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7158233091

    我要亂答了……

    個人認為項羽的《垓下歌》是偽史。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情況下,項王已不能走脫,心情極度鬱悶,如果此詩乃史實,那定是賜死虞姬前一刻;敢問、誰敢在側如記皇帝實錄般記下來?

    就內容而言,這是一首滿腹牢騷、而且極度焦慮、並且無可奈何的嗟嘆。我這麼說、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吧?在此,我斗膽揣測一番項王心意,請各位斧正。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 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 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 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 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以上是項王吟完那首詩、賜死虞姬後,帶領護衛突圍,殺到烏江邊已無退路,自知不能逃脫、必死無疑的情況下,再次上演了一幕。而這一幕堪比那首牢騷詩,情勢已大為不同。因為敵人面前,西楚霸王的顏面怎能丟棄?由此可知,項王怎願那樣的牢騷流傳千古呢?但後世知曉《垓下歌》的人比比皆是,而知曉烏江邊最後的演出者寥寥;故,此乃後世之人附會、乃為黑項王的可能性較大。

    《大風歌》就……我發覺,司馬遷經常拿高祖皇帝開涮這事兒,估計才是漢武帝閹了他的真正原因,膽子也忒大了!寫這段歷史時,高祖皇帝通篇無數個“如之奈何”?每遇困境都是一幅苦逼的臉嘴,從來沒有一次自己的殺伐決斷。

    更有甚者,司馬遷還常常編造些歷史事件,分別在項羽和高祖本紀中記述遇秦始皇車駕一事,一個是滿臉羨慕“大丈夫當如是也”;一個滿面鄙夷“彼可取而代之”……把這兩件事合起來,分明就是一天的事,貌似高祖跪街這頭、項王跪街那頭一樣。這就是太史公典型的調侃高祖皇帝了。看完史記覺得高祖沒文化、沒逼格、粗俗有沒有?特別是進咸陽,高祖跑皇宮裡三天不見蹤影,最後子房和樊噲在後宮一張大床上找到他的,侍寢者超過三人……不知是鬥地主、還是打麻將……

    這首《大風歌》是劉邦御駕親征後,順道回了趟沛縣,與老鄉們把酒言歡時的感慨之作。通篇就三句,內容也不是太豐富,看把他給憋的!憋出這三句真的不容易了。

    劉邦破成皋一事可謂經典吧?項王領軍欲先滅彭越、再擊漢王,遂命曹咎守成皋,令其堅守十五日即還,若漢軍挑釁,不可開城迎戰。

    主力都被項王帶走了,本來不用囑咐也不可能開城迎戰的,可曹咎哪裡知道,歷史上最牛逼的罵陣竟讓他給遇到了!縱觀古今,有沒有罵陣成功的?有!但起碼是勢均力敵的情況。大多罵陣者都是耗不住的那一方、為求一決生死而為之的。自己本來就寡不敵眾,開城必死的情況下,仍被罵出陣者,歷史上恐怕除了曹咎,再無一人了。

    劉邦都罵了些啥玩意兒?竟然罵到人家明知必死也要開城一戰!我們只知汙言穢語、不知詳情。但可以肯定的是,讀書人那是萬萬幹不出來的……

    這個劇情有部電視劇拍的牛逼,劉邦命人抬出一個大鼓,這個老流氓跳上大鼓,踩著節拍的罵,編劇真是個人才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荷的發展有前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