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餓了餓了
-
2 # 金蘭中醫學社
記得多年前,老家很多人患了黃疸肝炎,由於比較偏遠,很多人在醫生的指導下,採摘路邊野草茵陳來當茶喝,很有一部分人因此疾病痊癒了。實際上,茵陳不是路邊野草,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中藥材。
記得還是早春二月,春芽萌發時節,在郊野的公園裡,長著大片的綠草,細嗅之下,有股奇異的香味,定睛細看之下,原來這是茵陳。茵陳是菊科的多年生木狀草本蒿屬植物,秋冬之時,葉落盡僅剩老根,春風一吹,便有新葉自陳根上生髮,茵茵綠草,轉眼鋪滿一地,茵陳之名便由此得來。
古代著名中醫藥學家陶弘景曾說:“(茵陳)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茵陳春生的嫩苗可以生食,曬乾後也可入藥。北方的許多山坡、河岸、砂礫地都有生長,民諺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就是如果做藥的茵陳,要注意採收的時間。
河南、湖北等地的人們,喜歡吃蒸菜。春來採挖茵陳,洗淨控幹水分,以玉米麵裹勻,上屜蒸熟,食時蘸以蒜汁,著實美味,且有清熱去溼的功效。涼拌也可以,只是要以開水焯一下,以去其苦味,然後以醬油、醋、麻油和蒜汁調勻。而中國南方的人們,則以茵陳煲湯,如廣東人便愛以茵陳和油煎過的鯽魚同煮,以疏肝氣、清肝火,風味依然獨特。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載有茵陳,認為它味苦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但《中國藥典》認為茵陳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有清熱利溼,祛黃的功效。唯有茵陳“久服輕身,益氣耐老”成了一個謎。
《傷寒論》中的茵陳蒿湯就是以茵陳為君,配合梔子、大黃治療因患“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的黃疸病人。這種黃疸,應為陽黃,證屬溼熱,其黃色明亮。服藥後,病人“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估計其尿中膽紅素、膽黃素含量非常高。如果病人患陰黃,也就是因受寒溼或素體陽虛而發生的黃疸,其膚色發黃且晦暗者,可以配合溫陽除溼的附子、乾薑同用。而且,茵陳對於溼熱下注引起的泌尿系統感染、溼疹、瘙癢,也有效果。
現代名醫馮興華有個著名的減肥代茶飲方,就是以茵陳與荷葉同用,主要就是看中茵陳有降血脂的作用。馮老解釋說,《本經》以為茵陳可以“輕身”“耐老”。為什麼人會老呢?是機體老化後,代謝功能差,體內的代謝垃圾增多。而茵陳有降低血脂的功效,就可以達到類似的排除廢物,清除血管垃圾的作用。
但是,個人觀點,此方不宜久服。因為,現代藥理學一方面說茵陳有保護肝臟的作用,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迴圈,並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面板真菌與細菌的作用。但同時也指出:其毒性表現為中樞抑制,茵陳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暈、噁心,腹瀉,上腹部不適,急性肝膽損傷,亦有心律不齊的報導。這是因為茵陳畢竟為苦寒之品,不宜長期服用。
回覆列表
清熱利溼;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溼瘡瘙癢等.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當然,這只是西醫學提取茵陳成分做出來的研究,臨床應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陳素毒性為中樞抑制,表現為思睡,流涎等。茵陳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暈,噁心,腹瀉,上腹部不適,急性肝膽損傷,亦有心律不齊的報導.但是治療劑量的茵陳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