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39869771219

    《禮記》中所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對玉的愛好,是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之一。玉有著豐富的精神內容,它象徵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等,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信物,華人佩玉以求避邪除兇,人們以玉為美為榮為貴,玉成為人們習俗生活的一部分。玉埋藏地下幾千年貨是上億年,玉中含有大量礦物元素,所以人們常說人養玉玉養人,如果人的身體好長期佩玉可以滋潤玉,玉的水頭也就是折光度會越來越好,越來越亮。如果人的身體不好長期佩玉,玉中的礦物元素會慢慢讓人體吸收達到保健作用,譬如女士戴玉的手鐲通常帶左手,因為對心臟有好處。玉為枕而腦聰,古代皇帝就喜歡用玉做枕頭,向中國古代長壽的皇帝都久用玉枕。但是玉不是隻有好處的,玉器經過數千年的繼承和發展,從史前的古樸、雅拙到秦漢的雄渾豪放,再發展到明清的玲瓏剔透,要把玩這些古玉更有“三忌”、“四畏”需要遵從。所謂“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汙濁氣體”;所謂“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驚氣”。

    所謂“忌油”,是指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這是因為油脂可封堵玉質的微細孔隙,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出來,玉器就不會瑩潤,透不出所謂的“清光”。玉器因在地下長期受水浸土蝕,微細孔隙中自然滲入土質或雜質,養護的目的便是儘量使其雜質“吐”出。有些人以為將古玉抹上些花生油或在鼻上、面額、頭髮中沾些人體油脂,可使古玉顯得油亮、溫潤,實則是一大忌,反而對玉質有害。一旦沾了油膩,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用滾水煮一會兒,便可退油,二是將玉件放入痱子粉或乾麵粉中,吸除油脂。

    “忌腥”是指玉器與腥物接觸,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會傷至玉質。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如滷鹽等,對玉器有一定的腐蝕,而導致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古玉“忌汙穢”的道理與“忌油”相似,因此玩玉之時,事先要洗淨雙手。

    至於所謂“畏冰”,是指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有人以為將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凍,會使其“通透”和“質堅”,實在是一大錯誤,這樣做可能會使玉質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

    “畏火”則是說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熱源,則可能使“色漿”盡褪。“色漿”主要是指玉質的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不要說是古玉,即便是新玉,也是一樣。

    “畏姜水”是說有些人以為“姜水”是除腥除臭之物,可除去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實際上,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黯淡無光。如果浸的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難以補救。

    “畏驚氣”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於硬物之上時,玉器重則“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所以,玩玉者講究平心靜氣,戒驚戒躁,這也是修身養性的內容。

    古代文人雅士,亦愛此法。此法可與緩盤法互相配合。意盤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謂、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慾之矇蔽,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而玉自能復原矣大見^古主辨呂。這種方法猶如寫畫的意筆,人多不解,但是必須面壁工夫,能夠做到的人就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獎賽4AM來到積分榜榜首,永遠賽後採訪稱“和OMG戰隊五五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