯,都會從警與匪的界限中挖掘出真摯的男性友情!隨著第九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座落入吳宇森之手,港產警匪片終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了80年代80年代香港影壇的百花齊放令警匪片鞏固了江湖地位,90年代後則得再行“專業化”——先行代表當推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將傳統警匪片固有的槍戰模式極限放大,尤其是******持續長達45分鐘的醫院大戰,火爆刺激程度更是前無古人,雖然頗為誇張,但敢於將醫院化為戰場的舉動,對港產警匪片而言實乃標誌;1993年,另一位“火滾代表”黃志強亦交出了一份上佳的成績單,改編自王德輝綁架案的《重案組》成為成龍演技轉型的分水嶺,除了成龍一貫的動作表演,槍戰、爆炸、pol.ice行動等場面都已超過成龍片的過往規模,再融入嚴肅的正統劇情,終讓成龍蟬聯金馬影帝!而黃志強雖再未與其合作,但翌年推出的《O記重案實錄》及《省港一號通緝犯》都繼續大興火爆,前者在鬧市不封路開拍的真實記錄,更是黃志強的電影佳話! 1994年,陳嘉上的《飛虎雄心》令軍裝pol.ice深入民心,兩年後的續集《飛虎》更讓王敏德成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pol.ice形象,期間又有劉偉強的跟風作《傲氣比天高》及多部《飛虎雄獅》等片出現,但水準遠不及正牌;1996年,陳木勝的《衝鋒隊怒火街頭》是香港影壇首次拍攝EU,而火爆程度較《飛虎》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90年代港產警匪片中的悍匪無論裝備行為皆較80年代更為喪心病狂,編導為求更大程度炮製大場面,安排多種軍裝pol.ice上陣,在劇情節奏及視覺效果上無疑更令觀眾大飽眼福,其後諸如《G4特工》、《重灌pol.ice》、直至新世紀後的《PTU》、《大事件》等,警匪片中湧現的身影日益豐富多彩。 但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李修賢的“萬能”電影公司在90年代後漸走下坡,期間開拍的一系列“重案實錄”片也多屬噱頭化的流水線作業,甚至本末倒置地大拍pol.ice對匪徒嚴刑逼供的殘酷戲,因此漸為市場忽略,1995年親身上陣執導的《賊王》之後,李修賢的警匪片再也無復當年之勇….。 除此之外,其他導演亦不斷在警匪題材上尋求突破:杜琪峰的《無味神探》可謂個人風格的開端之作,而成立“銀河映像”後推出的《暗花》、《暗戰》及《非常突然》等總算在黑色風格及商業利益之間找到了一定的平衡點,除了大牌明星的加盟,不拘泥於火爆槍戰,而通過別出心裁的場面排程、環環相扣的劇情推進、及銀河獨有的宿命論主題相互作用的模式,堪稱90年代後期港產警匪片中的一朵奇葩;在好萊塢發展不順的林嶺東返港後拍成的《高度戒備》不但吸收了好萊塢電影的長處,更讓兩大影帝——劉青雲和吳鎮宇同臺飆戲,技巧創意皆精彩絕倫,成為90年代警匪片神采飛揚之作;陳嘉上刻意模糊正邪界限的反英雄作《野獸刑警》注重人性挖掘,風格平實生動,成為第十八屆金像獎上的大贏家;同樣從闖蕩好萊塢中獲取經驗的還有徐克,返港後首部作品《順流逆流》亦是警匪題材,場面排程及剪接手法淋漓痛快,更被《時代》週刊評為2000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港片陷入低潮之際,為觀眾展示了一輪集體的精彩90年代後期至今,港產警匪片完全可用“命運多舛”形容:橫掃金像獎的《野獸刑警》卻是陳嘉上從影以來最賠錢的影片;2001年雖有一部《無間道》成功救市,卻如煙花一般眼望自身商業價值被迅速榨乾後重新歸入沉寂;在諸多衝擊下,香港影人遂順CEPA簽署之勢走上合拍片之路,可惜,他們雖帶上了警匪片的劇本與模式前來,得到的卻多是舉步維艱的遺憾—— 雙簧結局 “劉建明,我們懷疑你是B社會臥底,請你跟我們走一趟!” 隨著吳廷燁的話音落下,手銬銬在劉建明的手上,同時響起《無間道》的歌曲,影片結束——這一結局曾令不少觀眾丈二金剛:為何在結局無端將劉建明抓走? 數年後的《神探》亦是如此:港版結局是安志傑為升職而重新佈置了槍戰現場,但內地版卻讓他在結局報警自首,即使觀眾噓聲四起也費事理你,足見“雙簧結局”是港產警匪片進入內地的夢魘! 《神探》將脫罪改為自首,終於在內地上映。那麼《無間道》呢?雖毫無道理地讓劉建明被捕,但影片觸犯的另一個禁忌最終還是無法令《無間道》扭轉無法在內地公映的命運。“雙結局”換不來一個美滿的結果,實乃諷刺票房不靈 港產警匪片在內地生意不景氣的現實並非新聞,《傷城》便是數年後的另一個例證:同樣是安排在年底上映,警匪題材的《傷城》有梁朝偉和金城武兩大俊男同臺,又有《無間道》的“鐵三角”支撐幕後,雖說上座率及口碑已勝於《終極無間》,最終抱走7400多萬人民幣,但在數日後公映的大片《黃金甲》卻將之迅速將之遠拋其後,高達近3億的收入令《傷城》只至其零頭,足見不同型別在內地市場的差距難以同日而語,面對銀彈砸下的中國產大片,曾在港片市場呼風喚雨的警匪片只得感嘆生不逢時; 4. 支離破碎 去年同由莊、麥聯合編導的《大搜查》原名《查之女》,但在香港和內地都遭傷筋動骨,讓不少觀眾愣是莫名其妙了一個半小時,有網友曾列舉了一系列在影片結束後都未曾揭開的謎團,但仍憑觀眾如何猜測,《大搜查》佈局的七零八落卻是有目共睹! 當然,《大搜查》不是第一部受閹割的港產警匪片,數年前同由陳奕迅主演的《愛 作戰》在內地上映時便改名為《槍林戀曲》,同時內地版情節亦與港版差別不小。合拍片政策在前,為求佔領內地市場,過往在情節上近乎百無禁忌的港產警匪片亦只得惟命是從。 5. 形象越級 由於內地尚未推行分級制,加上政策的問題,警匪片稍有“越級”,便令電影公司難以推行宣傳,《無間道》便是最早的例證之一:合拍片中的pol.ice不允許以反面形象出現,而片中的劉建明又是B社會派入警界的“反臥底”,在港版結局中更能聲稱“我是pol.ice!”繼續做好人,當然觸犯了合拍片的禁忌,因此那個無厘頭的“被捕”結局不但未能幫助《無間道》進入內地,甚至一度淪為觀眾的笑柄;此外,《門徒》亦是數年後的另一個例證,片中除了對白,吳彥祖所有出現警服的造型皆被改成便裝,包括他身著警服注射viper的結局,亦被改為身著便裝對viper沉思,便可窺知一二….。種種對pol.ice形象的“不方便”因素,再次構成了警匪片的尷尬。 6. 市場萎縮 香港本土的票房市場難以再支撐過往的香餑餑,除了《無間道》三部曲、《新pol.ice故事》、《門徒》等警匪片衝破2000萬以上之外,多數警匪片未過千萬:昔日的pol.ice“專業戶”李修賢在2002年主演的一部“本色”片《狂野臥底》票房為330港元,淪為全年票房最低之作兼一度保持該項“紀錄”,至低程度也是香港警匪片史上票房最低的作品,足見整體市場對型別片接受度的急劇下滑港產警匪片雖陷入了尷尬境地,但影人們依舊懷著極大的熱忱為題材注入新的活力——十多年前,陳欣健便自信地稱:“警匪片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片種,永遠有新一代的觀眾喜歡欣賞。”而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警匪片論壇上,《竊聽風雲》的主創莊文強的一席話亦與之遙相呼應:“警匪片可以永遠有新意,它就像是一個容器,裡面可以放進去很多東西!” 此言非虛,繼《無間道》之後,一眾影人對警匪片的熱忱再得激發,很快便出現了王晶的《黑白森林》及陳木勝的《雙雄》,嚴格來說雖有跟風,但靈感不落俗套,劇情、剪接而至演員表演皆可圈可點,其後王晶更是野心爆棚,先後編劇、製作了《黑白戰場》及《臥虎》,前者更讓其首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近年,游乃海的《跟蹤》及林超賢的《證人》皆較成功地在把握住港片脈絡的同時融入內地觀眾的口味,自然名利雙收,而2009年過去近半載後,又將輪到莊文強、麥兆輝編導,劉青雲、吳彥祖、古天樂主演的《竊聽風雲》上場,作為本年度首部登陸內地市場、兼為近年臺前幕後規模最大的港產警匪片,它究竟何以突出重圍呢? 為無數港片影迷耳熟能詳的pol.ice形象除了老一輩的曹達華和胡楓、動作身手型的成龍、“專業戶”李修賢、教官王敏德等,最出名的當屬劉青雲——早在電視劇《新紮師兄》中他便有飾演pol.ice,可惜由於形象黝黑沉鬱,走紅前無論電影電視劇多演殺手、混混、囚犯等角色;1995年,他在杜琪峰的《無味神探》中飾演因受傷失去味覺的pol.ice形象廣獲讚賞,更獲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其後如《衝鋒隊怒火街頭》中暴躁的EU警長、《高度戒備》中心存殺人陰影的崩潰pol.ice、《暗戰》中頗有幽默感的談判專家、《非常突然》中未能逃出宿命悲劇的重案組探員、而至前年《神探》中的鬼眼幫辦......。劉青雲的精彩演出乃至獲得影帝提名的作品,亦多屬警匪片種,此番再於《竊聽風雲》中飾演pol.ice,在演技上自然先行得到觀眾的口碑莊文強和麥兆輝當年憑《無間道》摘取“最佳編劇”,堪稱振興港片市道的重要功臣,但待《無間道》的商業價值迅速被影壇挖掘殆盡後,港產警匪片又恢復了一蹶不振的尷尬狀態,而莊、麥兩人其後合編《傷城》,反應亦未及預期,加之近年合導的兩部風格較為遊戲化的《情義我心知》和《大搜查》同樣未能贏得更多讚譽,故此番的《竊聽風雲》可謂寄託了他們“回勇”的野心! 不過,《竊聽風雲》不僅野心,還有苦心——當年兩人與劉偉強帶著《無間道》劇本尋找投資時已處處碰壁,公司老闆“你走啦!”的冷淡回答讓他們險些心灰意冷;數年後,當莊文強與麥兆輝再寫出《竊聽風雲》尋找投資時,宣傳的風險卻依舊使之被許多公司拒絕,可見金像編劇的號召力也難敵市場顧慮......。直至兩人找到爾冬升,一切情形方才得以改善,在小寶的協調、搭橋之下,兩人終於得到了保利博納的投資,而小寶親任影片監製,更使影片在順利開拍之後得到了更多的水準保證,故在影片公映之前,如此重磅的幕後組合將是《竊聽風雲》派給觀眾的大顆定心丸! 2002年,《無間道》曾讓無數港片觀眾歡呼雀躍,但7年來,港產警匪片似乎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後繼之作”,能真正保留過往型別片風格的更是寥寥,掐指一算,此前只得《證人》在維護港片特色的同時迎合了內地觀眾的審美,因此,《竊聽風雲》作為今年第一部港產警匪片,能否再次令觀眾感受到過往港片的精髓所在,實乃頗為期待的話題。 但與此同時,《竊聽風雲》或許又將是最後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港產警匪片:80年代,警匪片可以大膽拍攝“大圈仔”、貪汙、警界醜聞等敏感問題,但走向合拍之路後,題材、劇情則日漸和諧,甚至難以跳出“pol.ice(正義)—臥底(正義)—匪徒(邪惡)”的人物結構框架,導致近年一眾警匪片不斷喪失港片氣味,甚至令觀眾生厭! 《竊聽風雲》的難得之處,正如吳彥祖所說:“我覺得這部片子回到了以前香港的風格,所以他們要拍一部純粹的港片:比較大膽一點,肯講一些敏感的話題,講人性。”著實,金融犯罪題材的難度、由“正”漸淪為“邪”的pol.ice、及對不少現實醜聞的影射,都是將《竊聽風雲》與近年多部同類作品區別開來的關鍵籌碼,因此無論他人如何評價,《竊聽風雲》中的港味都將以濃郁之態呈現給觀眾。 當然,《竊聽風雲》在題材、風格上的突圍亦是帶有掙扎的,畢竟合拍性質的警匪片至今仍未能真正脫離潛在的困境,在掣肘中激發出的創意和極盡維護的本色是《竊聽風雲》的誠意,亦是失意——即使在今年的大片市場上跳出一支出色的舞蹈,亦未能徹底地解開身上的鐐銬。 “戴著鐐銬跳舞”,在種種不如意的情形之下,或許我們最需要做的,仍是期待《竊聽風雲》作為港產警匪片帶來的意外驚喜
任何影視作品講究的就是矛盾衝突,矛盾衝突越巧妙,越出乎意料,就劇本來說就越厲害。有一個故事叫做“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裡的矛盾衝突就十分密集以及的當。警匪片的劇本應該屬於好寫的,因為警和匪就是天生的矛盾。警匪片出現的比較多的還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早期的以成龍的《警察故事》《A計劃》等等,屬於走動作喜劇一類的,揹負的東西很少,非常單純,警察的工作就是維護社會治安,就是懲罰惡勢力,只不過在其中加一些阻力就好。
但是我小的時候對香港的印象感覺是治安差,想象一下吧,古惑仔系列電影描寫的就是江湖仇殺,當然這是比較出名的了,還有很多記不上名字的,完全是各大黑社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在裡面看不到警察,有隻怕也是無力的呻吟。我感覺這種作品想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要勢力足夠大就可以在大街上橫著走。包括周潤發90年代初的電影,有的裡面他是警察,有的不是,但是這種片子我很反感,感覺警察並沒有在堅持一個底線,或者是擁有一個信念,或許吳宇森這個叫做暴力美學,但是遺憾的是,我沒有感到美。
再說說成龍大哥的《新警察故事》,近些年的優秀警匪片它他算一個,故事架構很老套,好像美國的片子,警察要被停職才能破案,但是片中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個是反派BOSS不是什麼大毒梟,什麼金三角的頭目,而是一群家庭背景很好,很有實力,卻誤入歧途的青年人。二是成龍不再所向披靡,他也會彷徨,也會“老”,也會無助,這樣就把影片的內涵說的非常深了。反派人物更年輕,更聰明。其實成龍被停職本身很老套,但是他跪在地下央求他們不要剪斷繩子時那種悲涼的眼神是非常打動人心的,恕我筆拙,只能表達到這個程度。
近些年警匪片的暴力鏡頭少很多了,可能是審片嚴格造成的吧。實際上《天下無賊》不是警匪片,原著中提到了形形色色的賊,對於警察卻筆墨甚少,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搬上熒屏時就不得不加大警察的戲份,這樣造在影片中警察起的作用也很大,感覺反而沒有以前的好。
至於《無間道》則是把臥底推向了一個高潮,把本來很老套的素材演繹得非常好,警匪的身份以及價值觀的衝突給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攝明暗分得不是很清楚,正是為了體現出黑白正邪不分明的一種混沌狀態,討論的問題其實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