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一克拉57939

    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交流和融合。我們可以與書中的文字交織在一起,變換出有聲有色的人和事物,可以是催人淚下的悲劇人生,可以是萬千歡喜的人間小團圓,可以是大氣磅礴的歷史記錄……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那麼中國歷史上書的由來又是如何?

    書雛形——甲骨

    今人所見的典籍,最早要屬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其次是周代的金刻和石刻。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古代先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人們將占卜卜辭、重要歷史事件等用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記錄下來,形成了甲骨刻辭、青銅銘文、石鼓文字等,也可以說這些甲骨是中國最原始的書雛形。

    正式的書籍——簡策”(或簡牘)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或簡牘)。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也有少部分用木板作材料,稱之“版牘”)。古人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通常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因為材料的限制,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古代稱之為“編”。簡牘類的書籍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的發現,如在孔子宅裡發現的《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等。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圖書歷史的大變遷——紙書西漢時已發明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粗糙。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了能書寫的纖維紙,使用繩頭、亂麻、樹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麥杆、布片做造紙的原料,紙張質地細膩,集中了縑帛與竹簡的優點,被時人稱為“蔡侯紙”。紙張的出現,使書寫,攜帶更方便,成本降低,是圖書史上一大進步。當造紙發展初具規模後,人們抄寫文字,再把紙張黏貼起來,成為卷軸。這就是卷軸裝。

    從紙張發明到隋唐時代,紙書的製作主要靠手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遠不能適應客觀的需求。隋末唐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使得書籍傳播效率得到空前發展。唐鹹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為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印刷品。

    北宋慶曆(1041—1048)年間,布衣畢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這一發明,為快速印製書籍創造了條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畢昇比德國谷騰堡使用相同原理印製的書籍早近四百年。到了印刷時代,印版是長方形的,印面也是長方形,進而書冊也被裝幀為長方形。

    圖書主要作為文明延續和文字複製的一種載體,圖書更多的是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電子書,有聲書等等大大的豐富了儲存資訊的手段。未來,我們相信可以看到書的不同形態,它還將會持續演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