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鳥言夷面
-
2 # 中原正統
沒聽出粵語哪裡好聽,聽到粵語讓我想起我們古代祖先對百越人語言評價,千百年還是很貼切的,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魏書》形容越佬族(廣府人)---“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
3 # FavorIPA
粵語是地方語種,個人主觀感受不同,喜歡與否不重要,也不具有什麼意義。
個人十分反感一些節奏黨借題發揮,蓄意貶低粵語,還一副引經據典的樣子。
要知道所謂的百越族,歷經秦末、漢唐、兩宋長達千年的剿滅和歸化,早就不存在了。且粵語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完全不同,就是古漢語的分支,其中既有唐時官話(陝西)又有宋代官話(河南)的發音。由於遠離中原和北方,與北方官話具有代差。
現代普通話實際上就是不斷胡化的結果,就像現在學英語一樣,可別學了英語之後就覺得普通話不夠洋氣。
真是一群數典忘祖的不肖子孫。
-
4 # 著數剛需群
普及一個知識點吧,貌似很多人都不知道傳統古漢語是必須有平仄音的,——眾所周知粵語裡面有九聲六調,繼承了古漢語發音體系的平上去入,其中平為平音,上去入為仄音。(偷偷說一聲有些語言是沒有這個的,那裡平仄音是錯亂的)。至於平仄的重要性——中國傳統古漢語必然要有平仄音,聲調上抑揚頓挫,高低有別,讀起來才有節奏感。到了隋唐時期發展而成的近體詩,更有了嚴格的格律,其中有四大要素——對仗、押韻、平仄、黏連,平仄黏連更是直接對應平仄音,至於後來的對聯與甚至科舉對聯就更不用說了。平仄音是傳統古漢語的入門基本功 ,不懂平仄音連科舉的大口都進不了,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寫在了唐宋時期出版的韻書上,那時的韻書就是以平上去入為章節劃分基礎。因此如果誰想粵語沒文化,不是傳統古文化,而自己卻操作一口沒有平仄音的語言,那反而代表他自己知識淺薄,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
5 # 風雨微言
粵人最具開放態度。
歷史性的兩次開放——一次是對外通商口岸。一次是改革開放——都以粵地為前沿。
獨特的經歷,讓粵人更具有通情達理和包容性。
粵語是當地語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粵人在家常生活中用粵語,與外省朋友交流中用普通話,無任何障礙。不少外省朋友,很快就學會用粵語對話,這個過程中,香港的粵語流行曲起了促進融合的作用。
回覆列表
本來就是邊陲百越之一南越部落的口音,自古就是被忽略的角色。
現代自從有了鍵盤,邊陲百越網民不願意承認百越的歷史和文化,紛紛扛著鍵盤和北方攀關係,迫切要從鍵盤上找到慰藉和平衡,當然令人反感了。
唐代柳宗元《與蕭翰林書》:“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