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失望且珍惜

    毛亨,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訓詁傳》30卷(簡稱《毛傳》),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其侄子毛萇。《詩經》經秦火,至漢復傳,當時傳詩者共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儒學大師鄭玄為《毛傳》作箋後,學“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餘三家相繼失傳,只有“毛詩”大行於世,流傳至今。《毛傳》以先秦學者的意見為依據對《詩經》作訓詁,事實多聯絡《左傳》,訓詁多同於《爾雅》,儲存了很多古義,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毛萇西漢河間人,系毛亨的侄子。相傳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世稱“小毛公”,其詩學傳自毛亨。曾當過河間獻王博士。今天我們讀到的《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註釋的“毛詩”。孔子刪定《詩經》後傳給了子夏,子夏傳給了曾申,曾申傳李克,李克傳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荀卿,荀卿傳給毛亨。可惜,毛亨生不逢時。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整天以語《詩》為事的毛亨不知何時大禍臨頭,攜帶家眷一路倉惶地從魯地北上,一步步遠離塵囂,最後來到相對荒僻但水草豐美的武垣縣(今河間市,當初屬趙國的北部)居住下來,隱姓埋名,甚至裝成本地人。這也是後來史家有的稱他為魯人,有的直接稱他為河間人的原因。直到漢惠帝撤銷了“挾書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詩經詁訓傳》,並親口傳授給毛萇。

    當時,西漢河間王劉德遍求天下“善”書,得之即刻工整謄抄,然後“留其真”,將抄本加金帛還給書主,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趕到劉德這裡。劉德對這些人士自然禮遇有加。現在忽然聽說在他的轄區居然有這麼一位能夠誦經解義的大賢,大喜過望,“禮聘再三”,請毛萇出山,封毛萇為博士,並在都城樂城東面建造日華宮(今泊頭市西嚴鋪),北面君子館村建招賢館,命毛萇在此講經,傳授弟子。今河間詩經村西北面三里處的君子館村,據《嘉靖河間府志》講就是毛萇當初講經的地方,人們一直尊稱那個地方為“君子館”。其舊址曾出土漢磚一方,上有漢墓“君子”二字。

    當年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於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於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

    毛萇卒年無從查考,但他死後未能葬歸故里。一說毛萇後來官北海太守(今山東昌樂東南);一說其最後聘任河間太傅,後葬於國都樂城附近。不過,家鄉的人們為了崇仰祭奉,於詩經村及君子館的西北面修建了一座毛萇衣冠冢,稱“毛精壘 ”;亦有考證,認為此地即為毛萇墓,以上二說《河間府志》、《河間縣誌》均有記載。為了表示對毛公的崇敬,村子名為崇德里。直到雍正三年,由於遞鋪(驛站)設此,方改稱三十里鋪(今河間市三十里鋪)。

    由於毛公承繼傳播《詩經》的偉大貢獻,受到歷代官方及民眾的尊敬。元代至正年間,河間官員在崇德里毛精壘奏建書院。到了公元1506年,在遺址上重新建堂修祠,祠內供奉毛公像。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路過河間,除詠毛公作詩紀念外(此詩言御碑現存河間市文保所),特遣重臣致祭。轉年,河間知縣吳鳳山開始擴建書院,並準備把該書院建得“且偕嶽麓、嵩陽、應天、白鹿洞諸名流傳不朽也。”到近代,毛公書院修葺得更加完備,前為學堂,後為祠,古柏森森,祠內塑毛公像,上匾書“六義宗公”。文革中,書院被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我回家的古詩?