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衝突之一,同時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更不用說戰爭所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與深遠政治、社會影響,這場Great War(英國曆史中一戰的專稱)帶來的衝擊直到今天仍然依稀可見。
中東是一戰的主戰場之一,在這片戰場上拼命計程車兵,和在這片土地上苟活的人民,付出了同樣慘烈的犧牲。一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九條前線激戰,動員了280萬人,陣亡75萬人,傷亡比例在參戰國中最高。奇怪的是,儘管關於一戰的研究汗牛充棟,但專門研究中東戰場的著作卻很少。在僅有的少部分研究中,首先,選材不夠全面,其所引用材料主要來自協約國檔案和英文研究,極少涉及同盟國檔案;其次,立場和視角上有失偏頗——選材上的不足導致研究者不可避免的站在協約國的立場上看待這場戰爭,他們的目光集中在英國在中東戰場上的角色和行動,奧斯曼帝國僅僅作為配角被餘光一掃而過;再次,主題主要限於政治史和軍事史;最後,史觀上深受東方主義的影響,認為多民族的奧斯曼帝國面對民族主義的衝擊必然瓦解,對於青年土耳其黨人懷有教科書般的偏見——譴責三巨頭尤其是恩維爾帕夏的獨斷專行和他們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傳統研究的集大成者是david fromkin所著《終結一切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和現代中東的形成》,Fromkin所引材料全部來自英文,幾乎沒有提出新的見解,只是重複單方面、標準的西方視角下的一戰中東歷史。
21世紀以來,對於奧斯曼帝國曆史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首先,在材料開始利用德國、土耳其和阿拉伯的史料;其次,一反傳統的協約國視角,站在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立場上描述這場世紀大戰;最後,題材上有所創新,從傳統史學過渡到社會史、文化史。其中,Sean Mcmeekin引用了大量德國、土耳其史料,站在德國立場上強調了德國在中東地區的勃勃野心,站在奧斯曼帝國立場上指出是沙俄挑起了亞美尼亞問題;Leila Tarazi Fawaz,根據土耳其作家Halide Edip1916年環遊土耳其、敘利亞的見聞,生動描繪了一戰土耳其的社會史;退役的陸軍中校Edward J. Erickson,援引土耳其總參謀部的軍事檔案,從戰略層面分析一戰中奧斯曼軍隊的成與敗;Michael A. Reynolds 關注俄土這兩個帝國的策略上的共同性,兩國利用民族主義謀求本國利益的舉動,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導致了戰後兩個帝國的毀滅;Mustafa Aksakal同樣引用大量德土材料,討論了奧斯曼帝國進入一戰的前因後果,指出了德土同盟並非傳統認為堅實且必然的,而是的脆弱且偶然的。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尤金·羅根這部《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應運而生。尤金·羅根教授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主要方向是中東史,先後求學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後在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任教,2015年後擔任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中東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奧斯曼帝國晚期的國家邊界》獲得了阿爾伯特·胡拉尼獎,另有暢銷作《阿拉伯人:一部歷史》和《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等。
一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衝突之一,同時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更不用說戰爭所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與深遠政治、社會影響,這場Great War(英國曆史中一戰的專稱)帶來的衝擊直到今天仍然依稀可見。
中東是一戰的主戰場之一,在這片戰場上拼命計程車兵,和在這片土地上苟活的人民,付出了同樣慘烈的犧牲。一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九條前線激戰,動員了280萬人,陣亡75萬人,傷亡比例在參戰國中最高。奇怪的是,儘管關於一戰的研究汗牛充棟,但專門研究中東戰場的著作卻很少。在僅有的少部分研究中,首先,選材不夠全面,其所引用材料主要來自協約國檔案和英文研究,極少涉及同盟國檔案;其次,立場和視角上有失偏頗——選材上的不足導致研究者不可避免的站在協約國的立場上看待這場戰爭,他們的目光集中在英國在中東戰場上的角色和行動,奧斯曼帝國僅僅作為配角被餘光一掃而過;再次,主題主要限於政治史和軍事史;最後,史觀上深受東方主義的影響,認為多民族的奧斯曼帝國面對民族主義的衝擊必然瓦解,對於青年土耳其黨人懷有教科書般的偏見——譴責三巨頭尤其是恩維爾帕夏的獨斷專行和他們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傳統研究的集大成者是david fromkin所著《終結一切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和現代中東的形成》,Fromkin所引材料全部來自英文,幾乎沒有提出新的見解,只是重複單方面、標準的西方視角下的一戰中東歷史。
21世紀以來,對於奧斯曼帝國曆史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首先,在材料開始利用德國、土耳其和阿拉伯的史料;其次,一反傳統的協約國視角,站在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立場上描述這場世紀大戰;最後,題材上有所創新,從傳統史學過渡到社會史、文化史。其中,Sean Mcmeekin引用了大量德國、土耳其史料,站在德國立場上強調了德國在中東地區的勃勃野心,站在奧斯曼帝國立場上指出是沙俄挑起了亞美尼亞問題;Leila Tarazi Fawaz,根據土耳其作家Halide Edip1916年環遊土耳其、敘利亞的見聞,生動描繪了一戰土耳其的社會史;退役的陸軍中校Edward J. Erickson,援引土耳其總參謀部的軍事檔案,從戰略層面分析一戰中奧斯曼軍隊的成與敗;Michael A. Reynolds 關注俄土這兩個帝國的策略上的共同性,兩國利用民族主義謀求本國利益的舉動,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導致了戰後兩個帝國的毀滅;Mustafa Aksakal同樣引用大量德土材料,討論了奧斯曼帝國進入一戰的前因後果,指出了德土同盟並非傳統認為堅實且必然的,而是的脆弱且偶然的。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尤金·羅根這部《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應運而生。尤金·羅根教授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主要方向是中東史,先後求學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後在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任教,2015年後擔任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中東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奧斯曼帝國晚期的國家邊界》獲得了阿爾伯特·胡拉尼獎,另有暢銷作《阿拉伯人:一部歷史》和《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