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擺渡人

    史前時期

    距今約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及其周邊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

    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秦至元時期

    前214年,秦始皇派軍攻佔百越,置南海郡,納香港入秦版圖,香港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203年開始,趙佗自立後,香港由南越國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直屬番禺縣。331年,東晉咸和六年起,屬寶安縣管轄。736年,唐玄宗開元年間,將香港劃給循州(今惠州市),並設有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要保護海上貿易。

    自唐朝起,由於香港瀝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都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業也逐漸發展。直到清康熙年間“海禁遷界”為止。根據考證,明朝時期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嘴,以小艇送到石排灣,再用艚船運至廣州,最後運往蘇杭銷售。“香港”之名由此而來。也有說法指源於香港盛產和出口香木,因以為名(運送香料的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香港由割據兩廣的南漢國管治。由於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宋滅南漢,北宋政府於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為躲避蒙古軍隊,逃至香港。傳說兩帝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上休息,後人便稱該處為宋皇臺。

    明清時期

    1514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與臺灣明鄭政權接觸,遂於1662年下令遷界禁海,香港亦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朝廷允許弛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地宗族受朝廷鼓勵也陸續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佈新局面逐漸形成。

    香港開埠

    早在181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已開始在珠江口香港一帶勘探地形。英中國人於香港島赤柱登陸後,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當英人行經香港村時從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香港”發音後,“Hong Kong”拼法遂成為全島名稱,沿用至今。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清朝永久割讓香港島與英國。1860年,清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戰敗,簽下《中英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昂船洲一帶予英國。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99年。此一系列割讓和租借的土地形成今日香港的邊界。

  • 2 # 愛飛心碎

    為什麼清朝以後才知道香港,也就是說為什麼清朝才有香港這個名字,那之前香港這個地方又叫什麼呢?

    不久,此香料被列為當時進貢朝廷之貢品,並因此成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沒落,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依然保留了下來。

    香江入海之地逐漸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人稱為“香港”。最初的一批英中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甚至直到今天,“香江”仍是香港之別稱。

    另外香港英文名是HongKong,其來源也有說法,在1841年,英軍在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女性帶路向北,陳群是當地原住民。在隊伍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此處名字,陳群就用“疍家話”回答稱"香港",英軍就以陳群的口音“Hong 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

    由此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到了清朝才知道香港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它被屈辱的割讓了。而英中國人把此地叫做香港,我們才知道這裡叫做香港!而香港村最早可能是因為香料得名,而英中國人過來後陰差陽錯就以香港村的香港二字命名了整個島。

    然後我們再說一下香港在被稱為香港之前叫什麼?這就要提到香港的歷史了,我簡單梳理一下!

    先秦時,嶺南(當然包括香港)是百越之地,存在過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奪取的嶺南地區,設立“桂林、象、南海”3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香港便成為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成為那時之中原王朝領土。

    漢朝時,香港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外設立一個東莞郡,其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而其中寶安縣的轄地,就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時期又廢東莞郡,將其轄地併入之廣州府南海郡,於是寶安縣也順理成章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後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朝元朝時,人口流動使大量人員遷至香港,促成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元朝時其屬江西行省,元朝統治者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朝廷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區成立新安縣,這就是成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之前,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時期,1662年朝廷派兵到新界,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是對外通商的重要地區,因其在地理上與廣州脣齒相依,而廣州又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由此也就大概看出香港這個地方在被割讓之前的大概稱呼了。

    最後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香港逐步被割讓的經過,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經試圖用武力收復,當時道光皇帝甚至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是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 3 # 南嶺說史

    香港,現在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世界有名。

    歷史上的香港,也不是清朝之後才知道,只是在清朝時期暴發了鴉片戰爭,泱泱大清朝敗給了外來的英國,還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島。

    此前香港島也不叫香港,嚴格的來說現在香港的區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名字。

    那時候的香港和幾十年前的深圳一樣都是一個小漁村,英中國人來了之後,才有了香港的概念。

    不過在這之前,明朝郭裴所著的《粵大記》中已經出現了香港的名稱,只不過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名稱。見下圖:

    香港名字的來歷,一種說法是因為香港境內有條小溪因為溪水清香甘甜,於是被稱為香江,英中國人開埠後,把這裡變成一個貿易港口,於是取名為香港。

    總而言之,香港的聞名是鴉片戰爭之後的事,此前只不過是個小漁村。中華大地地域廣闊,有很多的小漁村,沒有被記載下來也是常理,就猶如上海這個大都市一樣,在清末民國以前,也只不過是個小地方,毫不起眼。

    上海,上,本華亭縣地,名華亭海,宋時商販雲集,又曰上海市,至元二十八年,置上海縣。--《新元史》

    在《南京條約》中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才正式被開埠。自1845年開始,英國開始在這裡租地,才漸漸的發展成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中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 4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宋代以前,這裡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佈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歷史上東莞的莞香樹受蟲蛀或人式砍傷後,由木質分泌而出,經多年沉積而成,有特別香氣,故名“沉香”。可作中藥,又是製作多種香的主要原料。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

    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亦產莞香。當時莞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

    “香港”原指石排灣、香港仔一帶,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乃至九龍、新界之總稱,而香港仔則獨留其原有之名。至於莞香生產,自清康熙年間海禁遷界之後,已經衰落,今香港地區只剩少量野生香木。

    關於“香港”地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一、據說,“香港”當時只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村落。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村裡有一條小溪流注入大海,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港灣。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中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香江”作為香港的別稱。

    二、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關。那時,香港這座小島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因為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出去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同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的人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皇帝便下令殺了村長,村民們四散逃走,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在香港逐漸消失了,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三、香港的得名同一個名叫香姑的女人有關。據說香姑是一個海盜頭目的妻子,丈夫死後,她繼續在這座小島上拉起人馬佔島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這種說法,看來有些離奇。

    儘管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的稱呼,最後,到了本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對於以上三種不同的說法,多數人贊同第二種,認為“香港”是因轉運香料而得名,不過,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運香業,除了給香港留下一個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經沒有其他什麼痕跡了。

  • 5 # 侯小胖是超人

    各位小夥伴的閱讀我的文章,十分榮幸。今天呢我們來探討一下香港的古往今來,說香港在之前的樣子,和清朝時期又有著怎樣的變化。閒言少敘,直入主題吧。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併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脣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歐洲各國紛紛遠征之際,清政府訂立“防夷規程”,限定外商活動範圍和貿易時間。在1839年6月虎門硝煙和7月尖沙咀村民林雄喜被殺等事件之後,中英矛盾日益突出,最終爆發了鴉片戰爭。1841年英軍攻陷廣州,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迫割讓給英國。這成為了香港歷史的轉折點。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九龍和新界也被陸續割讓。二戰時期,香港地區一直在支援內地抗戰。那你是否知道,香港也曾被日軍佔領,經濟癱瘓,糧食短缺,甚至學生一度必須接受日本化教育呢?

    經過多年的談判和溝通,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經歷了155年的殖民地統治之後,迴歸祖國。在“香港故事”展的最後有一個小劇場,裡面播放著關於香港城市發展、香港與內地互相支援、以及香港迴歸的短片。

  • 6 # 小熊哥叨叨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佈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 7 # 懶洋洋社長

    兩地清朝時的歷史發展:

    1、廣東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佈政 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範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

    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

    2、香港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脣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 8 # 致閱歷史

    香港開埠之前,在明朝末年已經有香港此名稱,當時香港特指鐵坑對面的小島,即現今黃竹坑對面的鴨脷洲,而非今日的香港仔。鴨脷洲上有隋唐時代開始已為人信奉的洪聖爺廟(鴨脷洲洪聖廟),而香港仔只有清初開始多人信奉的天后廟,故鴨脷洲的開發歷史應早於香港仔,而且現今黃竹坑、香港仔和田灣一帶,在100年前還是海灣,平地稀少,人口應該不多。香港地名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故事是英軍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漁民陳群帶領英軍到港島北群帶路一帶時告知英軍「香港」此名。

    香港從史前至明清時期歷史如下,明清之後不再贅述

    史前時期

    於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及其周邊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

    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秦至元時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派軍攻佔百越,置南海郡,納香港入秦版圖。由公元前203年開始,香港由南越國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直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屬寶安縣管轄。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有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要保護海上貿易。

    自唐朝起,由於香港瀝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都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業也逐漸發展。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遷界為止。

    五代十國時期,香港由割據兩廣的南漢國管治。由於大步(現稱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宋滅南漢,北宋政府於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為躲避蒙古軍隊,逃至香港。傳說兩帝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上休息,後人便稱該處為宋皇臺。

    明清時期

    1514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下遷界令禁海,香港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弛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地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佈新局面逐漸形成。

  • 9 # 混沌聊史

    香港以前叫香江,在先秦時期,香港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佔領了嶺南地區之後,劃歸番禺縣管轄,自此香港之地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之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而這時並不出名的香港才眾所周知。不過此時的香港也只不過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也是正常。

    當然了關於“香港”名字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因而其曾作為東莞香料的轉運地,而被稱為“香港”。

  • 10 # 海釣直播後海

    只說對一半,深圳香港都是寶安裡面的,這是近代的,如追逐到古代的話,香港是屬於番禺的,也屬於東莞裡面的,幾次歷史變遷。

  • 11 # 百姓一眺

    香港的舊稱是“香江”,因為在南方尤其兩廣,“江”字的發音是“港”音,“香”字發音是“行”音。外國殖民者登入香港時,根本聽不懂粵語,只能根據發音來造字,因此英文“hong kong”產生!

  • 12 # 奧徳修斯

    阿群帶路圖大意講述英兵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一名叫陳群的女子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的故事。當時的路線約為現時的深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一帶,之後這組道路也一度被稱為“群帶路”。有傳說指當英兵行經香港村(黃竹坑香港圍)時,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蛋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英兵便以此名作為全島名稱。這成為香港名稱來源的傳說之一。

    傳說,阿群被清軍凌辱,作為古代女子,其羞辱可想而知。於是阿群便尋來英軍為其復仇。

    英軍在阿群帶領下一舉殲滅負責防守的清軍。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還有一個小名-----群帶路。

  • 13 # 翔祥韻潤

    香港以前叫北圍、吉慶圍、香江。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1955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為繁盛的港埠。並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隻,必須經過青山,才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經過青山,很喜歡此地,於是,在任滿後,和家屬定居於錦田山谷,建立了一個村落,稱為“北圍”。他的子孫後來又建立了“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於1662 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脣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答疑解惑:1900年發生了哪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