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35254571587

    “掩耳盜鈴”是誰幹的蠢事?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這樣一來,範氏家裡就處於無人看守的狀態,有人想趁著這個機會去偷東西。他走進范家院子,看見裡面掛著一口大鐘。這口大鐘是用上等青銅鑄造的,造型和圖案都非常精美。小偷心裡非常高興,就想把它揹回家去。但是,這口鐘又大又重,他怎麼搬也搬不動。思前想後,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鐘敲碎,一塊一塊拿回家。

    打定主意之後,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向著鍾用力砸去,“咣”的一聲巨響嚇了他一大跳。小偷非常害怕,心想,這可怎麼辦?這樣不就告訴人家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一下子撲到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但是鐘聲依然悠揚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就抽回雙手,用力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忽然覺得鐘聲變小了。這一發現讓他非常高興,他想:“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鐘聲了嗎?”

    於是,他找來兩個布團,用力將耳朵塞住。做好這一切之後,他就用力砸起鍾來,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跑過來將他抓住了。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掩耳盜鐘”這個成語,不久之後又演變為“掩耳盜鈴”,先前的那個成語反而不用了。現在,人們通常用“掩耳盜鈴”來比喻自欺欺人。

    匡衡為什麼“鑿壁偷光”的?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漢元帝曾經做到丞相。匡衡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只好做工賺取讀書費用。他白天要幹活,因此,大多數時候只能在晚上看書。

    但是,他們家實在是太窮了,連蠟燭都買不起。匡衡因此而苦惱。

    人們將他開鑿小洞、引來燭光讀書的故事稱為“鑿壁偷光”,用來勉勵後人勤學苦讀。

    什麼叫“遊刃有餘”?

    梁惠王有一個廚師,叫庖丁。他宰牛的技術非常高超,遠近聞名。一天,梁惠王去看他解牛。他的技術嫻熟,進刀迅速,出刀利落,讓梁惠王歎為觀止。庖丁解完牛之後,梁惠王問他,手藝是怎樣達到這種神奇地步的。他說:“大王看到我技術高超,其實我只是非常熟練罷了。因為熟練,我掌握了其中規律,弄清了牛骨骼的結構。我這把刀雖然用了十幾年,已經解剖了幾千頭牛,但刀口仍然像新磨過的一樣,非常鋒利。這是因為,牛的骨節之間有間隙,而刀刃已經磨得非常薄,用這樣薄的刀刃來分解有間隙的骨節,自然是寬綽有餘的了。”著名思想家莊子在他的書裡面寫了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申為“遊刃有餘”,比喻做事極其熟練。

    為什麼要“落井下石”?

    韓愈和柳宗元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而且還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為他寫了《柳宗元墓誌銘》。在這篇墓誌銘中,韓愈首先敘述了柳宗元先世的事蹟,然後說到柳宗元不幸的仕途,以及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柳宗元被貶到柳州的時候時,劉禹錫同時也被貶到播州。當時,播州剛剛建制,距離朝廷非常遙遠,條件艱苦,而且劉禹錫還有高齡老母需要奉養。因此,柳宗元就冒著危險上書朝廷,請求跟劉禹錫對調。韓愈寫完墓誌銘後非常感慨:“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說柳宗元崇尚仁義,待人忠厚。

    接著,他描寫了一些小人的行徑。這些人在平時個個都是正人君子,在一起吃吃喝喝,專門揀好聽的話說。但是,一旦遇到有關利益的事,哪怕像蒼蠅的頭那麼小,都會立馬翻臉:“落陷阱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裡,不但不拉,反而將他擠下去,還往裡面扔石頭。後來,“落陷阱又下石”這句話被提煉為成語“落井下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十一到二十章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