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的興起原罪在哪裡?
對於電商平臺,很多實體店恨之入骨,將實體的不景氣歸罪於電商。其實,電商如潮水般興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其中的原因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電商的如火如荼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又是消費者的選擇,還是實體店本身的一些問題導致。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事物,電商具有其他購物無法替代的優勢:
便捷、低價、品類齊全、退還方便,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購物的樂趣。
可以說,網上購物就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產物,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產物。華人歷來都有“新廁所也要上三天”的逐新心理,對於網上購物自然不會放過。正是因為電商具備“便捷、低價、齊全”等優勢,故而讓消費者有了一個新的選擇。而且電商提供的各種“白條”、“金融”讓消費者免去了購買時的無錢的後顧之憂,因此很多人患上了瘋狂購物的“心癮”和“手癮”,繼而形成一個龐大到讓人吃驚的自發網購團體,名曰“剁手黨”。“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使得這一群體愈來愈大,一發而不可收。以至於出現全民“網上購物”的盛況,這種情況下,網上購物不得不火,實體店的生意不得不衰敗。
此情此景,是任何國家都沒有的,一方面顯示出中國民眾龐大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顯示出中國民眾對待新興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這是好事,又不盡然。
何以故?
網上購物也有自己難以彌補的缺陷:
商品的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假;真正的維權成本太高。
但正是這個要命的問題,卻恰恰被消費者給選擇性地遺忘了。何以消費者如此不理性?凡事須追本溯源,造成電商雨後春筍般瘋長的原因,已然離不開兩個因素:
一個是消費者的心理;一個是實體店本身的競爭力。
也許我說“貪圖便宜”是人的本能會有人罵我。但的的確確就是這樣,就我自己就曾有過這種心理,實體店看來某一大牌吸塵器,打聽都賣2000多元后便上網查價,發現某東標價1499元,比實體講價後優惠出700多元,出於貪圖便宜的心理,果斷下單,收到後傻眼:東西你說假,各種零部件都正正經經的大品牌,唯獨主機明顯不是原廠生產,只是貼牌的東西(現在貼牌的東西似乎遊走在法律邊緣,無法界定真假)。聯絡售後,也說東西絕對沒問題,就是某大品牌的。幾番交涉無果,也只好作罷,湊合著用。這只是購物中的滄海一粟,類似例子應當不勝列舉。君不見9.9元包郵到家的廣告鋪天蓋地,所購的東西有幾個能用?但芸芸眾生已然對網購情有獨鍾,這又何故?
實體店的競爭力不強。
網上有假,實體店亦不例外。經濟轉型期的實體店,仍然存在“矇混過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而且實體店飽受詬病的退貨程式,複雜而又讓人糟心,說不準還會有“口角之患”,極有可能與店主打三百回合的口水仗。這比起“七日無理由退貨”的網購,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你能說消費者不理性嗎?
所以說,實體店欲重整旗鼓,與電商平分秋色,尚需加強內功,在質量和服務上狠下功夫。否則,仍會被電商打得滿地找牙,難以招架。
簡言之,電商的興起原罪不在電商,而在實體店自身;倘未來電商一家獨大,一統江湖,消費者權益不能保障,原罪在消費者自身的不理性和圖便宜。
世間事,凡敗,罪不在他人,在於自己。
但願實體店早從怨天尤人中走出來,狠修內功,重現輝煌!
電商平臺的興起原罪在哪裡?
對於電商平臺,很多實體店恨之入骨,將實體的不景氣歸罪於電商。其實,電商如潮水般興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其中的原因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電商的如火如荼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又是消費者的選擇,還是實體店本身的一些問題導致。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事物,電商具有其他購物無法替代的優勢:
便捷、低價、品類齊全、退還方便,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購物的樂趣。
可以說,網上購物就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產物,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產物。華人歷來都有“新廁所也要上三天”的逐新心理,對於網上購物自然不會放過。正是因為電商具備“便捷、低價、齊全”等優勢,故而讓消費者有了一個新的選擇。而且電商提供的各種“白條”、“金融”讓消費者免去了購買時的無錢的後顧之憂,因此很多人患上了瘋狂購物的“心癮”和“手癮”,繼而形成一個龐大到讓人吃驚的自發網購團體,名曰“剁手黨”。“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使得這一群體愈來愈大,一發而不可收。以至於出現全民“網上購物”的盛況,這種情況下,網上購物不得不火,實體店的生意不得不衰敗。
此情此景,是任何國家都沒有的,一方面顯示出中國民眾龐大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顯示出中國民眾對待新興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這是好事,又不盡然。
何以故?
網上購物也有自己難以彌補的缺陷:
商品的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假;真正的維權成本太高。
但正是這個要命的問題,卻恰恰被消費者給選擇性地遺忘了。何以消費者如此不理性?凡事須追本溯源,造成電商雨後春筍般瘋長的原因,已然離不開兩個因素:
一個是消費者的心理;一個是實體店本身的競爭力。
也許我說“貪圖便宜”是人的本能會有人罵我。但的的確確就是這樣,就我自己就曾有過這種心理,實體店看來某一大牌吸塵器,打聽都賣2000多元后便上網查價,發現某東標價1499元,比實體講價後優惠出700多元,出於貪圖便宜的心理,果斷下單,收到後傻眼:東西你說假,各種零部件都正正經經的大品牌,唯獨主機明顯不是原廠生產,只是貼牌的東西(現在貼牌的東西似乎遊走在法律邊緣,無法界定真假)。聯絡售後,也說東西絕對沒問題,就是某大品牌的。幾番交涉無果,也只好作罷,湊合著用。這只是購物中的滄海一粟,類似例子應當不勝列舉。君不見9.9元包郵到家的廣告鋪天蓋地,所購的東西有幾個能用?但芸芸眾生已然對網購情有獨鍾,這又何故?
實體店的競爭力不強。
網上有假,實體店亦不例外。經濟轉型期的實體店,仍然存在“矇混過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而且實體店飽受詬病的退貨程式,複雜而又讓人糟心,說不準還會有“口角之患”,極有可能與店主打三百回合的口水仗。這比起“七日無理由退貨”的網購,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你能說消費者不理性嗎?
所以說,實體店欲重整旗鼓,與電商平分秋色,尚需加強內功,在質量和服務上狠下功夫。否則,仍會被電商打得滿地找牙,難以招架。
簡言之,電商的興起原罪不在電商,而在實體店自身;倘未來電商一家獨大,一統江湖,消費者權益不能保障,原罪在消費者自身的不理性和圖便宜。
世間事,凡敗,罪不在他人,在於自己。
但願實體店早從怨天尤人中走出來,狠修內功,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