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國性感模特
-
2 # 小閆說娛樂
《一代宗師》裡面,葉問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功夫,一橫一豎。”針對這句話大家有很多解讀,比如一橫一豎暗指“葉”字之類,但既然是武術片,我們還是從武術的角度來略說一二吧。
影片講的是“北拳南傳”的故事,一橫一豎的概念,其實是北方的形意拳(逆徒馬三打的那種)提得比較多。
電影裡借金樓賬房(劉洵)口中道出,形意拳乃是“脫槍為拳”。據說是戰場上遺留下來的,在武器管制、槍術沒落後,用拳法的形式模擬出來,就成了形意拳的前身。
槍是戰場用的長槍,也就是“大槍”,不是普通武術套路里那種耍來耍去的花槍。大槍硬而重,端槍前進的姿勢就演變為後來的形意基本樁功——“三體式”。
(大略是個三體式)
形意最基本的拳式只有五種:劈崩鑽炮橫,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稱為“五行拳”。按照大槍起源說,把自己的上肢乃至整個身體化成一柄槍,打擊對方要害,那麼劈拳就是劈槍,崩拳就是直刺。當然,脫槍為拳也只是形意拳起源的說法之一,真實情況肯定沒這麼單純。
不過既然拳法即是槍法,一橫一豎也就很好解釋了——古代戰場上人山人海,兩槍對抗一般都是直來直去,尤其是馬戰。沒有太多橫檔闊掃的技法,因為生死就在那一紮之間。兩人對扎不能硬對硬,否則兩敗俱傷;須得自己的槍桿觸及對方槍桿時,在那個接觸點上,用一個橫向的勁把對方的槍桿旋著滑出去,或是用勁崩、彈開;因為槓桿原理,槍桿處施加這一點橫勁,對方的槍尖就會偏離很遠傷不到你了。這是“一橫”,你將對方鋒刃避開後,對方自然現出破綻,這時候你的槍尖也送到了,這是“一豎”。
所以勝負全在於能否把握住這“一橫一豎”交際的一瞬,把握住了,你就勝出,把握不住,你就倒下。古代士兵日常操練的體系中就暗含了這個內容。
那麼形意拳也就一樣了,出拳是有橫勁的,對方用拳打來,你的手臂接觸到他手臂時,要用橫勁對他的發力進行阻礙,這叫以橫破直。與普通的直拳相比,它的優勢在於能用單手同時做出防守和反擊的動作,“連消帶打”,而直拳是扔出去就不管了。
所以形意講“起橫不見橫”,其實是在說處處都要動用橫勁,但不能過於刻意,信手拈來即是。還說“起如鋼銼,收如鉤杆”,意思是出手要如鋼銼般將對方銼住,回收帶有鉤帶的意味,這都有微妙的橫勁在裡面。
(“起如鋼銼“。)
一橫一豎的祕密,也不只是在形意拳裡才能用了,它是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一代宗師的編劇裡有徐皓峰,他的電影《倭寇的蹤跡》留下一個懸念,就是裡面人物為何說“太師鞭能破槍”。其實這也是以橫破直之法,鞭搭在槍上,將槍滑開,這是“一橫”,貼槍滑進去,這“一豎”就要對方的命了(鞭身正好有凹槽,可滑可銼)。
而葉問用詠春拳破賬房先生的半步崩拳(就是扎槍),也是以橫破直。三姐、宮二的八卦掌,是閃賺到對方進攻位的橫向,也就是薄弱位置,同時進攻。
說到宮二,她的這個八卦姿勢這麼詭異,也是因為要練出橫勁。普通人,尤其是男性,由於長時期的直立行走,腰與胯這兩個部分幾乎是鎖死的,承擔不了轉化力量的功能。內家拳要有意識地訓練“腰胯分離”,胯走豎的時候,腰以上偏要走橫,這樣腰才能活,所謂的“柔化”“四兩撥千斤”等效果才能實現。
在這裡,從頭到腳的線就是“一豎”,腰胯之間的平面就是“一橫”。拔高了說,這一豎是陽,一橫是陰,在陰面下功夫的,都算作內家拳。有的內家拳愛好者走路時和別人不一樣,感覺是在動胯,就是因為在用腰胯勁走路。這看起來有點女性化,其實女性可以說是自帶橫勁的存在啊。
-
3 # 京耳雨辰
就是把功夫分成橫勁和豎勁。其實,人在平時運動中自然是橫勁和豎勁的結合,但是沒有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它。
橫勁以兩胯為根,左右抽換,勁渾厚飽滿。
豎勁發勁在腰,在氣感上要沉到腳底,一起一落,動靜轉換。
在拳的應用中,始終是橫豎不分離的。
回覆列表
一下臺詞本身,葉問說:功夫,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躺下嘍。看一下電影的拍攝背景,在電影相關紀錄片《宗師之路》,王家衛談起拍攝這部電影最初的靈感。在某個國家,報刊裡有兩本雜誌封面是中中國人,一則毛澤東,一則李小龍。於是王家衛好奇,李小龍影響力乃至大到全世界,那麼他的師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而李小龍,截拳道,是第一個做到功夫大一統,多家功夫,不拘泥於固定套路,只求輸贏。於是乎,李小龍的師傅葉問,也有超越門派拘泥的眼光,大成若缺,我眼中這塊餅,是一個世界。功夫,說穿了就兩個字,一橫一豎。
他想表達的也通過葉問的嘴裡說出來了:“要我說,功夫就是兩個字,一橫,一豎。贏得,站著,輸得,躺下咯。”王家衛為了拍這部電影準備了10年,親自在全國找遍各家傳統武功的名家,這個有紀錄片,你們可以搜下。這十年他雖然沒有練武,但卻比任何練武的更瞭解當今的“武林圈”,傳統武功的一些怪現象也被他默默的記錄下來。現在很多傳統武功太“虛”,不是沒有真本事,是傳遞的時候出問題了,到最後都忘記了武功的核心———能打功夫有大師和大仙兩個分支大師是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大仙是簡單的東西複雜化。鄙人最討厭大仙把武功氣功化,神仙化,推崇練武能修身養性修心修道。其實修身養性都是附加的贈品,只有能打才是真的,古人是用這個技術搏命的,不能搏命的技術早已淘汰,很多人本末倒置了。“要我說,功夫就是兩個字,一橫,一竪。贏得,站著,輸得,躺下咯。”
功夫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倒下!看過【一代宗師】電影相信對這開場白都不陌生,相信這也是王家衛導演對武術的認識。可能會有人質疑,這不過是電影臺詞而已,畢竟王家衛根本不懂武術?我卻覺得,有時武術圈裡的還不一定真懂武術,【圈外人】還不一定真不懂。我們真的看懂金庸的武術嗎?混過江湖嗎?有點閱歷的人都感受到,金庸的小說裡看的並不是熱鬧,而是大千世界!他描述的功夫雖然過於誇大,但仔細推敲,或許你能悟出些東西,所以任何“人,事,物”我們要觀察的去看,從中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因為智慧就在身邊。
那麼功夫真是一橫一豎嗎?那我要告訴你:別那麼咬文嚼字。這裡面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功夫很簡單,不需要故弄玄虛,他和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一樣符合自然規律,覺得深奧是因為沒弄明白,或是想複雜了,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簡單就是最深奧,深奧又是最簡單的)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要逐一列舉真的沒那麼多時間,每個門派都說自己是最好的。其實我們回顧歷史,在很久之前是沒有功夫的,但要的是力量,速度,準度,反應等元素,這樣在獵殺或戰爭時才能取勝。慢慢歷史不斷的演變,加上人類智慧,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慢慢的就形成了風格各異表現形式,隨之後來佛道文化的融合,也使功夫由實踐上升到理論哲學層次,(當然任何一件事的背後都有著哲學思想)一代代前輩們的總結整理開始有了各種獲得力量,速度等的方法,逐漸形成各種拳術,和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