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 已有3,800多年的深遠歷史。節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祭祀活動。直到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漢武帝命令使用農曆時,儀式的日期才得以確定。從商代(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046年)的遠古起源到今天,該節日有幾個名字,例如元辰,元日和元旦。
農曆新年時間表
起源於商朝初期(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046年)
農曆新年的歷史與古代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古代人從種植經驗中總結出四季交替的規律,每年的慶祝活動都隨著商代的歷法而形成。最早的祭祀活動成為該節日的萌芽。人們將食物,衣服和收成歸功於神和祖先的意願,因此他們在每年的年底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祝福與和平。
周代“年”名稱的出現(公元前1046 – 公元前256)
年,它出現在周朝,在這時拜活動已成為一種社會習俗,目的是觀察春天的耕作工作。人們不僅祭拜祖先和祈求豐收,還開始供奉穀神,門神,喜樂神,財富神和聖賢等。
自漢朝以來確定的日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每年的轉折被稱為孟春,元日和蓋歲,農曆的第十個月被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漢代,這個節日被稱為隨旦或正日。人們已經開始逐漸的擺脫了對神靈和祖先的信仰,從而更多地強調節日與生活的聯絡。
但這一時期節日日期的最後確定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固定中國農曆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為春節的固定日期,這在農曆新年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該日期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了。那時,狂歡節已成為一項全國性的活動。政府舉辦了一場狂歡節,官員們齊聚一堂慶祝。還出現了新的活動,例如熬夜,燃燒竹子(就像現在燃放煙花一樣)以及懸掛桃花板,後來變成了春聯。
從魏晉到清朝的娛樂活動(公元220年至1911年)
在魏晉時期(公元220 – 439年),慶祝活動對政府來說仍然是一個盛大的集會,老百姓會使用燃燒竹子的產生刺耳的聲音來制服邪靈。而許多的傳統也被廣泛保留,這一天人們會穿著整齊地跪下給年長的家庭成員磕頭。
在唐宋時期,慶祝活動被命名為元日。在蓬勃發展的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農曆新年的功能已從祭祀和祈禱轉變為社交娛樂。人們因要與家人同住而休假。當時,它演變成一個供普通百姓分享歡樂的節日。隨著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發明黑火藥,鞭炮也成為了慶祝活動的主角。
從宋代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農曆被命名為元旦,慶祝活動更多地是社會互動。人們開始拜訪親朋好友,並彼此送出禮物來分享祝福。在這一時期,諸如舞龍,舞獅,踩高蹺和射火表演等更有趣的活動開始流行。
1912年至今:公曆和農曆新年都得到了慶祝
1912年,政府決定廢除農曆和陰曆,改為採用公曆。人們不願意改變傳統,因此該政策未能成功實施。折衷方案是保留兩個日曆系統,公曆工廠,學校和其他組織使用公曆。公曆的第一天稱為元旦,農曆的第一天稱為春節,這是目前廣為慶祝的農曆新年。
1949年之後,春節被列為全國性的公眾假期。今天,它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許多古老的習俗都源於悠久的農曆新年歷史。
農曆新年 已有3,800多年的深遠歷史。節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祭祀活動。直到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漢武帝命令使用農曆時,儀式的日期才得以確定。從商代(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046年)的遠古起源到今天,該節日有幾個名字,例如元辰,元日和元旦。
農曆新年時間表
起源於商朝初期(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046年)
農曆新年的歷史與古代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古代人從種植經驗中總結出四季交替的規律,每年的慶祝活動都隨著商代的歷法而形成。最早的祭祀活動成為該節日的萌芽。人們將食物,衣服和收成歸功於神和祖先的意願,因此他們在每年的年底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祝福與和平。
周代“年”名稱的出現(公元前1046 – 公元前256)
年,它出現在周朝,在這時拜活動已成為一種社會習俗,目的是觀察春天的耕作工作。人們不僅祭拜祖先和祈求豐收,還開始供奉穀神,門神,喜樂神,財富神和聖賢等。
自漢朝以來確定的日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每年的轉折被稱為孟春,元日和蓋歲,農曆的第十個月被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漢代,這個節日被稱為隨旦或正日。人們已經開始逐漸的擺脫了對神靈和祖先的信仰,從而更多地強調節日與生活的聯絡。
但這一時期節日日期的最後確定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固定中國農曆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為春節的固定日期,這在農曆新年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該日期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了。那時,狂歡節已成為一項全國性的活動。政府舉辦了一場狂歡節,官員們齊聚一堂慶祝。還出現了新的活動,例如熬夜,燃燒竹子(就像現在燃放煙花一樣)以及懸掛桃花板,後來變成了春聯。
從魏晉到清朝的娛樂活動(公元220年至1911年)
在魏晉時期(公元220 – 439年),慶祝活動對政府來說仍然是一個盛大的集會,老百姓會使用燃燒竹子的產生刺耳的聲音來制服邪靈。而許多的傳統也被廣泛保留,這一天人們會穿著整齊地跪下給年長的家庭成員磕頭。
在唐宋時期,慶祝活動被命名為元日。在蓬勃發展的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農曆新年的功能已從祭祀和祈禱轉變為社交娛樂。人們因要與家人同住而休假。當時,它演變成一個供普通百姓分享歡樂的節日。隨著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發明黑火藥,鞭炮也成為了慶祝活動的主角。
從宋代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農曆被命名為元旦,慶祝活動更多地是社會互動。人們開始拜訪親朋好友,並彼此送出禮物來分享祝福。在這一時期,諸如舞龍,舞獅,踩高蹺和射火表演等更有趣的活動開始流行。
1912年至今:公曆和農曆新年都得到了慶祝
1912年,政府決定廢除農曆和陰曆,改為採用公曆。人們不願意改變傳統,因此該政策未能成功實施。折衷方案是保留兩個日曆系統,公曆工廠,學校和其他組織使用公曆。公曆的第一天稱為元旦,農曆的第一天稱為春節,這是目前廣為慶祝的農曆新年。
1949年之後,春節被列為全國性的公眾假期。今天,它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許多古老的習俗都源於悠久的農曆新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