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李

    慈禧曾在《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寫道:“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凝練著拳拳孝心的詩句,雖然看起來十分淺顯,但卻直白地表達了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意以及對父母愛子女的理解與謳歌。但如今社會上卻多有子女不贍養父母,老人花甲之年流落街頭之事,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眾所周知,在封建小農經濟條件下,家長通常佔據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員面前是處於指導地位,哪怕是在年老力衰之際,

    都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據此,在階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地位崇高的老人,稱之為“龍”。不過話又說回來,老人見過識廣,長年為家庭挑起大梁,因此後人將其推崇為龍,似乎也毫不過分。

    然而,“老人是條龍”這句話卻還有後半句。

    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是“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那這句話具體指什麼呢?又有何深意?並且這句話前半句是對老人的尊重推崇,但後半句卻滿是抱怨之意,這是怎麼回事呢?按理說,龍向來是福澤萬物,被龍向著的人應該是衣食無憂才對,但這句話後半句卻偏偏表達出會導致家窮,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要從“向誰誰家窮”的意思說起,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老人如果偏愛哪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以後就不會成材。

    第一,溺愛影響孩子的獨立人格。有些非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很可能不會一碗水端平,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難免有失公允,也許正是這種無意間的傷害會使受忽略一方飽受打擊,也讓被溺愛的一方迷失自我。而溺愛之人通常不會感恩,難以理解為人父母的辛酸。

    悉心觀察生活的朋友,總是能發現這麼一個規律:凡是被偏愛,長在蜜罐的孩子,他們在出身社會之後,其抗壓能力較弱。往往經不起社會的考驗、經不起現實的千錘百煉,

    而“啃老族”大多就產生於此。而與之相反,那些被忽略、被冷落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更加努力勤奮,也更容易成功。這二者不同的成長經歷,自然也將會影響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第二,偏心影響孩子三觀。家庭和睦的童年能讓人一生幸福,兄弟姐妹之間本來就是血濃於水,卻因蒙受不公心存芥蒂,這難免會讓孩子產生孤僻感。由此,家長們也許應該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尤其是隨著二胎政策的改革,一些長子長女的心理難免失衡。換位思考一下,當你身處家的港灣,卻總是蒙受不公,心裡多少都有些難過吧?

    所以說,偏心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同時也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讓單純的孩子逐步扭曲,即使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事後也要對孩子多幾分補償。

    第三,落差影響家庭和睦。老人近乎偏愛的關心是不利於家庭和睦的,因此即使有些孩子出人頭地,也不會感激父母的所作所為。反而對父母“愛之深,責之切”的鞭策教育,大起怨恨心理。畢竟誰都渴望有個被認可、被關愛的童年,然而事與願違,很多人的童年卻總是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也總是被比較、被否定。

    由此看來,“老人是條龍,向認誰誰家窮”這句話說得並非沒有道理可言。被老人偏愛的孩子若有美滿的生活倒還好說,如果過得並不如人意,這些子女大機率就會把怨氣撒在老人身上,逢年過節相聚首,都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老人當年所做所為所帶來的後果。

    因此,專家也指出這句俗語實際上也是道出了現代社會許多家長教育孩子存在的通病,乃是先輩的教育經驗,為人父母者應當以此為戒,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突發奇想,為什麼不在十字路口設立對角線斑馬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